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交节在每年的 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日起北斗七星斗柄开始指向乙位,太阳到达黄经15°。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的“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中国古代将清明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指的是此时白桐花盛开,清香四溢,清明如约而至,正是花开时节。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鹌鹑,是一种小鸟,表面上说地里的田鼠化作了鹌鹑,实际上是指阳气生法,老鼠钻到洞里,各种各样小鸟出来活动,百鸟迎春。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寒雪褪去,春雨到来,彩虹也随之出现,正是春和景明之时。
清明节气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之意。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这一时期东亚大气环流已经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1)北方地区,天气转暖,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但由于气温还不够高,加之降水稀少,植被还没有覆盖住地表,再加上多风,所以也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发时段。(2)江淮地区,由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因素,降水逐渐增多。(3)华南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南,又临近海洋,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的影响,开始出现较大的降雨。
清明时节,南北各地将逐渐进入春耕播种、蓄水插秧时节。因为纬度不同,农事工作重点也不相同:
(1)北方地区仍有冷空气不时侵入,“倒春寒”“沙尘暴”天气也时有发生,为此田间管理要注意防御晚霜冻,否则会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的严重后果,因此水稻的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
(2)西北高原地区,牲畜受草料不足的影响,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开春后必须严防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3)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快要孕穗,油菜花已经盛开,一定要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江南地区的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合适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多种果树进人花期,要做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5)华南地区的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适时进行。另外南北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要适时下种。
清明不仅是春季的一个节气,还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可见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的一个起点,又是传统节日的一个节点。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西周时期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2)东周战国时期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普遍。(3)秦汉时期,《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扫祖坟的内容。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并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不过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清明日,直到晋文公重耳时才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开展扫墓祭祖等一系列活动。(4)唐朝唐玄宗时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返本追宗、上巳节——拔禊除灾的习俗。(5)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寒食节因被元人摒弃,上巳节又逐渐被淡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6)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提倡,清明节扫墓成为许多组织和个人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事迹的重大活动。
清明节各地的习俗,尽管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其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的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1)祭祀扫墓。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的10日前和8日后皆可扫墓祭祀。按照旧时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2)春游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到处一派勃勃生机,此时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后,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郊游踏青中享受春天。
(3)吃青团。青团一般是将绿色植物浆汁揉入糯米粉团,市面上大多青团都以麦青汁上色。麦青汁是将冬小麦榨出汁液,与水磨糯米粉搅匀拌和,再将其揉制成一个个圆团,包入各种甜咸馅料,上蒸笼蒸熟。出笼时,青团上再刷上一层油,色泽透亮,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味,吃起来口感又糯又软。青团原本是南方在清明节吃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但近年来青团也逐渐在北方流行开来。每到清明,一个个包着满满馅料的碧绿团子,带着春天的味道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4)拔河、荡秋千、蹴鞠。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据说时值春耕春种,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受到历代帝王重视。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蹴鞠虽然被认为是足球的雏形,但它们的规则和玩法有很大差异的——蹴鞠比赛中,球不能落地,将球踢进一个很高的斛中才能得分;而足球比赛中,球可以落地,只要将球踢进对方球门就能得分,可见蹴鞠比踢足球更难。
清明时节养生保健:(1)清淡饮食。多吃养肝类食料,如羊肚、山药、银耳、红枣等;多吃暖胃除湿类蔬菜,如萝卜、芋头等;不宜吃太多竹笋、海鲜等,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2)保证睡眠。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促进阳气生长。(3)注意保暖。清明时节,虽然阳光明媚,但天气忽冷忽热,细菌和病毒容易繁殖,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和身体脆弱的人,应当根据温度及时增减衣服。(4)预防过敏。有过敏体质的人应避免接触过敏环境,外出时戴上口罩;并注意饮食,不要吃容易过敏的食物,如虾、螃蟹和牛奶等。(5)坚持锻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比赛等,也要郊外踏青春游,享受春天美好。(6)调节情绪,避免体内肝气过盛。如果不注意情绪调节,就会影响肝脏的排毒功能,阻止阳气的生长,最终导致内脏功能紊乱,可多听一些轻音乐,解除郁闷,快乐心情。
清明是春季最好的一个节气,这一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一节日,扫墓祭祖,踏青游春。古往今来,大批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如丝纷纷抛下;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好似落魄断魂。请问小牧童啊,哪里能够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小手指向杏花村。“清明难得晴”,本是闹天气之时——阴晴不定,忽冷忽热,又恰逢遇雨,羁旅在外的行人心情可想而知,如何排解这阴冷、劳累、凄苦的心情呢,心想着如果有一家酒馆进去歇歇脚儿、喝杯酒暖暖身子该多好啊,就去上前问路边的小牧童,他抬起小手指向前边不远的杏花村。诗中有景有人,有问有答,有途中遇雨的凄苦,也有找到酒馆的欣喜,既写了天气的变化,也表达了行人的复杂心情。
唐朝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来,东风浩荡,吹拂着皇城内外垂柳。傍晚时分,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着王侯近臣;袅袅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家中。寒食节到来,节气进入暮春,此时飞花飘荡,柳条摇摆。寒食风俗要求家家寒食禁火,而宫中却灯火通明,传送蜡烛,赏赐近臣,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了委婉的讽刺。诗歌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使人不难理解这首诗表达的主题。
宋代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诗意是:风吹梨花时候正是清明之时,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去城外游春踏青;日暮时分,笙歌渐渐停歇,游人们也慢慢回去,这时被惊扰一天的流莺,才飞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的时刻。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的西子湖畔,白天里春光明媚、和风徐徐,游人如织。傍晚时,游人散去,笙歌停歇,但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清明时节的西湖,描绘得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明代诗人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诗意是: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出了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清代诗人郑燮《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诗意是:天气无风无雨,正值晴朗温和,翠竹高耸直立,竹节交叉摇曳;最喜晚凉天气贵客来访,泡一壶松萝新茶来招待;铺纸泼墨,先简要画出几枝凄冷的新竹叶,再几笔画出那淡淡的远山;正是清明将过临近谷雨的时候,捧上一杯香茶坐在竹石画间多么幽静美好。
清明是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四野明净,草木萌动,万物皆显,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是春游踏青的大好时节;清明又是一个节日,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认祖归宗的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通过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活动,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和对春天的热爱。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