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颂
杨法宝
一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人类文明的起源在何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在何方
曾记否
外国人嘲笑中国人
在人类最早四大文明发祥地中
你们中国的古文明要晚千余年
一题千古
中国人不信
科学家存疑
历代考古学家为之苦苦力行
历代文史学家为之苦苦破译
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多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探索与思考
发掘与整理
判断与推测
先进的中国人
一直在追寻的路上
二
良渚遗址的发掘
良渚文化的发现
石破天惊
世界震醒
在中华文明的初创年代
正是从这里喷射出最耀眼夺目的光芒
机遇等待着有思想准备的人
1936年,考古先驱施昕更回乡发掘了“良渚遗址”
1938年,发表了“良渚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从而揭开了良渚遗址神秘的面纱
为良渚文化研究开了先河
昕更先生
当之无愧“良渚文化发现第一人”
1959年,中国文物委员会主任夏鼐
正式命名了“良渚文化”
一项项考古新发现
一件件出土新文物
令考古者着迷
使中国人陶醉
一篇篇论文发表
一卷卷著作出版
图文并茂
实证如铁
良渚遗址
三十四余平方公里
在这片神秘的地方
积淀着良渚文化最深邃的内涵
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水平最高的遗址
中国水利第一坝——良渚水坝
中国城市第一城——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
将浙江的建城史向前推延了三千年
将中国的建城史向前推延了千余年
她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
已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反山遗址,良渚帝王王陵
瑶山遗址,良渚贵族墓地
汇观山遗址,良渚先民祭坛
莫角山遗址,良渚君臣议事“宫殿堂”
狮子山遗址、卞家山遗址、乌龟山遗址如数家珍
还有许多未探、未明、未知的地下宝藏
啊!良渚文化
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圣地
是五千年前蚩尤帝国的重现
是中国最初形态的国家政权
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是东方稻粟文明的发祥地
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新石器晚期手工业发展的巅峰
是孕育夏、商文化之母
是实证世界文明多元发生之处
这里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曙光
三
良渚玉器
数量之众多
器形之丰富
工艺之先进
纹饰之精美
为世界同期绝无仅有,无与伦比
良渚玉琮,象征礼器
良渚玉钺,象征军权
良渚玉璧,象征财富
良渚玉鸟,象征图腾
良渚神徽,象征地位
而琮王之上所雕刻的“神人兽面像”哟
令世人惊叹!象征神权
良渚陶器
烧造工艺高超
造型生动优美
纹饰丰富多彩
作用多种多样
鼎、尊、豆、壶、甗、杯、碗、罐……
器上刻有网状、卷云、螺旋、三角……
表达自然山峦、河流、云彩、林草……
清晰展现出良渚先民抽象化的艺术臆想
良渚陶符
画像形字
含义明确
字画同源
乃是中国文字之源头
四
每当我踏上良渚遗址这块神秘的土地
仿佛超越时空
犹如身临其境
溶入先民之中
穿梭与之交流
知其衣食住行
良渚先民
衣麻之族
苎麻,通爽之质
蚕丝,天虫之精
纺轮,线之绩纺
织机,布之织造
针线,衣之缝纫
帽子,严寒之御
纽扣,束衣之具
腰带,束腰之具
木屐,通气之鞋
羽皮,禽之羽兽之皮
装饰之美
玉璜:项之饰
玉玦:耳之饰
玉环:指之饰
玉缝缀件:华服闪烁
良渚先人
种稻之民
刀与镰,收获之具
杵与臼,脱粒与脱壳
螺蚌鱼虾,水中之肉
鹿猪牛鸡,地上之肉
空中飞禽,天上之肉
桃李瓜蓼
菱橡薏芡
蚕豆花生
……
鼎煮甗蒸
酸味调料
豆盘钵碗
倒上一杯美酒哟
端上一碗白米饭
举杯而畅饮
席地而围食
良渚先民
那遥远的村落
因地制宜
形态多样
互为补充
竖穴类住居如“延安窑洞”
地面类住居筑“两面坡式”
高床类住居似“空中楼阁”
台基类住居落“山丘之上”
良渚时期
星罗棋布的湖泊
纵横交错的河道
良渚先民常与舟楫相伴
乘桴济河
捕鱼网虾
运输物资
穿梭往来
忙碌而有序
辛苦而快乐
祖基已兴
根脉源长
五
良渚文化晚期
距今约四千年
良渚先民突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他们去了哪里
因“洪水浩洋不息”而迁徙
或“与其他部落激烈战争失利”而远行
有的北上
有的南下
有的往东
有的向西
四分八散
五湖四海
他们在良渚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良渚遗址
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
带去了玉器、陶器、木器、漆器……
带去了精神上的支柱
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溶入了龙山文化
溶入了马桥文化
溶入了三星堆文化
溶入了二里头文化
啊,良渚!顾名思义,美丽的水中之洲
啊,良渚!看今忆昔,动人的远古史诗
良渚文化
天圆地方
精美神圣
独一无二
泱泱中华
文化基因
国家记忆
民族精神
六
良渚遗址
中华儿女的故乡啊
经过八十余年发掘与研究
终于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
她实证了:
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三大文明起源之吻合
2019年,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她标志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从而改写中国文明史
依此改写世界文明史
人类社会必然在修正中前行
看今朝
良渚论坛
年年召开
追溯历史
探究未来
中外文明
中外学者
交流互鉴
喜乎伟哉
认宗敬祖
良渚万岁
祖国万岁
杨法宝,195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人文历史研究,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前主任,余杭区地方志办公室前主任、党组书记。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宁夏、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十余省市区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论文、杂文、散文、随笔、诗词等600多篇,十余篇文章被《高教文摘》《读者》等转载。百余作品被百度、中图网、搜狐网、当当网、中国文学档案馆等收录(藏)。出版著作《伟人章太炎》《沈括》《成才艺术》《领导艺术》《章太炎研究》《沈括研究》《良渚文化研究》《余杭历代名人》等八部。主编出版《余杭通志》《中国共产党余杭历史》《余杭著名人文自然》《良渚文化简志》《余杭年鉴》等二十余部。获省以上奖十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