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袁保恒《骊山温泉》赏析
龚新文

骊山温泉
荒椽短瓦日黄昏,遗恨犹归望帝魂。
不管马嵬寒彻骨,华清池水至今温。
这首诗写于诗人跟随左宗棠西征时期,在写作上大开大合,收放自如:虽然题为“骊山温泉”,但诗人却从马嵬坡事变入手,直至最后一句才落脚到骊山温泉,然而给人的感觉却非常安稳。
马嵬坡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西约十一公里,那里有一个地势北高南低的斜坡形地带。东晋太元年间,朝廷曾经委派一位名叫马嵬的将军在这里筑建城池,所以被人们称为“马嵬坡”。
在唐代,马嵬坡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驿站,为过往的官员和信使提供住宿和饮食,因此马嵬坡也被称为“马嵬驿”。由于马嵬驿地处长安以西,是西出长安走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这里不仅有官员歇马停驻,而且还有很多西域胡商集散,成为了关中最热闹繁忙的驿站之一。

诗的一二句:“荒椽短瓦日黄昏,遗恨犹归望帝魂。”写马嵬驿破败的情形。
荒:废弃物,破烂。短:本义,不长。引申为缺少,欠。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望帝: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这两句的大意是:曾经热闹非凡的马嵬驿,如今椽子已经腐朽,屋瓦残缺不全,在夕阳残照之下,已全然失却了昔日的繁华。这里还曾经发生过人间最为凄惨的一幕:曾经“回目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被缢死于此!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向人们述说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千古遗恨,回荡着他们撕心裂肺的哭泣之声。
唐玄宗晚年,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干儿子,同时又宠爱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让他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宰相。安禄山与杨国忠二人因争宠而产生了矛盾并不断激化,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率叛军攻陷潼关,直逼长安,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心中怨恨愤怒,拒绝继续前进。此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自然很乐意,因为杨国忠执政期间,从来不把太子李亨放在眼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也许是天意,不早不迟,恰在这时,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正好给想要杀死杨国忠的将士们提供了口实,马上有人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于是,众人杀死了杨国忠。
杀了杨国忠,这还了得!要知道杨国忠的妹妹可是杨贵妃呀!她要是给唐玄宗吹吹枕边风,众将士的小命不就没了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个一了百了!众将士在禁军统领陈玄礼的带领下,逼谏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迫不得已,唐玄宗只好赐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之变”。

三四句:“不管马嵬寒彻骨,华清池水至今温。”由联想回到现实,诗人触景生情,感悟人生。前两句是诗人看到骊山温泉而联想出来的。诗人通过联想,引出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两句的大意是:不管杨贵妃死得有多凄惨,也不管唐玄宗有多寒心,但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洗过鸳鸯浴的华清池,水温依旧常年稳定不变。这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采取倒插笔的手法,一着笔就写看到骊山温泉而产生的联想,然后才落脚到骊山温泉上,通过联想,发出对历史沧桑无常、世事无一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消长的感慨。诗人在时、空、人、事之间咀嚼咂摸,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