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明 的 试 问?
作者:苑枫
唐代诗人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近两千年来,人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妇孺皆知。已成中华各民族大家庭传统尽孝祭祀的习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试问那顶着朦朦细雨的羁旅人群中可曾有他(她),有你,有我,有年轻的一代?
史载,每年清明节祭黄帝陵,那是國家主祭。不但有国内的千千万万的人,还有来自海内外的中华游子,以及国外的友好人士。以表对中华始祖的敬畏之情,崇尚之意。仪式规模宏大,隆重。

历代王侯将相,也多有祭奠之礼……记得近读《毛泽东年谱·1·668页》与《毛泽东诗词》印证;1937年3月29日致信范长江;“《祭黄帝陵文》,可能时,祁为发布”。1937年4月6日发表于延安《新中华报》。这正值抗日战争之前,延安最困苦,最艰难的时期。正文前有一段文字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xuan)’……”。
其实古圣先贤们记述很多,我国各民族,各地大都在清明节祭祀扫墓。早先应从祭介之推开始吧。后有诸多记载,略举几例,如唐·温庭筠的《清明日》,白居易的《清明夜》,宋·李清照的《浣溪沙·清明雨(淡荡春光寒食天)》……以及关汉卿的《岁时百问》就已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或许就是给清明作了注脚。更何况古代先贤有“割股奉君百代事”,“柳下做鬼强伴君”,“忠言千古堪赞赏,风筝射柳听笛音”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敬畏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呢?……而今再读介之推的故事以及他的诗,感慨系之。有书载介子推回国后,不愿再当官,便隐居绵山。皇帝赏赐功臣时竟然没有他。后来发现他曾写的一首诗,幸好这首诗被邻里发现,拿起张贴在城门上。而后传到皇上手中。诗曰: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反其乡,得其所处。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这份表白与自述,寓意其中,不言而喻。后来发现介之推死于绵山。皇帝大恸,悔之不及乃封绵山为“介山”,以示纪念。又发现有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尽管有人说这是后人假借介之推的名义而写的,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迹,因为介绍时就说这是用血写成的。退一步说,就算后人的作品,仍就符合介之推的人格与言行。诗的意义不容忽视,他给人以醒悟和启迪。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首好诗呢?介之推一生可贵,以死谏君,更是难能可贵。也因此,他的故事,他的诗才能流传千古,口口相传,世代被人民所传诵。这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出一辙,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何其相似乃尔!

笔者尤为赞赏的是:介之推在九泉之下,寄希于吾主“勤政清明复清明”。写到这,伶仃想起我的中堂挂着一幅明·杨慎先贤的一首《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无用,即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白扯,皆为笑谈)。”愚以为这立意甚低,尽管文辞优美,但怎么咀嚼都觉得“味同嚼蜡”,我不禁试问自己,一向崇尚的这首词咋就瞬间这么“苍白”了呢?还有一点点启迪后人的意义了么?
试问,倘若世人,后人们都如此,把是非功过,国计民生大业“都付笑谈中”,那么哪里还有民族复兴大业,为国为民,勤政清明复清明的希望了呢?回顾世代那些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前仆后继,血染疆场……如果你能在清明节拜谒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的碑文是毛泽东主席手稿,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你不觉得心灵震撼吗?怎么可以一笑了之呢?!岂非怪也与???

如此看来,不能不说杨慎先生的人生事态观念是无视,无争,还是中庸呢?总之,远不及介之推的寄望高远大气,心中装着的是国计民生。这里不得不对杨慎先生说一句;“请恕后生不恭了”,而为介之推先贤的“勤政清明复清明”深表认同,点赞了!
苑枫 2024年3月24日10诗30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