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上的凤凰
李辉
湘西的凤凰古城,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何谓“边城”,是凤凰往西不远就到贵州的铜仁,还是因为它位于沱江之边,似乎让人不得为知。
凤凰古城又建于何时?因无考究不敢妄议。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山的苗寨流出一条叫沱江水,汇聚开阔之地,形成一个大水潭,附近就栖息了美丽的凤凰。凤凰飞过苗家,经过千百年的迁徙变更,繁荣壮大,凤凰的栖息之所便成了凤凰城。清澈的沱江水从弯弯的桥下静静流过,把周围的苗山苗寨染得绿如葱茏,盎然生机。
汽车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通过让人惊叹的高架桥和隧道,穿越大小群山,跨越了诸多峡谷、河流。窗外的山脉绿意盎然,与远方的河流相映成趣。来到凤凰新城,两边林立高楼内还有不少未住的毛坯房,周边又在开发新楼盘。靠近古城后下车,经过巍然屹立,如同城市天际线的游客中心,再改坐城市公交落地古城。据说这是为了给当地增收,解决部分人就业的举措。
天气很晴朗,和风吹拂,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古城下的石板路,被苗家的祖祖辈辈,踩得光滑而明亮。沱江边的石板街市上更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各式各样的摊位挤满街的两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街上穿苗服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婆,她们脸上布满皱纹,说的多数是苗语,摊位上摆满琳琅满目的手工绣品。在古城上逗留的少男少女也有穿着苗服的,她们前来旅拍,用相机记录每个瞬间,让美好的青春,动人的爱情和旅行的记忆定格照片。
撇开人群,我独自走去一条寂寂的小胡同。进来才知道,沱江边只是城的一边。胡同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通往时光隧道的路。胡同石板路的质感充满了岁月的沉淀,每一块石板都是独一无二的,散发着古老而宁静的气息。
脚下石板传出清脆的声响,好象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凤凰城里以前就住着苗家和土家族,两族之间互不通婚。先祖为抵御外敌,在城的四周都修建了城门。从北门进出的是沱江往来的客商、游人,到了战时沱江又成为一条天然的护城河。我不是什么文化人,连沈从文的文章都没读过,但民国文人的风骨是令人敬佩的,这也促使我去寻找起了沈从文的故居。找到时工作人员要下班了,就在故居门前匆匆留了个影。
古镇的夜晚,华灯闪烁,倒映在水面上,如同天地间璀璨的宝石,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我无意走过繁华的店铺,几次与推销员的目光不经意交汇,笑容和言语都是甜美的。她的眼眸如夜空的繁星,闪烁的光芒里,透露着无尽的温柔。
古城的大街小巷数不胜数,每处都不会在雨季路烂泥泞,不会在冬季路面风尘,因为有石板路铺到了家家户户。这一路下来有的惊叹,感悟,似乎只能放在了心底。当心中渴望的正义理想破灭就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执念该放下的时候。凤凰的石板见证了岁月的斑驳,如饱经风霜的老人,总会敞开双臂等着后人来畅游。
小小凤凰城是人杰地灵的。曾经就出现过曾国藩湘军旗下卓越将领,贵州提督,钦差大臣田兴恕。“湖南神童”美誉,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有著名文学家,以家乡为题材写出的小说《边城》,让凤凰古城闻名全国,代表作《春潮》和《阿诗玛》轰动整个中国画坛的沈从文。我走在他们曾经走过的石板路,结局也会和他们一样。历史面前都只是匆匆过客,最后都会淹没于这漫漫尘海。
凤凰古城自古是祥和的,苗家人与外界少有争端,家园才少有人为的破坏。秉持和善,大街小巷的石板会一直在那里,古城就是追寻古老记忆的地方。让人收获一段旧时光,感受古城的兴衰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