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落归根 阳气生发
——元素阴阳文化创始人 于许成
在中华文化中,“叶落归根”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而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很久,直到明代,才被一些名人收录在《平妖传》第八回中:“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意思是:树叶是从树根生长出来的,等到秋天凋落的时候最终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一般多用来指在外忙碌拼搏一生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乡。
在百度百科中,还特别解释了“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寓意:
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终将飘落大地,紧落在根旁。其实不止是叶,狐死首丘、代马依风、鸟飞返乡、兔走归窟……大凡世间有点灵性的动物,大抵都会思恋故地,哀其所生。人更是如此。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热爱故乡,有永远无法排遣的乡愁。叶落归根是一种情怀,一个游子,万里漂泊,对家乡故国魂牵梦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自己的故乡。
爱家,爱乡,也就是爱国,所以毛泽东在《到韶山》诗中咏叹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所以《黄河大合唱》中唱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正是这种情怀,才使得那些漂泊异乡、没有办法重回故地的人,把曾经故乡的样子、发生过的事情、出现过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后世子孙;也正是这种情怀,帮助中华文明亘古如斯、薪火永续、代代相传。
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这些解释应该是非常难得的,但这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也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天人合一”命题,上面说法再动人,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人文解释,只是根据自然现象说明了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一个人生骨子里的乡愁情怀,即表述的一种人与的自然共同现象,问题是,这种解释根本没有把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阴阳变化,或现代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这些代表事物变化规律本质的,却又是看不见的变化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
其实,事物的所有现象变化都是由宇宙元素的阴阳变化来驱动,从整个树体来看,树叶为阳,树根为阴,树叶吸收了阳光、空气及宇宙的阳气,制造了养分供给树体、树叶,树体是树在生命过程中累积的固定财产,是树再长高长粗的支撑,只要形成了就成了树体拥有的主体部分,而树生长的根源,是由树叶生长的阳性变化和树根阴性变化的默契配合完成的。 春天自然阳气生发,树木生长发芽,夏天炎热阳气在外,树体生长旺盛郁郁葱葱,同时树根也配合树叶生长,根在土壤中生长伸长,拼命的为树叶供给矿物质和水分,并把树叶制造的营养重新再做分配,当立秋以后,树叶不再增多,树叶停止增大增厚,树叶制造的养分要供给果实膨大,当秋分后树叶开始变黄,这时果实也成熟了,当把果实采摘后,一年生植物会把偌大的植物体浓缩成了许多种子收藏起来,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叶子由绿变黄,树叶的阳气潜入树根,当到了霜降前后,树叶继续变黄,当树叶落下时,树叶的阳气完全收藏在树根处,而在树叶阳气被收藏的同时,树根的阴气上升到树体,为夏天生长过快的木质层加上一道密集的防护网,即木质层的轮回处,以此来迎接严寒的冬季,而收藏在根处的阳气,以备来年春天再为树体生根生芽贮存能量。
所以说,叶落归根,实际上是树体符合大自然阴阳变化的生长过程,而叶落归根的本质变化,是树叶阳气的收藏过程,与树叶营养回归树根的关系微乎其微,就是说,即便是落下来的树叶被大风吹跑了,没有把树叶的营养留给树体用,到了第二年也不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而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与树木生长的过程一样,在年轻时,他们如同夏天的树木,阳刚气盛、雄心勃勃,毅然舍弃故土奔走四方,经过多年奋力打拼,他们为人类或国家、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当他们老了以后,就像枯黄的树叶一样,要荣归故里,要把自己在外的阳气收藏在生养自己的家乡,把自己的荣耀或财富回归自己的故里,为家乡增光添彩,父老乡亲也以他的辉煌为荣为傲,关键是希望家乡的子孙后代,能以他这颗饱满的种子为榜样,为生发之气,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与秋季树叶阳气收藏到根部的道理是一样的。当然了,叶落归根,其中还一定与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亲情爱戴,与对家乡前辈的深切怀念,以及深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人永远无法割裂的深层次感情,特别是在老了以后,这种向往会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叶落归根,既有对家乡无限深爱的驱动,也有为家乡增加阳气生发的精神期待。
是啊,人老了要回归家乡,生命要回归自然,坤卦要回归原点乾卦,酸碱要进行中和生成稳定的盐,金属跟非金属要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无机物,这些都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逃脱大自然规律的轮回。这说明了,叶落归根是顺应天道,是荣归故里、不忘本源,而客死他乡则是反其道,是死有余辜,是罪有应得。
——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作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月湖小区光华街
作者简介:于许成,男,教师,生于1956年,曾担任青岛莱西市小学校长。经过了19年的潜心学习传承创新,出版了《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数字周期律与人生》《全息周期律与人生》三部社科著作,共计260万余字,现已捐赠出6000余册,收到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300余所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颁发的收藏证书。同时,首创了 “元素阴阳文化”学术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居于当代科学中心地位的化学理论体系为载体,以博大精深的中华道生太极阴阳理论体系为灵魂,以人类古今中外的其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营养,在不改变人类原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则下,实现了人类古今中外文化的全方位融会贯通,实现了科学知识人文化、人文知识科学化。这是人类共同的新文化理论体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全国“文魁杯”文学作品大奖赛暨“2023年十大年度人物”征稿中,被评为“一等奖”,获得“文魁成就奖,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作家(诗人)”,荣获“2023年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力和优异的创作实力,在全国首批“文学工作室”命名授牌选拔活动评选中,被授予“于许成文学工作室”称号。2024年1月23日作品“元素阴阳文化与天地神人”在首届“金龙杯”文学作品擂台赛暨“腊八笔会”征稿活动中,荣获冠军·一等奖,同时在文学精品工程奖·华语文学高峰重点项目评选中获得:名篇佳作排行榜·第一名; 2024年2月20获得全国首批“文化学者”称号等。2017/05在《中国文艺家》发表《寻中华文化之根——著<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有感》,2023年12月20日在《科技新时代》杂志社发表《科学知识中国化万物理论易理化》;2023年12月28日在《中国教工》发表《万物理论易理化与中国特色话语权》及多篇其他老师学习“元素阴阳文化”的体会文章等。
——2024年2月29日星期四,本文摘自元素阴阳文化之一 ——《元素周期律与人生》中第十五章 《三生》路上砥砺前行第八节,略有改动。
修改于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