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学稼苦趣》有感
文‖ 李福学

儿童文学作家毋东汉著的长篇小说《学稼苦趣》,这是一部具有现时代教育意义的书。《学稼苦趣》善始善终教育青少年,永远牢记开国领袖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和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悲剧不能在中国重演。广大的享受城市优裕生活条件的知识青年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离开父母亲,到农村参加艰苦的劳动锻炼,和农村土生土长的离校返乡青年并肩战斗,同贫下中农一起生活,一块劳动,同样头顶烈日干活,冒风雨上工下工。亲身体验经历农村农民在当时的艰难生活历程。在社会底层体验,在第一线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们为改变农村穷困面貌,为农村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创造财富出谋献策,体现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文作者和书作者毋东汉
书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好像我还见过生活中的他们。李亚梅、李华梅姐妹二人在柿林湾艰苦环境下同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吴大妈的帮助下,学习方言土语,翻译加工成普通话,教山区孩子说、写普通话,增长知识。李亚梅不但以身作则,干出成绩;她当妇女队长,上水库任青年突击队队长。她和方原一起打钢钎,写下了“为了水库早建成,莫怕砸伤妹手腕。”的豪言壮语。她扛风钻,打炮眼在放水洞;她搞旱变稻、稻田里养鱼,获得粮鱼双丰收。为社员群众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本文作者
《学稼苦趣》叙述返乡知青方原上山砍樵遇蟒蛇。源于生活,真实感人。我和方原有同样经历,感觉作者在写我。没有实际砍过柴的经历,根本就不知道“远跑路,近爬坡,算来算去差不多。”还有那么多柴禾的名字,例如:兔爪子、榛子娃、胡不拉等。以及“铁姜,龙柏,单另成色,烧着没灰。”等樵夫谚语。砍樵相关程序细节,例如:把硬柴合捆,推到崖沿,对下面喊几声,给下面人打招呼:“柴下来了!”一脚把柴捆蹬下崖。
怕乌鸦拉馍吃,用石片压住干粮袋,作了标记,怕下崖来找不见,要受饿。这些细节,来自生活,十分真实亲切。
知青组长杨星,多次与李亚梅不谋而合,想出多种办法,主意已定,立马向村干部汇报,经研究同意,立刻就干,一干就成功,为柿林湾群众创造收入,很快得到群众认可、支持和拥护。
杨星最后被父亲走“后门”骗离柿林湾,安排了工作,耄耋之年才与初恋爱人瓜女子相会,结合。
回乡知青方原、刘黎明等人立志学农,同心同德,决心扎根农村,在农业战线上,要为改变柿林湾的穷困面貌而艰苦奋斗,团结协力,奋斗拼搏,用学到的知识来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出谋献策,付出了艰辛行动。
回乡知青王二怪和插队知青王颍在卧牛石上打钢钎,互换抡锤扶钎。王二怪说话幽默风趣,苦中作乐,王颖也受感染。为的是水库早建成,提前受益,体现革命乐视主义精神。许多场面感动我落泪,例如:知青每小凤嫁给农青刘黎明。二人结婚时,杨星对小凤说:“知青组就是你娘家!”李亚梅说:“柿林湾就是你的妈!”知青张丽萍说:“我们打发你出嫁!”王颖说:“我给你披红!”李华梅说:“我给你戴花!”每小凤转身给大家叩首,谢道:“你们就是我的娘家!”
美中不足之处,是有些情节描写超前了。例如: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差,上山逛的人很少,旅游的事没形成气候,就没有旅游车这一服务项目。城市职工不像现在是双休日,每周只有周日一天假,家务都做不完,不可能旅游。
瑕不掩瑜,我认为《学稼苦趣》是好书,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学大寨的战斗生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和毋东汉是同乡文友,都参加过农业生产和水库工地劳动,都是当年王莽公社文学创作组骨干,我很熟悉他。他几十年的农村生活实践,在各个不同时期担任不同岗位职务,有着夯实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他掌握农村各种人物思想情感性格变化;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当时知青生活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艺术地雄辩地全面地深刻地展现了农村知识青年、插队知识青年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
2024-3-28-于江柳。

【作者简介】
李福学,长安人,1950年生,曾任王莽公社小峪水库四营文书,一营二连连长,王莽公社文学创作组骨干。后任江柳生产大队会计及王莽公社拖拉机站会计,小峪灌区小峪站负责人。王莽关工委终南文学社资深社员。曾为长安区政协《水库建设在长安》撰文《小峪水库回忆录》,新作有中篇回忆录《铭心岁月》待付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