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罗宗志文集卷六•高崇文萃》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倾力创作的散文、纪实、评论文章(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为作者的作品、书籍写的序及评论)共40余篇,有的在各种文学报刊及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有的曾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现整理成集,名曰《高崇文萃》,将陆续在都市头条推出,为新时代文学增添隆重的一笔。
《罗宗志文集》总共分为六卷,卷一为长篇小说《乡魂》(已出版);卷二为长篇小说《乡梦》(待出版);卷三为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待出版);卷四为诗词集《翰苑心韵》(已出版);卷五为诗词集《翰苑清音》(待出版);卷六为散文集《高崇文萃》(待出版)。欢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亦欢迎作家学者为本文集撰写序或评论。文稿将一并辑入文集并赠送作品集及作者亲笔书法作品,以示鸣谢!
(作者微信号:gc894357378 通讯邮箱894357378@qq.com)
赖西畴烈士
红色基因,激励后人
——革命烈士赖西畴事迹汇编
在四会市龙甫镇营脚村村委会附近,一处位于路边的大理石墓园显得庄严肃穆,高高的墓碑在翠绿的枝叶下屹立着,墓园入口被树枝枝叶缠绕成拱门,园里墓碑前还摆放着清明扫墓时遗留下的翠绿色花圈。
在这个约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烈士墓园里,安葬着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赖西畴。61岁的赖道雄安静地端详着墓碑上的铭文,那是他祖父赖西畴烈士的生平简述。赖西畴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后人为建立幸福的新愿景新生活努力奋斗。
赖西畴1896年2月18日出生于四会县龙头堡(今四会市龙甫镇营脚村委会)中田崀村的一户农民家庭。7岁读私塾,16岁缀学回家跟父母耕田,20岁先后在邻村私塾、县城仓岗小学、顺德水藤镇学校掌教,民国11年(1922年)从军,28岁到广州,在东山基督教会办的神道学校工作,同年即返乡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斗争,直到30岁光荣牺牲。在他暂短的一生中,闪耀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及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人性光辉!
三易其名:投身革命的智慧
赖西畴乳名叫世新,念书时叫觉时,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西畴。笔者在营脚村深入开展调研时了解到,赖西畴三易其名,充满了其投身革命的政治智慧。在座谈会上,90多岁的同村老人周木林介绍说:赖西畴参加革命时,他还是个小孩。但听其父母说过,赖西畴出世时叫世新,是父母希望他出世后有新的生活;赖西畴读书时,起书名叫觉时,是希望通过念书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觉悟;参加革命后又改名叫西畴,一来是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方便开展隐蔽性革命工作,二来是希望自己通过上下联动,东奔西跑,最终“使农人有屋舍,耕者有田畴”,周伯如是说。
赖西畴真正投身革命,是28岁那年(1925年)到广州,在东山基督教会办的神道学校工作后,与共产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特派员陈伯忠接触后开始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共产党帮助下,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创办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制定开展群众运动的计划。大会后,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在全国掀起群众性革命高潮。2月,以黄埔军校校军为主力组成东征军,讨伐军阀陈炯明。6月,国民党党军和粤军由潮汕地区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组织国民革命军。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和南征,先后歼灭军阀陈炯明部和邓本殷部,肃清广东境内军阀势力。
此时广州正处在革命的中心,共产主义思想正在自由传播。赖西畴经人介绍与共产党员陈伯忠相识。陈伯忠送了一些进步书刊给他看。他学习后,对照广州和家乡贫苦工农的情况,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来,陈伯忠在四会兴办农会,建立党组织。赖西畴知道后非常高兴,便与挚友潘仁甫同往拜见陈伯忠,决心参加农运。从此,赖西畴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赖西畴意识到自己投身革命,反动势力随时都会威胁到自己的人身安全,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牺牲又何所惧?但为了适应革命形势需要,避免革命遭到破坏,更为了更好地开展隐蔽性工作,因而三易其名,体现了赖西畴积极投身革命的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
自强不息:艰苦的办学历程
赖西畴的成长,与他自小的倔强性格是分不开的。西畴少时聪颖过人,又是几代单传的独生子,因而父母十分疼爱。在他7岁那年,其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希望他读书成才,将来挣得一官半职,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免受有钱人欺负。
据本村90多岁的老人周木林回忆,赖西畴在私塾就读期间,活泼好动,常常出头出面保护弱小的同桌不受欺凌,受到私塾先生(他的一名堂叔)赞赏。他的叔叔见他生性好动,教书时不知是否听入耳,下课后就测试他,要求他读出上课教的内容,他竟然能一字不漏背出来。于是,他便得到叔叔的器重。在叔叔有重要事情不能亲自上课的时候,他就预先将上课的内容向赖西畴教一两遍,然后就让他代课。赖西畴竟然也能胜任,上课领读头头是道,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有了这一次次的砺练,这也为赖西畴日后掌教私塾打下了坚实基础。
赖西畴 16 岁那年,龙头、营脚一带久旱不雨,农业歉收,他家经济陷入困境,只好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耕田。辍学期间,他自强不息,常常利用早晚时间自学,颇有成效,把私塾发的书籍背得滚瓜烂熟。1916 年夏季,刚满20岁的赖西畴在乡亲的拥戴下,在邻村坝仔私塾掌教,深受左右邻里的好评。当时,20多个学生都是贫苦农民子弟。由于赖西畴深知穷人苦难,虽然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但他收费很少,而且对困难大的学生,免收学费,这深得乡亲的拥戴。
民国9年(1920年),赖西畴在私塾掌教几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入学的子弟都是穷苦人家,入学人数锐减,无法再办学了,于是就转到四会县城仓岗小学任教。期间因支持农民争取自身权益而触怒了地方恶霸势力,在本县难以立足,便于次年(民国11年)经人介绍,到顺德水藤镇办学执教。其间,眼看土豪劣绅对当地穷苦农民进行血腥压榨,心存民族大义的赖西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弃教从军,到国民党粤军谭启秀的部队当文书。因目睹国民党军队腐败,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民国13年赖西畴又到开平任教。这期间他结识许多进步人士,阅读进步书刊,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民国14年春,在开平任教不到一年,赖西畴与乡中挚友潘仁甫到广州,在东山基督教会办的神道学校工作:此时结识了共产党员陈伯忠,在陈的影响下,认识到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救中国。他和潘仁甫反对神道学校的奴化教育,在这里工作不到—年又就离职返乡。
从掌教私塾,到在广州神道学校离职返乡,短短几年时间,赖西畴就辗转了几个地方教学,可想而知,他的办学历程有多艰苦。但他从不放弃在教学过程中寻求真理的努力,从不放弃为争取民众利益而斗争的决心。
弃教从军: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赖西畴在办学任教期间,正是国内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时候。各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农会反抗土豪劣绅反对压迫剥削,开展减租减息、为争取民族权益而英勇斗争。在四会县城,他也亲眼目睹贫苦农民饥寒交迫,受土豪劣绅压迫的情况,于是他便联合贫苦农民反抗,也因此而得罪地方豪绅势力,不得不远走他乡。
民国11年(1922年),他经人介绍转到顺德水藤镇办学执教。在当地,他同样耳闻目睹了当地资本家、土豪劣绅对穷苦工农大众进行血腥压榨的情景。心存民族大义的赖西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弃教从军,经人介绍到国民党粤军谭启秀的部队当文书。然而到部队后,因目睹军队腐败,赖西畴觉得这样的军队并不是他心目中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军队,于是不到一年就直接辞职回乡,为继续寻求革命真理而奔走相告。
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了赖西畴痴恶如仇、胸怀大志,为革命不屈不挠的远大抱负。
初遇伯忠:追随共产主义信仰
1924 年(民国13年),回乡后不甘寂寞的赖西畴又到开平任教。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开始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蒙。
1925年春,西畴与乡中挚友潘仁甫又辗转到广州,在东山基督教会办的神道学校工作。那时的广州正处于革命的中心,共产主义思想自由传播。此时赖西畴经人介绍与共产党员陈伯忠相识。陈伯忠送了一些进步书刊给他看。他学习后,对照广州和家乡贫苦工农的情况,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来,陈伯忠在四会兴办农会,建立党组织。西畴知道后非常高兴,便与潘仁甫同往拜见伯忠,决心参加农运。从此,赖西畴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
1925年底,西畴在陈伯忠、唐少彬、李炳蕃等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在龙头堡进行组建农会的宣传发动工作。他日以继夜深入贫苦农民中间,广泛运用演讲、讲故事、自编自演话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农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办农会的宗旨、章程等革命道理,激发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组织农会,为谋农民之自由、翻身解放而斗争。他常常用本地大量活生生的事实,揭露地主、土豪的剥削罪行,力诉封建制度的黑暗和不平等,鼓励立志改革。他对农民说:“我们农民一年四季背朝天,所得收获都给地主土豪剥去了,自己连稀粥都吃不上,卅多岁的人还娶不上老婆;而地主土豪不用做工,却餐餐鱼肉,有的还三妻四妾,享尽了富贵荣华;这不是风水、命运,而是地主土豪与腐败的官府互相勾结,欺压我们农民所致。”他的讲话,常常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鼓掌。在西畴生动活泼的宣传鼓动下,一批有觉悟的积极分子,纷纷起来要求组织农会。为了进一步提高积极分子的阶级觉悟,赖西畴在陈伯忠的支持帮助下,于翌年2月初在龙头堡办了一期农运骨干训练班。一方面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一方面以他们为骨干加紧建立农会的筹备工作。
成立农会:宣传共产党主张
赖西畴筹办农会的行动,引起了地主豪绅的恐慌。他们推举茂生堂的地主叶礼卿出头,先是对赖西畴进行利诱威迫,接着,他们又向赖西畴的父母、妻子和大姐进行威胁,妄图迫使赖西畴停止组织农会的活动。赖西畴对此不予理睬。地主豪绅恼羞成怒,便联名向县府告状。声称“有他无我,有我无他”。摆出一副与赖西畴势不两立的架势。面对此情况,赖西畴的家人亲友和邓南礼等农会骨干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决心为劳苦大众献身的赖西畴,没有被这些嚣张气焰所吓倒。他向关心他的人们说: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我们有共产党的支持,不怕他们捣乱。我们一定要把犁头旗插上龙头堡。
经过几个月的宣传发动和筹备工作,龙头堡农会,终于在1926年4月正式宣布成立了。赖西畴被推选为该农会执行委员长。农会成立那天,农友们在六祖寺举行庆祝大会。赖西畴在会上提出了“农友们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响亮口号,给农友们极大的鼓舞。
龙头堡农会成立后,西畴积极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责令地主将租偿公款交农会掌握,并宣告在龙头堡取消民团费及其他苛捐杂税,取缔和接管民团武装,组织龙头堡农民自卫军。这些革命行动,动摇了地主豪绅的统治根基。以该堡民团局长叶桂庭为首的一班家伙,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在该堡召开所谓“公民大会”,反对农会的决定,气势汹汹地对农会进行威胁。赖西畴便带领农会骨干走到会场,同地主豪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叶桂庭等慑于众怒难犯,只得如丧家之犬般溜走了。这次斗争的胜利,大灭地主豪绅的威风,大长农会和农友的志气。
坚持斗争:为穷人申张正义
1926年6月,赖西畴经陈伯忠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四会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赖西畴被调到县农筹会工作。初期和彭拔英、申金连、雷锡南等到白沙、邓村等地继续做组建农会的宣传发动工作,以巩固已经成立的农会和帮助未成立农会的乡村成立农会。后来,县农筹会分工他和雷锡南负责二区所属各乡村的农会组建工作。于是,他又与雷锡南一起深入二区所属的乡村进行宣传发动。
当四会农民运动正在农村蓬勃发展的时候,威整圩附近几条大乡村的地主豪绅,眼见农民运动势如烈火,他们为了把农会控制在自己手里,便打着拥护农会的旗号,召集附近乡村农民开会,也准备成立农会。为了取得信任,他们还特意邀请陈伯忠到威整圩进行指导。但是,陈伯忠与雷锡南,赖西畴等早已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便趁机到威整圩宣传,指出农会是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是为贫苦农民谋利益的;农会成立之日就是农民翻身之时。当场戳穿了地主豪绅的阴谋。此后,陈伯忠便留赖西畴一人,到石鼓坑、黄洞等威整山区最偏僻最贫苦的乡村,先帮助农民进行筹建农会的工作。石鼓、黄洞山高林密,终日云雾缭绕,常有猛虎、毒蛇出没,工作十分艰苦。但是,赖西畴毫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不分白天黑夜,挨家逐户进行联动。他所到山村都食住在贫苦农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劳动、谈心,帮助他们医病和解决实际困难,广大劳苦农民对他十分敬重。

英勇牺牲:革命精神激励后人
西畴在龙头堡及二区各乡组建农会,使统治阶级官僚地主们大为恐慌,把他与陈伯忠视作“落地火殃”,早有谋杀之祸心。在龙头堡成立农会时,大坑口地主温玉墀就曾联合乡中土豪劣绅告赖西畴的状,声称“祸根不除,为患无穷”。张杰臣、李聚泉等土豪更是狼狈为奸,勾结县长李民欣密谋杀害我农运领导人。1926年10月下旬,赖西畴与李炳蕃再次到威整石鼓坑、黄洞去帮助这两个地方举行庆祝农会成立大会。他得知陈伯忠到迳口外凤鸣堡乡组织农会,因有事要同陈伯忠商量,便从威整到迳口找陈伯忠。29日,当陈、赖两人到迳口蕉坑龙王庙时,即被李民欣一伙收买的凶手李彬、谢文、潘玉等劫持,押到迳口圩边的一座小石山下,地名龙藏口处杀害。陈、赖两人面对敌人,视死如归,赤手空拳与凶手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凶手乱棍所杀,壮烈牺牲!
陈、赖二人牺牲的噩耗传来,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愤怒。四会特支以县农筹会和国民党部名义,组织寻找烈士遗体,并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四会人民纷纷集会,要求严惩凶手和主谋者。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李民欣终于被撤去了县长职务。
赖西畴为四会劳苦大众的自由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0岁。赖西畴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却千秋万代铭记在人民心中。
每年清明节,赖西畴的孙子,60多岁的赖道雄都会带着子孙们到赖西畴烈士墓进行拜祭。很多时候他也会在墓园里遇到一批批中小学生前来祭拜烈士。“祖父牺牲时,父亲还是个孩子,我还未出生,对于祖父的了解大都来自叔伯长辈的口述。”赖道雄说。
赖西畴被追认为烈士后,赖道雄慢慢地从历史中了解到祖父的事迹。“祭祖时,我会告诉孩子们,曾祖父是革命烈士,提醒他们别忘记了。”赖道雄娓娓道来,祖父的墓园由政府出资多次重修重建,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赖西畴的革命事迹广为流传,至今还始终激励着后人们为新生活而奋斗。90岁的营脚村村民周木林就表示,自己对赖西畴革命先烈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直到如今依然乐此不疲给儿孙后辈代代传颂。
与赖道雄、周木林的淳朴不同,赖雪锋则显得善谈。他是赖西畴的堂孙,如今是龙甫镇营脚村村委会的支部书记,他也非常热心介绍自己的祖先。“我们赖姓在龙甫这里本来只有四、五十人,是一个小姓,但都沾了赖西畴烈士的光。”赖雪锋说,清明祭扫先烈,人前说起烈士,总觉得倍感光荣,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子孙后代认识并传承烈士的奉献精神,“赖西畴烈士的事迹太过久远,很多人不清楚、不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牺牲,不应该被遗忘。”赖雪锋说,清明节祭扫先烈或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都向中小学生们讲述赖西畴的革命故事。
在赖西畴革命事迹的鼓舞下,营脚村近几年生产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不少村民子弟勤奋好学,以赖西畴烈士的革命事迹为荣,为中华民族的崛而努力读者。村里就有十几名弟子考取了国内各种大学学习,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人才。中田崀村成为了营脚的学子村。
(本文参考了《四会县志》、《四会文史》及相关党史资料。被《四会文史》第38期采用,同时载入《龙甫文史荟萃》一书。)
作者(右1)参加晋文书院落成仪式
罗宗志个人简介及创作成果
个人简介:
罗宗志:(笔名高崇,书斋号:隽逸轩),汉族,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人,归国华侨侨属,四会财政局退休干部。2006年参加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第一期(总第十期)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广东(肇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汉诗协、中诗协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都市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与人联合创办四会市诗词学会、四会市楹联学会并任执行会长。2013年创办《玉城》杂志并任执行主编;2019年与人创办《楹联大观》杂志并任执行主编;《龙甫文史荟萃》《人文罗源》《罗源风采》等书籍执行主编。
创作成果:
著有长篇小说《乡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文学》连载)《乡梦》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一部、诗词集《翰苑心韵》(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翰苑清音》两部 、散文集《高崇文萃》一部、诗文合集多部。作品发表散见《中外文艺》《世界华文作家》《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文学》《财政文学》《作品》《贵州文学》《齐鲁文学》《诗词选刊》《雅剑诗刊》《珠风小说》《商海儒风》《香港散文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西江日报》《肇庆作家》《西江文艺》《星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微信平台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创作笔会征文二、三等奖;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财政系统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创新大旺》全国诗词楹联征文三等奖;《广东文学院》主办的“星湖之春”征文三等奖;广东观音山全国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金城杯•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肇庆作协、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征文诗词类一等奖等多项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奖。作品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卷(汉英对照)》《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诗词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肇庆当代新诗选》《肇庆作家文集》《肇庆文学》等大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