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性恋,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而在作家王桂松心中,他们都是一群活生生的肌体,象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大雁,在不归路上滑落。为此,作者三下南粤,历时数载,写成了这部洋洋数万字的作品……
内容鞭辟入里而又不失温情
这里说的鞭辟入里是指作者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而言,作者深明大义,深刻认识到同性恋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极其担忧同性恋对社会的巨大负面作用和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不提广大的社会基层民众,即便是知识分子人群,也鲜有赞同和理解同性恋的。近日吵得沸沸扬扬的台湾立法同性恋可以结婚一案,也更多的是当政者攫取民意角度而施的小手腕而已。因为对所用公民而言,首肯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保护了他们的人权,但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有序发展却构成了巨大的风险。这实在是人类一个两难的选择。
毫无疑问,作者也是带去这个难点去创作的,但从文学艺术和社会责任两方面评判,作者却是做得恰如其份,为这一社会命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文学反映这一命题提供了借鉴。
作者笔下有四个人物:帆叔一一山林一一尉蓝一一秋雯。
这四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同性恋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帆叔是一个老同性恋者,在这种生活中度完了人生的美好时光,最后孤独地隐身世界之外。山林是一个明白事理、忍辱负重年轻人,他陷在同性的幸福和社会的鄙视之中,代表当前社会的现状,而秋雯则是人类美好同情心的化身。作者以十分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他们内心隐秘的世界。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从同性恋者的全部生活和情感世界入手,才能剖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才能窥见这些人的生活本质,才能达到认识他们然而可能帮助他们的目的。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南粤某地打工者汇聚的城市来展示,选择一个大学生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来构筑小说情节,让同性恋生存的环境和过程得到合理展露。作品中有不少同性恋者性切入的描述,它们深入展示了同性恋的情感取向和生活方式,但作品目的明确,露而不俗,艺术地还原真实,把更多的笔触放在同情上,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同性恋者的幸福、悲哀以及屈辱。
艺术大胆渲染而又不失严懂
作者除了在主题上的深入独到,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小说文笔老练,构思较为精巧,情节丰满,人性的复杂、人物中间的微妙关系刻画表现到位。
全书的情节几乎全是围着同性恋者山林的生活展开,从他踏入南国认识的第一个同志写起,纵横交错,情节丰富,写透了同性恋者的生活内容,而在这丰富的描写当中,人物形象也日渐丰满。作者很巧妙的采用了递进手法,一步步加深了主题的剖露。
他的第一个对象尉蓝与他的相识,相爱,着重突出这个群体成员的性取向,性心理。作者不但让读者窥见了他们扭曲的相爱本身,更让人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这种扭曲生活形成的机理,即基因生成的性取向。第二个人物帆叔则是为了昭示同性恋者的迷茫前程一一已经人老珠黄的帆叔,事业家庭一无所有,还要背负着巨大的精神负担。为了挽救情同儿子的山林,他毅然抛下生活中的一切(甚至连身份证都不要),隐入到茫茫人世间。而为了加深悲剧效果,作者还插入了阿果这个人物,其目的是固化同性恋者这种人物结构关系,增加几分悲剧色彩。第四个人物秋雯则完全是作者的美好愿望的展现。一个如花似玉,聪明怜俐的女大学生,在明知道与同性恋者结合没有结局,没有幸福的情况下,依然怀上了山林的孩子,并且毅然决然地要把他(她)生下来,这不禁让我们除了敬佩之外,更多的是担心一一因为这意味她不但很难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而是还很可能遗害下一代(她是学心理学的)。对此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唯一能做出的对同性恋者的一点道义帮助!
作品虽然通过几个同性恋的生活尽情展示了这个人群的生活的骇人性,但从结构上说却是十分严谨的。也就是作者在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上,在每一个情节的讲述中都注入了浓浓的关爱之情。而且随着情节的深入而不断加浓。也因此,读者从头到尾所感受到都充滿人情味的怜悯、关爱与温情。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中篇小说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电影文学剧本的味道浓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描写,动作与情绪的描写,鲜活简洁的人物对白,对丰富的创作素材进行严格选择和取舍,让表现的内容主次分明,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以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使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县域作家,作者在大千世界中能够关注这一群生活在灰色光带的人物,并用犀利的笔去犁开那厚厚的冰层,让一缕薄薄的阳光照进那个冰封的世界,给予被妖魔化的同性恋圈亦存真善美的客观呈现,实在令人钦佩。作者在创作艺木上的追求与独创,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当我即将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涌现了一阵酸楚一一既然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那么我们(包括作者)只能给与他们的就只有一些尽可能的理解和关爱,享受一点人类所独有的宽容和情分。

作者简介:戴绘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郴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湘南学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