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古人“送别”诗
/张志臣
友人间的相聚相离,本是人生常态;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常常经历。不过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一般都是把酒言欢话今往,相拥一笑奔东西。在迎送友人的过程中,常常是“酒”,友人间的友谊都在酒里。几杯酒下肚豪情满怀热血沸腾,说不完友人间的寒来署往,道不尽你我心中的恩爱情愁。这种表达方式就象沙漠中行走的脚印,虽然当时深刻,没多久就被新沙把岁月走过的痕迹填满;让别人或是后人无从考究无从探秘。但人类的历史毕竟是丰富多彩的,在古代文人墨客友人间相聚相离之际,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别有洞天,就象久行沙漠中的人突然发现一片绿洲,让人振奋,让人激动,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诗”。古人用诗抒写友人间的离别之情,之苦,之悲,之愁,为华夏文化宝库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成为祖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明珠。你看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不但有酒,还有诗,诗人以酒为墨,以情做笔,抒写与好友不忍离别的深情。也道尽老友远离的孤寂感和内心抑制不住的沉痛。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朋友汪伦分别时写的一首留别诗。全诗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桃花潭水深度与汪伦的情谊相比,表达出深厚友情的珍贵和人情的温暖。还有唐代诗人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首送别诗非常值得捧读。全诗四句“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是挚友,他才冠当世性格刚直,这首诗描述作者与裴郎中同时被贬,诗人送客夕阳暮霭沉沉,友人扬帆远行如星散去,二人同病相怜,患难与共,情动于衷。又闻猿啼之声不免悲从中来。一个人在落难之时不是时刻在舔拭自己的伤口,而是替更为不幸的朋友着想,牵挂着他,这样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愫千年之后依然感动着我们。不过这些愁肠百结的诗句,字里行间都是别愁离恨,伤感与思念,不免使人读来百感交集,倍受煎熬与同情。但是如果读一读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却另有一番新意。王昌龄为官刚正不阿, 不事权贵,屡遭贬谪而不改初心。诗人与朋友辛渐在芙蓉楼话别之际,虽然心中也有孤寂萧瑟之感,但诗人没有悲悲切切,凄凄苦苦的儿女情长,却以发自内心的自信与强大,用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出污泥而不染冰清玉洁高风亮节的品格,只凭这一点就值得现代的我们称赞。
我对诗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也不会写诗,但在迎送友人的过程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春风习习,如艳阳高照,如寒风凛冽,说不清道不明。它在我胸中激荡着,回旋着撞击着,时时伴着我在人生的小溪中流淌。记得那是一个隆冬季节,我的一位战友从营口回饶河处理家事,在返程途中专程来拜访我。战友情深,生死相托,上次一别,一晃十年。这次相见分外激动,促膝交谈,把酒言欢。说不完的战友情,道不尽的人生事。但朋友相聚终有一别,送别那一刻至今记忆尤新。早班客车是早上五点发车,北大荒隆冬早上五点天还是漆黑如黛,小区住户的窗口没有一处光亮,家家户户还都沉浸在梦乡。天上寒星点点发出幽蓝的光,地上寒风阵阵吹的我们瑟瑟发抖。出家门二三百米就是客车停靠站,可是我和战友走在这二三百米的大街上如同走进宇宙深处,据说宇宙漆黑深邃而寒冷,也如同走进冥冥之中另一个世界阴森恐怖寂静。大街上没有一处灯光,没有白天车水马龙小贩叫卖的喧闹声,没有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有说有笑人间烟火气。侧脸望去楼房此时更显得高大而黢黑象巨兽般耸立在街道两旁,好象随时要把行人吞噬。我和战友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默默地走着,耳边只有风声与低沉的脚步声和旅行箱轮子发出的模擦声。我不明白原本热闹非常的街道为什么变的如此沉寂暗淡和冷清,让人窒息让人恐惧让人不敢身临其中,我越想越觉得浑身战栗寒气袭人……
送走战友,我在客运停靠站长椅上坐了下来,当我浑身有了一股暖流之后我才悠闲地往回走。走着走着,猛然间发现东方天边出现了一片朝霞,一不会一轮红日在浓烈翻滚着的朝霞簇拥下喷勃而出,慢慢地朝霞开始在天空绽放,阳光洒满整个街道整个大地。街道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汽车的马达声,小贩的叫卖声,人们的脚步声和说笑声又重新交织在一起。阳光下的街道,街道两旁的楼房依然那么美好,那么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是,古人送客爱作诗,我今送友不会吟。隆冬凌晨似罗刹,阳光一照万象新。

作者简介:张志臣,1955年生人,1974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党,1978年4月复员到黑龙江省852农场工作,历任连队拖拉机手,工厂青年干事,宣传干事,团委书记,政工科长,曾在《农垦日报》,在场文学平台等发表过多篇文章,现退休多年在家爱好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