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来龙山人杨世华
哭墙?苦墙!
一、引子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中国民间传颂不止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修长城,是历代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的一项苦役,从春秋至明代,在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无数民夫,这就自然而然地要产生孟姜女与万喜良的悲剧。
孟姜女哭长城,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孟姜女的故事流传千古,人们无不被他们的忠贞爱情所感动。

由孟姜女的传说,使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一一老泸城下“孟姜女”的感人故事。
二、神臂山暨弥陀岩长江段险滩概述
老泸州险滩示意图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一路奔流,浩浩荡荡来到泸州辖地神臂山和弥陀岩。它在神臂嘴绕一个70°的大弯,然后,如脱缰野马,“绕铁泸城下,至灌口东走入合江县”境(2003年版《泸县志》)。
这一江段,长达近10公里,众多险滩,滩滩相连。
北漕,靠神臂山江岸,有秤杆碛、晒金滩、万人坟、梨子嘴、大桃烛、寡妇漕、小桃烛等险滩;南漕,靠弥陀岩江岸,有小灌口、猪儿石、九条龙、大灌口、青蛙石、叉鱼子(又名叉鱼碛、拆鱼滩)等险滩。千百年来,这段险滩恶水,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与财产,给人间留下了几多悲剧与苦难!滩碛怪石,一个紧接一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险诈露于表面,有的凶狠隐于水中。即使枯水期也令人望而却步,洪水季节更是惊险万状,让人望而生畏。船行于此,生死难卜,“岁坏舟以数十百计,溺人数倍”(弥陀镇镇政府《弥陀》)。
“船过弥陀岩,犹闯鬼门关,十船过滩九船翻,船家呼救恸九天!”这民谣,在弥陀一带流传了千百年。
文献有一次“连覆七舟”的记载:“道光戊申(1828)夏,崇义乡(今弥陀)人孙世芳、孙世端兄弟二人,经弥陀场东磨子岭踞石小憇。二人俯视灌口,波涛万状,见七船衔尾东下,相继在灌口滩沉没。世芳测然,谓弟曰:滩之险,九条龙石梁也。横亘江心,怒涛无路可泄,舟过此滩幸免。毁家凿之,如何!弟曰:计诚善,弟当助成之。具呈泸州、合江立案。鸠工数百人,兄弟亲往督视,寒暑无间,捐资二万余金,竭精毕力至七年。口遂通,水势杀而舟少没,家亦以中落”。(见上书《弥陀》)泸合官绅详请大府以“利济群生”四个大字,刻诸九条龙石壁,以示褒奖。这一史实,县志载,民间传,“利济群生”四字今犹在。
摩崖石刻:利济群生
笔者经多次考察、走访,并查阅有关资料,努力还原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木船经过这段江面的真实情况。
神臂嘴与弥陀岩之间江面宽约1000米余。
长江绕神臂嘴向东流去,曲率半径约150米(轮船正常转弯航行所需的曲率半径为400米)。过往船只之所以能在此处转弯航行,是因为这里江面宽阔而水流缓慢的原故(流速每秒不到2米)。
由于航道弯度太大,江水在神臂嘴附近数十米宽的一段江面,形成了一回流(船家人称为“西流”),与江心径直流向南岸(弥陀)方向的流水相冲击,便产生一连串大小不一的漩涡,船家人称小旋涡为“爆花”。这一大片西流,其面积随着水位的上涨,不断加大,致回流速度加快。
弥陀岩下游方向,江心有巨石,横卧如梁,最高处高出江面近7米,长约700余米,老百姓谓之“九条龙”。九条龙首尾都有缺口,其上端(上游,靠弥陀岩)缺口宽约20余米,人称“小灌口”;尾端(下游,靠中坝)为一大缺口,宽约200余米,人称“大灌口”或“灌子口”。大小灌口在枯水时,行人可从其上面步行。洪水时,江水上涨,水涌入缺口内,波浪滔天,吼声如雷。在大小灌口水流冲击下,形成一个大水凼(库),人称“鱼入龙窝”。(合江人将其命为“合江八景”之一)“鱼入龙窝”南面,又形成一大沙湾,人们叫它“沱湾”(也称“河湾”)。紧连大灌口东面江中心,有一长达2公里的沙洲,名曰“大中坝”。大中坝以北,为长江主航道;南面则是与沱湾相连的“烟滩浩”;东面不远处是叉鱼碛。水中坝,即“大中坝”正南方为黄氏坝。(宋元战争时为水军基地)
大、小灌口滩
在如此复杂的江面行船,必须严格遵守驾船规程,并具备较丰富的驾船经验。洪水季船只下行,如远离神臂嘴一侧顺流直下,便会滚入灌子口中倾覆;如过分靠(贴)近神臂嘴,一转弯便会进入“西流”,船在西流水中打转转而不得通过。唯一正确的行船方式是,“靠近西流行驶”,过了第二个“爆花”便及早掉转船头,望着神臂嘴方向,奋力划浆(俗话说“要拿出吃奶的力气”),全副心思,全力神速过滩为胜。
西流
至于枯水季节,从神臂山麓的“北漕”(也称弯漕)过滩,就更是惊险万状。船过神臂嘴第一根白色航标杆,便要立即调船头,绕过70°的弯拐(神臂嘴)之后,船速自然减低。行约几十公尺后,便又要让船头“扬头”一一调正船头,使船望向南岸(灌口滩方向),对准江心“秤杆碛”脑部那股向北岸(神臂山)拍来的打头水驶去,(船家人叫“接浪”)如船只经不起这打头水的侧击,船头往往被拍(推)向岸边,而此时船已入漕,水流似箭,操作稍一失误,便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称杆碛
清代光绪年间镌刻在神臂嘴石壁上的“放船依近西流”六个大字,既是下水船泊安全过滩的经验总结,又是对过往船工安全操作的警示,更是对生命的高度关怀!笔者每当在这摩崖石刻下仰望,总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摩崖石刻:放船依近西流
三、寡妇漕——泸州“孟姜女”诞生
由“神臂山暨弥陀岩长江段险滩示意图”可见,靠神臂山麓的“北漕”,真的是滩滩相连,处处险恶,让人不寒而栗。这数公里的江段,水深浪急,航道狭窄,特别是晒金滩、梨子嘴、万人坟以下的大桃烛、小桃烛一带,水归漕走,漕内水流似箭(流速每秒达5米左右)。这段江面仅宽130余米,而实际航道一一漕寬不过40米。更要命的是,漕内有大小几座石头挺立江中,其状如凤爪,人称凤爪石。相传建文帝到弥陀,一是在九条龙所临的石壁上写下“阿弥陀佛”四个大字为纪。原名“宋家嘴”之称的弥陀,就因建文帝题字而改为“弥陀岩”。
据说,弥陀灌口滩所对的“大桃烛”、“小桃烛”这两处险滩也因建文帝之故,而改名为“大桃烛”和“小桃烛”。何以如此命名?据传,是因江中之石,状如刚点燃的蜡烛“烛花”盛开,人们据其形状而取名为“桃烛”;因两处滩石有大、小之分,故又称为“大桃烛”和“小桃烛”。
大桃烛
船行于此,无论是下水还是上水,也就是无论是顺水推船,还是逆水拉纤行舟,都让人惊恐至极:稍有不慎,若船与“烛”相撞、相擦、相撩、相亲,其后果都不堪设想。
小桃烛
尤其是逆水行舟的艰辛与危险,是常人极难想象的。
首先是难度大。你想想,水往下流,而我们拉的船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逆流而上,这就意味着要用超过下流的冲力和船体的重量之力,才能把船拖着一点点前行。在水流不急的江段,还可说“轻松”,但一遇滩口和急流奔涌的地方,那就是人与水流拚死搏斗的战场。象眼前所遇到的大桃烛、小桃烛这些地方,水流湍急,白浪翻滚,咆哮如雷。船行于此,纤夫们总要拚尽全力,死死用手抓住地上的石头,或是将手指插入地下,两脚紧紧蹬在地上,一步步,一寸寸地把船强行曳过滩口。旧时,有些地方把拉船和打谷子(收稻谷)这类险、重活,戏称为“在血盆里抓饭吃”。余以为,这比喻形象、精当、贴切,是底层劳动人民血汗凝成的生活总结。
挣扎
其次是险。一句话,过滩险,如人挣扎不过急流险滩,灾难性后果就是船毁人亡。拉纤经过悬崖峭壁、陡峻的河湾,则更险,拉船人稍不留神,则可能被船拖下滔滔江水中。还有,若遇纤绳磨损断裂,或是人力抵不过急流冲力,船“脱缰”而逃,人在瞬间被拖入水中。这种情况,船家称为“打张”,后果不言而喻一一多半是船毁人亡;能救起者,少也,万幸也。
悬崖上的生态
这种情况,在神臂嘴以下的险滩处时有发生,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当地民间传颂不辍的大、小桃烛及寡妇漕的感人故事。
旧时,有一条小河船(古时,人们将长江称为大江、大河,而将沱江等称为小河,比如泸州北城即有“大河街”、“小河街”之说)经老泸州大桃烛时“打张”遇难,船毁人亡。噩耗传回船籍所在地,人们震惊,悲不自胜。痛失亲人的一高姓少妇更是悲慛万分,日日啼哭,茶饭不思而至寻死觅活。无他,原来小两口刚结婚,丈夫外出帮人拉船遇难,他们憧憬的“好日子”瞬间消失,能不悲乎?能不伤心乎?
寡妇漕
悲怆数日之后的高夫人,痛定思痛,很快振作起来,出乎众人所料地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她要亲自去老泸州,去到丈夫及乡亲们罹难的地方,去祭祀亲人;实地看看那险滩恶水,进而治治它,夫君及亲友们的命不能白送!……
这,不是豪言,胜似豪言;不是壮举,远超壮举!
高夫人从老泸州回到原籍后,强忍失夫之痛,即刻将她的计划付诸行动一一纺纱织布,换取钱财,招募石工,治理险滩,发誓要把大桃烛、小桃烛那险滩恶水修理修理!
“唧唧复唧唧,夫人当户织。唯闻机楺声,不见女叹息……”高夫人日复一日地纺纱,年复一年地织布,夜以继日,寒暑不辍。她,一鼓作气,从年轻少妇,到白发苍苍的老太,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分一厘地积攒,终于在她暮年时,积储到一笔可观的“工程款”。乡邻们为高夫人的义举感动,也纷纷向她捐款,一些好心的石工,自告奋勇地要去“前线”义务凿石,不要分文报酬……
据民间传说,高夫人亲自指挥的神臂山下大桃烛、小桃烛江段的整治、清理工作,历时数年而告竣。特别是对大桃烛江边延伸至江中的巨大石磐,硬生生“切”出一条宽30来米,长50余米的漕口(船家人称为“航道”)。这样,逆行船只则直接由此漕河过大桃烛险滩,再已不用从河心石磐尖端绕行,船工们来来去去安然了许多。
从此,大桃烛处又有一个新的名号一一“寡妇漕”一一人们为纪念高夫人而命此名。随着时日增长,高夫人及“寡妇漕”,已被大江上下船工们所熟知,且闻名遐迩。由高寡妇的故事,人们自然想到了“孟姜女”,因而将高寡妇,尊称为“老泸州孟姜女”。
笔者以为,她的精神和事迹,已经超越古时的孟姜女。她是老泸城下名正言顺的“孟姜女”。她的精神和事迹,像一座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丰碑,永久地矗立在神臂山下的长江边上!
四、结语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故乡弥陀。
是的,我家就在长江边,从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而且,也顺耳了灌口滩那如雷贯耳的波涛声。自然,由如雷轰顶的波涛怒吼声,又使我油然而生敬畏和怜悯之念,默默地在心中为那些过往船只祈祷:愿他们安然无恙过险滩。真的,这是幼小心灵中自然萌生的“禅念”一类的东西。因为,“船过灌口滩,十船可能九船翻”的民谣俚语,已在心中扎根,非常害怕,从小便对险滩恶水心生敬畏与憎恨。只是,由于年幼无知,当年听大人们摆谈灌口滩的凶险、九条龙传说、蛇盘龟故事和寡妇漕的由来等等龙门阵时,除了好奇,就是畏惧,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人生步履匆匆,而今吾曹已是老翁,对弥陀、老泸州一带的众多传说与神奇故事,总想老话重提,弄个明白。乡亲们热情陪访,令余夙愿得偿。
亲友陪着我,跑遍了灌口滩数平方公里地域;到神臂山寻访,我们从神臂嘴,沿长江岸边直到小桃烛,路程虽不到10公里,但因人迹罕至,野草丛生,乱石成堆,荒无路径,甚是艰辛。如此田野采访,反复数次,终有收获而欣幸。
对寡妇漕的由来及高寡妇其人,正史、方志滴墨不染。因此,对高寡妇的籍贯、生平等无法查证,我们只能依民间所说:高夫人,小河人。其夫君在大桃烛滩罹难后,相传,她请人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悲痛难抑的祭夫文,刻在寡妇漕石壁上。因航道整治,水位上升,加之年代久远,而今无迹可寻,甚是遗憾。
深吻(纤藤留痕)
另外,据部分老者讲,寡妇漕后边岩壁处,曾有一座寡妇庙,那是船帮与当地百姓所建,用以纪念高寡妇。而今,也难寻其踪,更是遗憾。唯“寡妇漕”航道事实存在,凿(破)石的錾子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一看便知是人工所为,与高寡妇雇人治险滩传说吻合。
不管怎么说,据民间所传,高寡妇的为人及事迹,非常感人。也据此,我似成了她的“粉丝”,不惜三番五次阡陌之访,把其感人事迹、高尚情操、可贵人品、不屈精神等,介绍给大家。
竹篙与礁石之恋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今,长江上已几乎没有了昔日的木船。所谓风帆点点,纤夫号子声声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轮船、机动船在江上穿梭。所以,再险恶的滩口,现代化手段去对付它,“不良后果”几乎为零,毕竟今人胜古人,昔日的险滩恶水岂能容其再逞能?
同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内河航道进行了疏浚、整治、改造,过去事故频发江段,面貌大有改观,航运安全水准得以理想提升。现在我们见到的灌口滩,就是经过多次疏浚、治理之后的面貌,比如70年代初即除掉了猪儿石、青蛙石等隐患,对大、小灌口筑堤以提高水位等。近年来,南漕航道已四季通航,等等。
拙笔至此,余对热心提供素材,陪同采访、现场勘察的各位亲友,顺致谢忱。他们中,长者86岁,少者71也,甚是感人。
有的史料、图片,源自有关书籍和网络,如有不当,致歉并删改不误。
逆行南漕
2024.3.30
(文中配图部分来自网络、余为笔者摄影)
附录 孟姜女哭长城
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巩固万世江山,北御强胡,下诏修筑万里长城。秦令征调民夫,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官吏乘机勒索,弄得民不聊生,天怨人怒。刚结婚不久的万喜良(一说范喜良),即被抓去修长城。
万喜良与孟姜女一别三年,音讯全无。孟姜女思君心切,执意要去长城工地寻夫,并为他送去寒衣等物。她,历尽万苦千辛,终于到了长城工地,从好心的工友处得知,其夫早已屈死,被葬于长城墙体之中。只是,工友们偷偷埋下三尺白石做碑记,以利日后寻找。
孟姜女随一众民工去到其夫埋葬处。她一见白碑(石),如见亲人,直扑碑下,呼天喚地,放声恸哭。顿时,白日无光,天昏地暗,北风怒号,阵阵乌云,翻滚而来。
孟姜女越哭越伤心,一哭便难停止,直将长城哭塌了八百里。城墙倒塌处,露出了包括其夫在内的众多白骨……
孟姜女站在山海关桥头,大骂:“无道昏君,你害死无数黎民,害死我夫君,我死也饶不了你们!”然后,她又高呼:“夫君,万郎,你等等,我随你来也。”说罢,将衣袖蒙面,跃身跳下大海。顷刻,大海波涛汹涌,浪高数丈,直向岸边湧来。
忽然,海中露出两座礁石,高者似碑,矮者若坟一一这便是传说中的孟姜女之坟与碑。
后人为纪念孟姜女,在海边修建了一座贞女祠,人称孟姜女庙。据说,周年香客不断,慕名去膜拜者众。
编辑 庆悟宅蓝集明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