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红楼求疵
--《红楼梦》中关于诗的三处失误
·
【傅治同】
·
《红楼梦》的作者为人物创作了不少好诗,讲了不少中肯的诗歌理论。但是在论诗和写诗中有三处明显的失误至今没有被改正。
一处是谈诗歌创作的。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林黛玉学诗。黛玉对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的。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各种版本都是如此,只有庚辰本,将"平声的对仄声的"改为"平声对仄声"。这是律诗的基本法则,草草读去,似乎不错,实则大错。作律诗固然是平声的对仄声的,但是绝对不能"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而必须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即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杜甫的《春望》中间两副对子就是如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对仗工整,堪为典范。如果按黛玉的说法"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还能成其为诗吗?伟大作家曹雪芹绝对不可能如此无知,应该是一时笔误,而抄者亦未能注意,于是这个错误一直沿袭下来。今天的各种版本也未改正。猜其原意,原文应当是"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这样就和下一句"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相连贯。由于作者在"平声的对仄声的"句下漏写了一句"仄声的对平声的",又因为平仄相对误导出虚实相对,于是这个失误就出现了。
·

·
也是在这一回,还是林黛玉对香菱说学诗的事。她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老杜的一百二十首七言律。次之再将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这里也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我们知道,王摩诘即王维,他的五言律超过一百首,达到145首;老杜即杜甫,他的七律也超过120首,达到141首。林黛玉要香菱读其中的100首或120首是不成问题的。唯有李青莲即李白,他的七言绝句,从《全唐诗》统计,仅65首,即使按"不能精审""其中多采宋人诗"的洪迈《万首唐人绝句》统计,也只有67首。不知林黛玉要香菱到哪里去找李白的一二百首七言绝句?
另一处失误出现在第二十一回。袭人因为不满宝玉与黛玉过于亲密,又不听她劝谏,就故意不理他、冷落他。宝玉恼恨之余,趁着酒兴读《庄子》,并提笔写了一段续《庄子·肤箧》"绝圣弃智"的文字,其中有"焚花(袭人)散麝(麝月)"、"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等语,黛玉到宝玉房中,看见宝玉所续之文,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起笔,续了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话诋他人。
这首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错误,就是第一句用"人"字作韵,第四句又用"人"字作韵。这种情形,在散曲里还勉强可以通过,但作为绝句是绝对不行的。古今绝句,绝无此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诗仙",为众姊妹所推崇,是香菱的老师,怎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中间可能是传抄时抄手们的误抄。我们从庚辰本中的这首诗的异文中可以找到一点线索。在庚辰本中,这首诗是这样的: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
庚辰本是曾被一些红学家作为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本子。但就这首诗来说,它不仅没有改正应改的错误,反而弄得错上加错。譬如把第二句改为"作践南华庄子因",就使人感到不知所云。此句程本及其他版本都作"剿袭南华庄子文",是指宝玉袭用和模仿庄子的文章,但宝玉并没有作践和糟踏它。"庄子因"三字本不通,后来红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康熙年间林云铭写过一部解释《庄子》的书,书名就叫《庄子因》。按照权威红学家的解释,"这里意思是说,像宝玉这样乱发挥《庄子》文义,简直把那些解释《庄子》一书者的声誉也给糟蹋了。"(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这真是越解释越让人糊涂了。首先,就算宝玉真有"作践"行为,"作践"的也是《庄子》,绝不是《庄子因》。其次,林云铭官不过微州府通判,他的《庄子因》、《楚辞灯》等也只"流传乡塾",属于通俗读物。深居贾府、恃才傲物的林黛玉,未必读过此书,也未必瞧得上此书。所以写作"庄子因",看似持之有故,实则不能言之成理。同时第三句中将"自家"改成"自己",这样,全句仅"无"字为平声,是为孤平,犯了诗家大忌。第四句将"诋"改成"怪",更属不通,宝玉之文又是"戕"又是"灰",只有"诋"毁之意,并无"怪"罪之意。可见庚辰本是越改越错。《红楼梦》的作者怎么可能让自己心爱的人物,写出如此内容不通、不合格律、不合诗韵的诗呢?但是,通过庚辰本的误抄,可以探测出其他版本抄误的原由。我疑心庚辰本中的"庄子因"的"因"字应是第一句中的最后一字。因为程本及其他许多版本所写的"无端弄笔是何人"本来就不合情理。因为黛玉是在宝玉房里,"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便翻出昨儿的《庄子》(不是《庄子因》)来,看见宝玉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起笔续了一绝。"由此可见,"无端弄笔"的是谁,再明白不过了,还需要问"是何人"吗,但黛玉并不知道宝、袭之间刚发生的龃龉,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焚花散麝"、"戕钗"、"灰黛",所以她问的"何因",而不是"何人"。因此我就妄断,作者为林黛玉所拟的绝句,应当是这样的:
无端弄笔是何因?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这样,不仅诗的内容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又符合绝句的格律,避免了一首绝句中用两个相同的字作韵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因"、"人"同属于《佩文诗韵》上平声十一真,"文"字属于上平声十二文、二韵相邻,可以通押。如果我的妄断不错,那么流传了二百余年的《红楼梦》传抄的这个错误,庶几可以改正了。
·

·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2]红楼梦[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红楼梦[ 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4]红楼梦[ 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5]红楼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俞平伯点评红楼梦[ 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7]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
(本文源于《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编者:四十多年前,我在湖南邵阳师专读书,傅治同教授是我恩师。那时,我常迎朝踏夕踱于邵水之滨,去背诵《红楼梦》的诗;那时,师未言及“红楼有误”也。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编者恩师傅治同)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