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浩然 300首散文诗之五十一】
清明遐思
文 // 杨浩然(山东)

岁岁清明,都在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
万物生机盎然,大地春和景明。
古老的清明,又附着着太多复杂的传统文化与情感。
上古之时,先民们对自然天象的叩问与体察,有了节气历法的形成,而对鬼神的信仰与敬畏有了祭祀文化。
而清明,便蕴含了两个重要的民俗性活动:墓祭与郊游。墓祭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郊游是踏青寻春,亲近自然。都指向了人们的精神向度,这也是带有历史性的国人记忆。

于我而言,在童年的清明节里,就是门楣插柳,摇一束翠绿。而令我记忆尤深的是母亲热乎乎的煮鸡蛋,是味蕾与营养的慰藉。
当介子推的故事,被母亲讲述,那个为明志守节的春秋士子,让少年的我不置可否。
然而那满山的大火燃起,那抱着大柳树的母子,被火吞噬。那燃烧的肉身炙烤的却是晋文公重耳的内心,也让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多了一份痛心。
当翌年后,重耳率臣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却发现那棵柳树居然浴火重生。重耳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折柳以寄怀念之情。此后,民间效仿,相沿成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以其极高的普世性,流布于市井里巷、男女老幼。短短二十八个字里,有着浓郁的情感,复杂的况味,以清明的代言诗而名传于世,也让清明多了一份诗家的情怀。
清明祭扫,多少情感生发于此,多少痛悼与追怀,多少铭记与追思,令人深挽。
清明郊游,却有多少美好源发于斯。多少放逸的情感,多少意兴的情怀,多少旖旎的情愫。都放牧于那欣欣陌上,悠游于生命的勃发之中。
回想2020年的那个清明,却附着太多的阴霾,一场瘟疫席卷全球,使得这个清明有了更多的悲情意味,也让人们开始了许多的反思。
人生不过百年,怎样置放生命,是惊醒者的思考。

清明,让我们对人性的温热而感动,让生命的存在而珍视,对浮躁的生活以惊醒。

杨浩然,山东沂水人,历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北京文鑫教育写作学校校长、《传奇故事•校园作家》主编、《经典美文》执行主编等职,兼任中国教育科学院成功作文课题组执行组长、北大青少年手拉手立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主任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等一千九百余篇。主编《小美文大智慧》《经典阅读》《月亮的温度》《小河轻轻对我说》《一棵小草的品格》《我和夕阳有个约》《雪与霜的记忆》《鸟儿的故乡在哪里》等文学图书二十余部,策划主编中小学作文、阅读理解、识字练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报刊指导推荐点评学生作文发表一万三千多篇,个人出版小说、影视剧本、散文诗图书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