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存在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五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5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35章译文: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会向他归顺;归顺、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使过路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可是对“道”的表述却平淡无味;你想看看它却始终看不见,你想听听它却始终听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没有限制。
思绪流萤:
老子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是阐述了天地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虽然看不到、听不见,但却无处不在和作用无穷;而本文述及的“存在”,意指人在前行奋进的路上,应良性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一词的本意,是谓尚未消失,且持续占据着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或不依赖人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世界,一直按照自己适应的方式存在着;而一个人或推及人类社会的存在,则是以繁育后代的方式,接续生命周期的良性发展,但就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而言,却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一代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按照人“喜欢持续征服自然”的本性,总是以努力的作为,去完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证明自己价值的社会“存在感”;而宏观地看人的“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和各种财产等,与自然界一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各种社会组织活动)和思维形态的存在(各种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并因此产生了“本体论”、“存在论”、“存在主义”等研究和理论;而且,普遍认同了各种“社会存在”,具有联系、转换和决定人社会意识的特征。
社会意识,是人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也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生命最强烈和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这说明,人“存在”的认知观,是从认知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和功能,再到认知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来持续完成的,同时亦将时常发出“存在”的信息,将“感知到”的“自己状态”和客观世界理解,对外发布,寻求反馈和共鸣,相互联系贯通起来,进而呼应彼此“存在”的效应。
那么,人在路上随时体现自己“存在感”的价值表现,也就成了每天都在进行的伴随课题;而说到人的“存在感”,也一直是围绕着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价值需求”展开;可是,人们生活在车水马龙,人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个人突显社会效能的“存在感”,却越来越难以体现;尽管如此,每个人也都“卯足了劲”,设法去证明自己的不凡与出众,诸如儿童拼才艺、青少年拼学业、中年人拼创业和生活质量、老年人拼健康等……每颗不甘落后的心,都在蠢蠢欲动,且伴随的烦恼,也接踵而至;于是,就出现了众人向同一个目标努力,无存在感,只能另辟蹊径的现象;比如,青春期反叛和更年期离婚率徒增等现象;人们生活改善后,大吃二喝,导致身体健康下降;落后的农村孩子,为了增加收入,过早地参与农活,已是满足;而城里年轻人却穿上奇装异服,努力招引注意等,亦都是例数不尽表现存在感的现象。
现在,人们都在通过微信等媒体刷“存在感”,客观上说明,许多人因“存在”“无感”,才去网络上“刷”分享,找“感觉”或“关注”,这反映了一些人的精神空虚和寂寞,有点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莫不如回归现实,努力练就一个充实的自己,去以行动和业绩成就自己,比无实际作为的网络空洞展示,更符合真实的自己,也更有说服力;事实亦是如此,中国在表彰改革开放40年功勋人物时,推出了像孔繁森、邹碧华、杨善洲、郭明义、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李雪健等百位优秀模范人物,既体现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榜样的动力,其事迹唱响了新时代的奋斗之歌,更具有真实的存在感。
人的存在感,常常是以榜样为引领;因为,通过读懂榜样,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看到前景,振奋精神、强心立志、广学博览、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本领、鼓足干劲,且经受住各种挫折和考验,并正确处理好苦与乐、公与私、荣与辱的关系,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时代,去“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时,从个人的存在感,推及国家的存在感,人们也应发现,中国40年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过去破烂的瓦房、平房,已变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过去的黑白电视,已变为彩电和液晶电视;过去的绿皮火车,已变为高铁动车组;过去的应试教育,已转向与素质教育发展并行;过去的BB机、“大哥大”,已变为5G智能手机……岁月如歌,奋斗不仅改善了人民生活的存在感,而且也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人应以自己的业绩,去鉴证存在的价值;可业绩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靠千百万工匠的努力付出,才呈现出无限辉煌;三千越甲吞强吴的背后,是勾践漫长的卧薪尝胆……也许,有些人努力一生,仍未得志;可是,这不应成为放弃奋斗的理由,因为有些人未成功,是由于没找到质变的钥匙;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勇,使大汉国威远扬,同时也让自己的名字名垂千古;薛仁贵定天山的三箭,让大唐胡尘久久不起,同时也使自己作为一代名将,被后人广为传唱;还有那些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皆是千锤百炼后的一锤定音……所以,在我们埋头苦干、久不见效时,不妨跳出圆圈,以上帝视角审视问题的根源,抓住成功的关键,再以临门一脚的功力和姿态,去一锤定音。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可见,跳出圆圈,易于找到通向成功的钥匙;一代圣贤王守仁,自幼好学,心气高,受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影响,长期追随研究,企图通过对竹子思考,悟出真理,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无成效;后来,王守仁因官场纠纷被贬至龙场驿,在穷乡僻壤间,他不在再继续思考竹子,而是学会了用心去感受思考,且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如菩提悟道般地悟出了心学,这使他遂成为了明代的大哲学家,其学说从此影响了中国,甚至整个东亚。
放眼当今中国,在处理好破与立和稳与进的同时,综合国力已进入了经济的沉淀和稳健期,不再是等差式量的简单堆积,而是开始了等比式质的飞跃;此时,反观人们张弛有度的人生,当理解“张”是壮志、豪情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愿景,以及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心;还应晓知“弛”是“人闲桂花落”的宁静、“星垂平野阔”的达观和从容前行的淡定;更应懂得“张”是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和仗剑“沙场秋点兵”的热血挥洒;“弛”是谢安隐居南山和悠闲谋略的“草木皆兵”。
当一个人、一种精神或一种思想,如不再追逐泛泛而谈的漂浮之气,反关注于潜藏内心和执着事业时,才是人生具有了神奇力量,开始真正走上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存在之路;那时,不管路上狂风暴雨,还是晴空艳阳,自己都会迎来逢季的滋润伸展。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