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赞助《1984高地》再版
O张宝匀 口述

罗际明撰写的《1984高地》修订再版了,我作为这本书的主要赞助人,能够为弘扬爱国奉献的老山精神尽一点微薄之力,感到由衷的高兴。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4年前,我去湖南长沙出差,下榻的酒店房间床头柜上,放置了一本书,我睡觉前随手拿来翻阅,书是塑封的,上面的纸条写着“拆封即购买”的字样,书作者的署名是“罗际明”。我在上海的一位朋友也叫这个名字,我俩都在著名影视出品人、导演邓建国创立的中国影迷联盟里,他担任高级顾问,我是一个分会的会长。我知道他是一名退役军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难道这个”罗际明“是他?我急切地撕去塑封,翻开扉页,作者简介上的照片正是他。我斜卧着在床上认真地翻阅起来,一下子就被书中打仗的内容吸引了。
△我读过的《1984高地》
《1984高地》是2010年出版的,是作者亲历1984年老山作战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参战部队在老山地区进行防御作战的经历,讴歌了我军指战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老山作战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长大后听说本县参军的不少人与越南打过仗,有的受伤或牺牲了,但是这场战争对我来说是模糊的。我记忆犹新的,是读小学时参观家乡河南省唐河县烈士陵园时,讲解员讲到的一件事:一位年轻的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都打出来了,他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与敌人拼杀,直至倒下。这位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顽强拼搏,舍生忘死,践行了一个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的英勇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种下了一粒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种子。
现在阅读《1984高地》,书中再现了类似的壮烈场景,我的心灵又一次深深震撼。我觉得心中那颗种子在萌动,在长大。尽管我现在的工作、生活不尽如人意,有苦,有累,有燥气,有怨气,但是想到这些英雄,脑子就清醒多了,浑身就轻松多了,我感到,英雄的精神闪耀着正能量的光辉,正在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的人格在升华,灵魂在净化。
这天晚上,我手不释卷,读到天亮。第二天去安徽办事,由于没有买到座位票,我就依靠在列车车箱连接处的门框上,硬是站立了几个小时,捧读着450多页的《1984高地》到达目的地。在安徽办完事,我回河南唐河县看望公公婆婆。在列车上,除了睡觉,我的时间主要用于阅读《1984高地》。这场30多年前发生的战争,在我的脑海里好像清晰多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勇士们,在我的眼中也变得鲜活起来。感谢这本书,让我走进了这场渐行渐远的战争,让我对参战的子弟兵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回家探亲,原想着就是陪伴和照顾公公婆婆,看了《1984高地》以后,我打听到书中写到的参战军人就有我们唐河县的,便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走访看望本县的参战老兵,近距离感受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风采。这项自赋的任务,也成为了我每次回家探亲的保留功课。我原来担心陪伴丈夫杨保国和儿子杨骋博的时间少了,他们会责备我“不干正事”、“不顾家庭”,没想到他们父子俩很理解我,十分支持我“做好事”。公公婆婆也没有半句怨言。 3年来,我利用探亲的宝贵时间,走访了本县副县长方明、退休的县领导白献友、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帅东、熟悉情况的退休民政干部李玲和公安警官高阳,以及中冶集团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领导刘欣、黄毓等人,通过他们的帮助、介绍和引见,接触了一些英模功臣和退役老兵。张帅东局长安排并陪同我瞻仰了新建的唐河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扩建修缮的烈士陵园,县里老领导白献友抽出时间参加了我与老兵们的见面会、座谈会,我从中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教育。
我们唐河县是一个红色老区,素有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4.5万人,涌现出一大批英模功臣人物。我在走访中了解到,仅在离我们最近的这场对外战争中,就有135名唐河籍干部战士浴血疆场,其中有22人参加了老山作战。这些唐河子弟,在战斗中负伤的有39人,有21人永远留在了南疆。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唐河烈士纪念馆的馆长薛军告诉我,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了一支我军战士使用过的冲锋枪,枪的主人就是唐河籍班长郝修常的。在一次战斗中,郝修常奉命带领本班阻击一个连的敌人,在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他指挥大家从敌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把6名受伤的战友背到安全的地方。待我军把敌人全歼后,发现他浑身是血伏在田埂上。在他前面2米处,倒着11个敌人,稍远处横七竖八躺着敌人56具尸体。为了表彰他英勇杀敌的功绩,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唐河县烈士纪念馆
另一位唐河籍战士郭永金,战斗时担任突击队副队长,他率队冒雨向攻击目标前进,不到1个小时就接连攻陷了敌人两道堑壕,击毙敌人80多名。突击队向山顶攻击时,遭遇到敌隐蔽火力点的阻击,郭永金立即命令大家卧倒隐蔽。他手提轻机枪,纵身跃起,背靠一棵木棉树,端枪对准敌暗堡火力点扫射,掩护队员们从翼侧向最后一个火力点冲过去。突然,从敌暗堡喷射出一道火光击中了他的胸膛,顿时鲜血外涌,他捂着伤口,拚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敌火力点射击,敌火力再次被压制。队员们趁势冲上去,将暗堡内敌人全部消灭。战后,他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唐河县革命斗争纪念馆里,参加对越作战的每一位烈士都榜上有名,他们的姓名和简历都可以在电子资料中查询。我查询到了《1984高地》书中记载的一位唐河籍烈士——宋海见。他是11军32师94团2营机枪连班长,1984年8月18日,战士们突击抢修因暴雨冲垮的工事,敌人趁机向我方阵地进行炮击,本来宋海见可以躲进猫耳洞隐蔽,他见另一位战士还在砍伐掩体外的一棵树,他奋不顾身跑过去拉拽这位战士,不幸滑下斜坡,触雷牺牲。
《1984高地》还记述了另一位唐河籍班长——贾新立的战斗事迹。贾新立所在的94团4连担负出击968高地的任务,他和学员排长龙渐平一直冲在本排的前面,边冲边为后面战友开路,冲锋途中遭遇了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为了赢得时间,他指挥全班战士拉开距离,冒着敌人炮火继续向前穿插。突然,他脚下猛烈一震,不幸踩响了一颗地雷,右脚被炸断。与此同时,龙排长也踏入了敌人在阵地前沿埋设的雷区,炸断了左脚。贾新立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持战斗,同时命令副班长赶快带领战士们断敌退路。为安定大家的情绪,他乐观地对龙排长说:“你断左脚,我断右脚,我们两人合起来还能冲锋啊!“在他的勇敢精神鼓舞下,全班同志按时攻下了敌人的阵地。贾新立被战友们抢救下来,在救护所做了高位截肢,不久又安装了假肢。我在唐河县城拜访他时,他风风火火的样子根本不像一位高等级伤残军人。他撩起裤腿,卸下右腿假肢,笑呵呵地对我说:”为了保卫祖国负伤,我一点都不后悔!如果下一场战争来临,军队有令,召我必回,我愿意献出另一条腿,甚至生命!“一番话,说得我热泪盈眶。

△贾新立向我介绍安装假肢的情况
我在家乡接触了不少参加过对越作战的退役军人,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为了国家的和平和安宁,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如今,他们退伍不褪色,继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退役军人潘祖全在对越作战中被敌人机枪射中,子弹贯穿右上肺,左胳膊肱骨骨折,经过全力抢救才活了下来。战后,他荣立一等功并被评为七级残疾军人。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县外贸公司上班,后因单位破产倒闭成了下岗职工。他虽然生活艰难,但从未向组织提出要求,而是选择自主创业,做面粉生意。他经过多年打拼,生意做到了几个省,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他优先安置退役军人,先后帮助了几十名退役军人创业。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爱心。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潘祖全亲自开车运送去52吨面粉。汶川地震,他为灾区捐款10万元;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积极参加社区义务值班,带头捐款捐物, 2017年至今,他坚持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优质的早餐和午餐。他的事迹在电视、报纸和刊物上广为传播,被评为南阳市“最美退役军人“。
△潘祖全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餐
在唐河,我还听说了特级伤残军人王德龙的故事。他高中毕业后入伍,当了一名火箭炮炮手,1984年7月随所在部队奔赴老山前线参加轮战。在八里河东山修筑掩蔽部时不幸遭遇山土塌方,胸部至胯部严重砸伤,致使高位截瘫,不能行走和正常排泄大小便。专家认为,他这种伤情是国际医学界未能攻克的难题。命虽然保下来了,但病痛不时折磨着他,让他生不如死。在后方医院接受抢救和康复治疗以后,王德龙安置回唐河县城,开启了几十年艰难度日、自强不息的人生。面对家庭和个人的困难,他从没向政府要过一分钱经济补助,总是千方百计自力更生解决。他说,我现在由国家供养着,比起牺牲的烈士,我已经很满足了,不能再给国家增添负担。他顽强地坚持体能锻炼,并努力学习做家务,包括烹饪、家电、家具的维修保养。现在他不仅大小便能自理,还能自己换尿道管,家里诸如买菜、烧饭等杂活,全都包了。
听说朋友方文玉认识王德龙,我请他带我登门拜访了王德龙,只见王德龙侧身躺着,身上盖了一床被子,从被子下露出两根医用导引管,用来排泄大小便。他欠起身子,满脸笑容,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可我心里难受极了,怎么也笑不起来。我想,他受伤瘫痪快40年了,熬过这漫长的岁月,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需要多大的精神支撑啊!可他是那样的坦然和乐观,他真诚地对我们说:“我入伍后立志好好干,考军校,当军官,献身国防事业,没想到成了今天这样子。但我不后悔,为保卫祖国受伤是值得的。说句心里话,党和祖国需要的时候,我还会挺身而出,贡献我的一切!”
△王德龙在家里接待我们
每走访一位参战老兵,就是接受一次爱国和励志的教育。我越发感到,他们是国家和人民最忠诚、最可靠的保卫者,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当硝烟散去以后,他们又回到人民之中,默默地发光发热,继续履行初心使命。对照这些英雄模范,再看看社会现实的另一面,我感慨良多。多少贪官,为了钱和利,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背叛党和人民;多少骗子,胆大妄为行骗,只顾自己腰包鼓,不顾别人锅无粮;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什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统统可以抛在一边。在长期和平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尊重军人,崇尚英雄,唤醒人们的正义感和善良心,是多么的重要。我也越发感到,罗际明的《1984高地》,是一本给保家卫国的英雄树碑立传的好书,向人们提供了一份可贵的精神食粮。遗憾的是,我走访的参战老兵,没有人读过这本书,也不知道在哪儿能买到这本书。
回到上海不久,我专门拜访了罗际明。我拿着从长沙带回的《1984高地》,让他签个名。他好奇地问:“你怎么会有这本书? ”我讲了书的来历,并且把走访老家参战老兵的情况讲给他听。他告诉我说,这本书印得不多,主要是作为内部读物,供部队官兵和军事爱好者阅读,几年来,不断有读者索要书,但是早就断货了。
我说:“我碰到几位老兵,他们见我手中的书,都问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这本书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多印点呢?”他说,这类书的题材比较敏感,出版和发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还是准备修订再版。
我迫不及待地请求:“再版和发行的经费,我来赞助!”他连连摆手:“不不不,你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经济上不宽裕,我不能为了再版自己的书让你破费。”
我据理力争:“我知道你不缺出书的钱,我赞助再版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我对卫国英雄的感恩之情。没有你们在前线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能够让更多人读到这本书,喜欢这本书,有更多人学英雄做英雄,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更有希望。”
罗际明见我态度坚决,也就不再拒绝,他用赞赏的目光看着我说:“我代表参战官兵感谢你!”
当罗际明把我支持出书的信息发到微信公众号以后,很多人在留言上表扬我,有一位朋友的留言是:“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一个没有从军经历、没有军人家庭背景的普通人,对渐渐远去的这场战争保持关心,对参战军人满怀爱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看到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我感到十分欣慰。其实,很多人都是愿意行善积德的,我身边的朋友听说这事以后,都纷纷参与捐赠,自觉自愿为书的再版献爱心。比如,我一位熟人的朋友杨蕾蕾经济上很拮据,与我素昧平生,听说我赞助一本写解放军英雄的书,毫不犹豫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十元,作为赞助款。我觉得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大家都认可的、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我借用一位不知名的朋友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口述:
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但是人人都可以为英雄做点什么。
2024年3月13日于上海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