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赵庆,笔名杜紫,高级营养师,江西人民出版社《亲子》杂志专栏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主办《健康人生》杂志特约作者。
目前已有100多万字文章在传统纸媒正式发表,散见于《家庭教育》杂志、《健康人生》杂志、《亲子》杂志、《健康娃娃》杂志、《婴儿世界》杂志、《为了孩子》杂志、《婴儿母亲》杂志、《育儿生活》杂志、《育婴专家》杂志、《孩子》杂志、《好父母》杂志以及《老年健康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家庭教育导报》等报刊杂志。

原杭州大学校门,书签和学生、教职工校徽。
青楼·锦年
作者:杜紫 - 杭州
青楼已经不在了。
沿着水泥路前行,先是经过一家招待所,透过招待所的玻璃移门,她看见前台小姑娘年轻的脸庞,正对着一位背着双肩包的男生微笑。
走过招待所,是一幢二层的青砖楼,留存着苏联式建筑的风格,还是当年的模样。这是以前的体育馆,现在也是。
和体育馆隔着一条水泥马路的,是一个蓝球场。站在绿色的铁丝防护网前,她看见里面有几个男生正欢腾着追着蓝球。从前这里也是蓝球场,蓝球场周围的防护网是用棕色麻绳编织成的,有着渔网似的一小格一小格。那时她和小伙伴们喜欢趴在麻绳网上,任身子在网上荡来荡去,心情便和蓝球场上奔跑的学生一样雀跃了。
蓝球场近旁是东食堂,现在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食堂,没有一丝当年的影子了。

原杭州大学图书馆俯瞰
站在水泥路上回望,尽头是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东校门。校门边当年水泥砖墙的门卫室已变成漂亮的保安室,保安室边就是她走进校门看见的,新建的校招待所。
出了东校门,跨过校门前的小河再往东,就是当年的青楼,也叫杭大河东宿舍。
青楼有三层高,是和体育馆一样的风格,一律青砖墙面配上红色窗框的苏联式建筑。现在想来,她觉得还是特别好看。
杭州大学早年间有河南宿舍和河东宿舍。河南宿舍现称杭大新村,当年住着学界的泰斗,如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语言学家任铭善等老先生。与之对应的是河东宿舍,也就是青楼,住的大多是青年教师,还有学校的行政人员。
青楼的中央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将一层中的十几户人家连接了起来。
走廊上堆放着各家的厨柜灶具,虽然拥挤,但青楼里的住户却能在这拥挤间自如地进出,并没有听到谁因此摔了磕了。反而,在这热闹的促狭中滋生出了浓浓的生活温情。

原杭州大学老宿舍楼
青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盥洗室,四、五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所以厨房的空间就显得特别小。她家也在走廊上放了一个煤饼炉,让出了厨房的空间,只在厨房的角落圈了一个小小的鸡笼,奶奶在那里养了一只鸡。
鸡笼是用灰色的木栅栏围成的。她常常在下午时分,厨房最安静的时候,蹲在栅栏前,往鸡的食盒里添一把米。那鸡总是快速地低下头,一粒一粒仔细地啄着米。
鸡的羽毛油光锃亮,头上的红色肉冠纹理清晰,随着鸡的啄食微微颤动。鸡吃饱后,就盯着她看,一双眼睛汪着水,在厨房昏暗的光线里晶莹透亮。这样对视许久,她就觉得这只鸡一定是喜欢她的,因为她经常给鸡喂米,鸡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啊。
奶奶每天会去鸡笼里摸一个蛋,她有时跟在奶奶后面,奶奶将蛋摸出来后,她要求看一看。奶奶小心地将蛋交给她,她捧在手里,热乎乎地,淡黄色的蛋壳干净地像是洗过一般。
母鸡每日下一个蛋,不多也不少,从不间断。奶奶特别喜欢这只母鸡,总说这是只宝贝鸡,每天下蛋给我孙女儿吃。
这日,她看见奶奶着急地在抽屉里找着什么,她凑过去看,奶奶拉开的是妈妈放药的专用抽屉。奶奶拿了几片药片出来,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将白纸对折,拿起一只玻璃小药瓶用力地反复碾压,药片碎成了粉末。
奶奶,谁病了?她奇怪地问。
奶奶说,鸡病了,吃撑了。要吃点食母生助消化。
她瞬间觉得特别好奇,自己吃撑的时候,妈妈倒是经常给她吃食母生,吃下去没多久就舒服了。可是,给鸡吃食母生她还是第一次听说,鸡怎么吃药呢?
她紧紧跟着奶奶来到厨房。奶奶将母鸡抓出鸡笼,用双脚夹住鸡的身子,然后用手掰开鸡的嘴巴,将兑了水的食母生倒入鸡的嘴里。母鸡伸长脖子,一口咽下了药水。
奶奶将鸡放回笼内。她问,吃了药鸡会好吗?
会好的。奶奶说,鸡不能多吃米的,会吃撑的。
她想着,昨天自己是多抓了几把米喂鸡。

原杭州大学老外语楼 — 杭州大学外语系 77 级 陈雯提供图片
她家的门口放着一只煤饼炉,炉边摆着一张方凳。每天中午,奶奶坐在方凳上,将饭慢慢地烤熟,然后放进一只草编的饭桶中,盖上盖子保温。在夏天,到傍晚时分饭还是热的。
工作日的时候,家里极少烧菜,菜都是妈妈下班了从学校食堂带回来的。一只铝制拎盒,共有三层,每层很深,可以放两只菜。
她最喜欢吃妈妈带回来的食堂菜,觉得每一种菜都很好吃,连清炒白菜也是好的,鲜美无比。节假日家里会烧几个菜,她对菜肴的最高评价是,这个菜像是食堂饭!惹得大人纷纷侧目,食堂烧的有这么好啊!
大人们笑她痴,竟然喜欢吃食堂饭。
直到现在她还是觉得,杭大食堂的饭菜真的是十分美味!她想,这和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是一样的,回忆录里常写的“妈妈的红烧肉”,其实已经是一种童年和故乡的意象了,嘴里吃的味道,就是心里念的事了。
她曾经有一副墨镜,是爸爸的同事送的。白色的塑料镜架,浅褐色的塑料镜片,戴上墨镜,世界变成咖啡的颜色了。照照镜子,她觉得自己有了四喇叭录音机里唱流行歌曲的名星派头了。
摘下墨镜的时候,她学着电影画报里明星的样子,将墨镜的一只镜脚插入胸前衬衣的领口。这日她弯腰系鞋带,墨镜从领口滑落到了地上。系好鞋带直起腰,她竟一脚踩在了墨镜上,清脆的声响后,她抬起脚,呆呆地看着碎了的墨镜。
她把墨镜碎了的事情告诉了爸爸。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也不告诉奶奶,她想大约是潜意识里希望爸爸能再给她一副墨镜。
这天下午,爸爸没有课,在家。
爸爸给你做一副墨镜,好不好?
好!她高高兴兴地按照爸爸的吩咐,拿来了一个纸板盒子。
爸爸在纸板上画画剪剪,做出了一副纸板眼镜。多余的纸板,爸爸又做了一个眼镜盒子。
她戴上纸板眼镜,仿佛那副塑料墨镜又找回来了的欢喜。
那天下午,她又让爸爸试戴墨镜,爸爸依从着她,摘下近视眼镜,带上了纸板眼镜。她笑着,为着爸爸给她做了一副纸板眼镜,也为着爸爸能陪她玩这么久。平时,爸爸在家总是伏在写字桌上备课,她看见的,都是爸爸严肃的背影。
有了纸板眼镜,理应戴上它走出家门逛逛。她戴着纸板眼镜走在青楼长长的走廊上,走廊里光线昏暗,阴影里都是厨柜,纸板眼镜的边框又限制了视野,她想自己也许会磕着什么,但是,就算是磕着什么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事情是戴着纸板眼镜去四处逛逛。

杭州大学夏令营 — 杭州大学数学系 77 级 邹卫华提供图片
她家位于青楼的东边,当她走到西边的楼梯口时,看见了陈爷爷。
陈爷爷从学校后勤部门退休后,平时总爱坐在西边的楼梯口,有时发发呆,有时眯着眼,拿一只小收音机贴近耳朵听着。有小朋友在楼梯口玩时,他就放下手里的收音机,乐呵呵地看着大家。
陈爷爷看到她走来,便伸出双手在头顶舞蹈,一边唱到: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她有些怔愣,立在当地,不知如何应对。陈爷爷每次见到她总是笑眯眯地对她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这让她觉得尴尬,因为她发现陈爷爷只对她一个人唱,而不是对所有的小朋友唱。
她站了一会儿,摘下纸板眼镜,转身跑了。她知道陈爷爷向着她的背影还会再唱几句,然后坐在他的凳子上继续发呆。
曾经有一度,她是那么讨厌陈爷爷,一看见她,陈爷爷就向她挥舞双手,唱着“北京的金山上”,包括那一次。那天,几乎整个青楼的小伙伴都聚集在楼梯口,跳皮筋,造天房,陈爷爷的凳子上没有人。
她正专心地在天房格子里抓石头,忽然听到了“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她抬头,陈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他那张专用凳子上,自已正好跳到了陈爷爷前面的格子里。
那个瞬间,她突然觉得陈爷爷实在太讨厌了,因为陈爷爷的举动,让她在青楼一众小伙伴里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她瞪了陈爷爷一眼,连造天房的游戏也不玩了,管自回家去了。
现在想来,陈爷爷对着她唱歌是对她的喜爱,可她当初是无法理解一个垂暮老人的孤单和亲近孩童的欢喜之情的。那时她是把陈爷爷的偏爱当成了怪异,她觉得对她唱歌的陈爷爷就是一个怪人。
李老师是她现在唯一还能见面的青楼长一辈的人了。当年青楼里的长辈大多不在了,尚在人间的也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李老师虽然年逾八十,但身体很好。她现在的家和李老师家只隔一条马路,阳光不错的日子,李老师会骑着自行车来她家,和她妈妈唠唠家常,偶而也提提青楼往事。
李老师是杭大历史系教师,文革中,妻子贴了他的大字报,让他被狠狠批斗,事后他们自然过不到一起了,离了婚。女儿归妻子,儿子跟了李老师。
在青楼的时候,她家和李老师家住隔壁。
她在青楼走廊上走动的时候,经过李老师家,总是看见小东哥哥在饭桌上写作业。
有时她会跑进李老师家,想看看小东哥哥天天在饭桌上写的到底是什么。李老师看到她进来,总是伸出一个手指,放在嘴唇上,做了一个禁声的示意。她便悄悄地立在小东哥哥身后,踮起脚朝饭桌上摊开的练习本看看,本子上那些字好像也没有什么意思。
她在李老师家蹑手蹑脚地晃了几圈后,觉得还不如去找小伙伴玩有趣,便跑出了李老师的家门。
那一日,她在李老师家门口惊讶地发现,小东哥哥不在饭桌边,而是坐在被窝里,背靠着床在看书。
她从走廊上拐进了李老师家,看到李老师正端着饭菜走进来。李老师对儿子说,来,我喂你吃饭。
小东哥哥一面看书,一面吃着李老师喂到嘴边的饭。
这回轮到她大惊失色了,小东哥哥都上学了还要喂饭呀!
也是奇怪,李老师背对着她也能知道她的疑虑,李老师转头对她说,小东哥哥人不舒服。
她想,小东哥哥病了还要用功看书,以后一定能考上非常好的大学。她开始觉得不怎么说话的小东哥哥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小东哥哥成了很有声望的建筑师,设计了市里多幢重要的建筑,四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杭州大学数学系77级毕业合影 - 1981年10月
她在青楼长长的走廊上跑来跑去,经过一户户人家的门口,看到了门内门外各自的热闹和悲喜,日子好像就这样跑过去了。
不觉中,青楼也已经拆除几十年了,青楼里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随着岁月的深长,如浮雕一般从旧时锦年中凸显出来,时光的刻刀,可以将一寸一寸的光影雕琢地圆润丰满,让人动容。
这一日,李老师来访。聊到青楼旧事,妈妈和李老师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着印证着当年的往事。她发现两个老人笑的像孩童般开心。
晚霞在窗外大片大片地红艳着,她想青楼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了,走廊上有着烟火味,大人们忙着准备晚饭,小孩子们无由来地奔跑着……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让人怀想!
2024年4月2日

杭州大学同学录


雨巷文学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