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家 饼 铺
文/何厚仁(湖北赤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个清明节,心中那份对父母的怀念,痛心难平。当年父母创建的何家饼铺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何家饼铺的精神,仿佛在这个瞬间,重新跃然纸上。就让往事回忆,点亮亲人们的一盏盏思念的心灯,祭奠父母的在天之灵。
回忆起新店何家饼铺,民国一段时期和解放初期,新店古镇和周边地区的人们都有所耳闻,至今仍记忆犹新。
何家饼铺位于古镇新街口的明清石板街中段,①紧靠万安桥和潘河桥码头。②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我家的门牌是:胜利街33号。何家饼铺的创始人何民五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老家是湖南省临湘市万峰山,由于祖父患病瘫痪,十三岁的父亲只能辍学外出跟人学艺。我父亲生性善良,谦和为人,勤劳俭朴,是一位有着宽容的品德,重感情,责任心很强的人。他性格豁达、直爽,和蔼可亲,聪明过人。

父亲从小就身体很虚弱,又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加之饼铺刚开始起步,同行竞争激烈。不管严寒酷暑,还是落雪下雨,父亲都是肩挑产品走村串户叫卖,尤其是寒天饥饿,过度操劳,积劳成疾,渐渐患上了哮喘病。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养育了我们姐弟六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我们能吃饱穿暖,父亲拖着病体不分白天和黑夜地操劳,供我们姐弟上学。父亲一生经历了人间太多的艰难困苦,也遭遇过许多不公平的对待,他总是宽容、忍耐。只有经历过坎坷的人,才能在平谈中体味宁静与安慰,在平凡中蕴藏着伟大和包容。而父亲对子女的那份爱却永远深刻在我们的心中。
何家饼铺虽然以做饼为主,同时也加工一些麻花、小花片、兰花根、金果、雪枣之类的副食品。饼铺开始只经营小发饼、筒子饼、麻饼等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饼类。为了生计,父亲从来就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考虑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制作工艺和技术。听父亲讲,为了提高饼的品位、质量和口感,他利用到武汉购买原材料的机会,在武汉汪玉霞百年糕饼老店虚心学习做饼技术,逐步掌握要领,后来又增加了喜饼、寿饼,从小饼到大饼。并且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加品种,改进工艺。

父亲还在武汉买回了打饼的模子,饼模有大有小,在我的印象中,家里有十几个木质饼模。饼模中间是龙凤花纹,周边是各种各样的花、鸟图案。由于生产的饼品质好,花色新颖。新店镇周边地区、湖南临湘的坦渡和定湖乡、朱巷、茶庵岺、益阳、余家桥、湯家咀、車埠、小柏、枫桥,远至江对岸洪湖市都慕名前来购买。
家中办婚嫁喜事、生日寿庆等需要喜饼或寿饼的,还要预先订购定做,就像现在订购生日蛋糕一样。当时本地没有奶油,我父亲在饼上做些字,如‘’某某人60大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有一次我看见父亲用红、绿、黄、兰、等各种颜色的丝条在饼上做字,我问父亲:‘’这些丝条的颜料做在饼上能吃吗?‘’父亲告诉我:‘’能吃,这些都是可食用颜料‘’。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可以食用的颜料。
打饼是一个辛苦活,既要保证饼的品质,又要在预定的时间完成。我父母每天都很早起来发面,烧炉子,那时燒炉子用的多是木炭,打饼的几道工序里,烤饼是复杂而细致的一道工序。先要把专用的烤饼平面圆形锅(俗称鏊子)放在炉子上烤热,再放些食用油到锅里,然后再将饼模里做好的饼放入鏊子中烘烤熟,因为饼上面的花纹字样不能翻面烘烤,平面锅上面再用一口锅,这口锅用三根铁丝吊在一根木架上,把这口锅也要放在炭火上燒得滚烫,然后用木棒吊着锅放在鏊子上,反复的烘烤,让饼烤成金黄色方能出锅。

由于何家饼铺生产遵循传统手工技艺,同时坚守独创的工艺和不变的匠心,不断地探索创新,所生产的各种饼味酥、口感醇香、好吃,成了新店周边地区家喻户哓的知名品牌,也成了婚嫁、寿庆的送礼首选。深受大众的喜爱。
父亲主管是饼的加工,门店的经营主要靠我母亲。母亲出身新店乡下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学堂,但她天资聪颖,饼铺内外兼管。虽识字不多,但心算很棒,在生意上做到公平求信誉,和蔼揽顾客,一直维持着店铺的经营。
小时候,我们家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患支气管哮喘,经常发作病倒,母亲除了护理父亲,全盘打理店铺业务,还要操劳家务,照顾我们姐弟六人的生活起居。傍晚还要挖地种菜、养猪,贴补家用。街坊邻居都称赞我的母亲是位了不起的女能人。父亲在他撰写的简史中是这样赞揚母亲的:‘’夫唱妇随,齐眉举案。服侍湯药,照顾周全。尔母之功,力可回天。克勤克俭,任劳任怨。节衣缩食,家道稍宽‘’。
由于父亲的辛勤劳作,母亲的诚信经营,店铺的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一段时间何家饼铺的声名鹊起,名揚潘河两岸。

有诗赞曰:
潘河北岸有何家,
人诚饼优誉天涯。
饼酥醇香品质好,
十里八村堪称佳。
巧手精制鲜甜美,
买卖公平传佳话。
独具匠心何氏饼,
古镇美食一枝花。
一九五六年,全国兴起公私合营的工商业改造浪潮,在镇政府的领导下,父亲第一个报名参加公私合营组织,并积极动员自已的同行组建了新店镇副食加工行业的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一一华光付食加工厂,我父亲率先把加工饼的全套工具、模具一起加入了‘’华光‘’,从此何家饼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的经营行列。我父亲一直在企业担任业务主管并兼会计,一段时间又转到镇供销社工作,后因经常哮喘病发作而提前回家休息。在我的记忆里,我父亲一直没有拿过退休工资,有人替他愤愤不平,但父亲总认为儿女都参加了工作,怨自已体弱多病,从不找企业和政府的麻烦。父亲的这种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令很多人佩服。

父亲一直以来都是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爱学习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父亲还特别喜欢看书。平时在家里,他一直是书不离手。父亲经常对我们说:看书就是学习,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正是父亲喜欢看书学习,在那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日子里,我的父母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我们姐弟六人都能上学读书(大学一个,师范一个,高中毕业二个,初中毕业二个,);正是父亲喜欢看书学习,才能谆谆教诲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永远跟党走,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有五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父亲喜欢看书学习,才造就他一生为人诚实善良,心襟开阔,懂得宽容和体谅;正是父亲喜欢看书学习,懂政策、识大体,才能充分理解党的对私改造政策,让他当年积极组建华光公私合营企业,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父亲还有一个特长,就是会讲故事。新街口当时的几位老者几乎每天下午都来我家听父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书里的故事及民间故事,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口才好,记忆力惊人,邻居们都爱听他讲故事、讲时事。宣讲诚善,宏揚正气。那些年,昔日的何家饼铺成了说书讲座的休闲場所。
由于父亲读了几年私熟,在当时的街道上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他喜做善事,乐于助人。经常替街坊邻居抄抄写写,周边街道居民那家生了孩子,都是請我父亲给新生儿取个名字。父亲还喜欢猜谜语、撰写对联,春节或平时有那家办婚嫁丧事总是帮人写对联。记得父亲在家的那些年,身体稍有好转,还参加街道企业劳动,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父亲还担任过镇街道劳动者协会主席。

注释①明清石板街:此石板街始建于1557年,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也是赤壁市的申遗项目。②万安桥:是新店古镇的一座古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此桥贯穿湖南、湖北两省。桥码头:是古镇潘诃边的一个石砌码头也有几百年历史,因潘河水运直通长江,我国一带一路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的青砖茶就是在此码头用船发运至汉口销往蒙疆和亚欧各国。万安桥和桥码头都是湖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赤壁市的旅游景点。
2024四月二日于赤壁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