
《望清明》
作者:普普一鸣
诵读:jinhua(金华)
清明: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豆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节”源于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这时四野明净,春意盎然,天明气洁,气像清朗。清明扫墓,始于周代,据今有两千五百多年。
据传:春秋时,晋国太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在外。一日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忠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充饥。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他褒奖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没有邀功请赏,悄悄带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懊悔不矣,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领赏。大火燃尽时,人们确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在一颗老柳树下被烧死。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火烧绵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介子推死的柳树旁祭祀,发现柳树又复活了。晋文公感觉好像又见到介子推,于是将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前往介子推坟墓上祭祀。渐渐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
在古代,寒食节后重生的薪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不仅有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更有浓浓的“感恩”深情。同时也像征着新季节,新循环,新希望,新生命的开始。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代诗人韩翃有《寒食》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诗人杜牧有《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望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不仅缅怀那些爱国将士,缅怀为祖国建设牺牲的英烈。缅怀逝去的父母,亲人,友人,缅怀为抗疫而献身的医务工作者,缅怀为抗震抗洪救灾而牺牲的人们。缅怀空难中逝去的生命。
愿逝者安祥,生者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