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爱好
作者:王子昆
(1)裱糊顶棚
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住的房子也好了,不是楼房就是砖瓦房,内墙壁和顶棚都是白灰抹的,房内洁白漂亮,屋中通体明亮。可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前,农村人住的都里土坯房,土坯房的顶棚大致有三种:经济宽裕的用苇子编成的席子做顶棚;经济中等的是用报纸裱糊的顶棚;困难的没顶棚。
父亲很早就离开东洋河老家到渡口堡教书了,母亲也跟随父亲来到了渡口堡居住。在我小的时候,我家自己没有房子,而是租赁别人的房子住,所租的房子都没有顶棚,需要自己裱糊顶棚,由于搬家的次数多,裱糊顶棚的次数也多,慢慢地父亲就成了裱糊顶棚的高手,我是他的助手。
裱糊顶棚前先要在靠近椽檩的下面做许多个木板长方格架子,我家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木头,就用葵花杆代替。父亲从生产队找来一些笔直的葵花杆,把葵花杆的表面削光,我给他递葵花杆,他踩上桌子或凳子,在靠近椽檩的下面用细绳或细铁丝把葵花杆绑成一个个平整的长方形格子,长方形格子大约一报纸宽。绑好长方形格子后开始找报纸,父亲是学校后勤主任,他把学校的一沓废报纸买了回来,报纸有三类:张家口日报、文汇报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的版面大,是张家口日报的2倍。我就把文汇报和人民日报用剪子剪成两半,让它同张家口日报一样大小。有了报纸父亲就用白面熬糨糊,粘第一层报纸用的是稠糨糊。把稠糨糊抹在葵花杆上,把报纸粘上去就成了。
粘第二层报纸用的是稀糨糊,我把稠糨糊加上水使劲儿地搅拌,搅拌到没有疙瘩为止。另外所加的水要适中,因为糨糊稠了,刷在报纸上等干了报纸容易开裂,糨糊稀得厉害又粘不住报纸。弄好稀糨糊后,我就把它用刷子均匀地抹在报纸上,然后递给父亲,父亲用一把笤帚接住报纸,把报纸的位置摆好,将一边对齐后把报纸往四面一刷,报纸就平整地贴在了第一层报纸上。一张一张地这样贴,不一会儿整个屋子的顶棚就贴完了。别看贴第二层报纸需要技术,但速度比第一层快多了。
裱糊好的报纸顶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是夏天遇到下雨屋漏,会把顶棚淋湿;如果是冬天天气冷得特别厉害,屋里做饭的水蒸气长时间出不去,会把顶棚沾湿,漏雨、沾湿后的顶棚会掉下来,如果掉下来的面积不大,父亲就用图订把它订住,顶棚还能继续使用。如果全掉下来,那就只能重新裱糊了。父亲刚开始裱糊顶棚由于经验不足,裱糊得不太好,等到后来裱糊的次数多了,父亲就己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再加上细心,裱糊出来的顶棚非常漂亮平整,不仅我们住的舒服,外人看了也交口称赞。
因为父亲裱糊的顶棚好,左邻右舍没有顶棚的人家也经常请父亲给他们裱糊顶棚,父亲为他们裱糊顶棚从来都不收工钱。曾经有一家用父亲裱糊完顶棚为了表示感谢,特意送来了一篮子鸡蛋,父亲收下了鸡蛋又回送了一脸盆自己生的绿豆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来有往真君子,纵去纵为好丈夫”吧。
(2)编箩筐、柴篓子
箩筐、柴篓子是农民必备的劳动工具,箩筐担沙、挑粪用,柴篓子搂柴取暖用。困难时期,一个箩筐,一个柴篓子乡邻们要用上好久,有的箩筐、柴篓子用的破旧不堪了还在用,箩筐、柴篓子也有卖的,一个箩筐几毛钱,一个柴篓子几块钱,但大多数人苦于囊中羞涩,买不起,因此就自己编箩筐、柴篓子了。
父亲虽然是一位教师,可他也会编箩筐、柴篓子,编成的箩筐、柴篓子不仅自家使用,还把多余的给乡邻们使用。箩筐、柴篓子以竹蔑、荆条为材料编成的最好,不仅耐用而且好看,可我们当地没有竹蔑,荆条倒是有,生长在山上,如果上山砍荆条得走十来里平路,再走二三十里山路,费时费事,为了省时省事,父亲就用柳条代替。父亲从柳树上把筷子粗的柳条用镰刀砍下来,把叶子去掉,挑选上三五十根一米多长的作底子,把柳条梢头用细绳扎起来,形成一个灯笼样的形状,再找一根扫帚把儿粗的柳木棍子,把它用火烤弯曲后作为系子,就开始编了,将柳条一圈一圈地往上编,编到有一尺来高,编个沿子,箩筐就编成了。柴篓子也是如此编,柴篓子要编成长方形的,比箩筐大,约有箩筐的五六倍,比箩筐高,也有它的三四倍。
父亲在编箩筐、柴篓子时,为了编的更快,更多,往往叫我给他当助手,父亲负责编,我负责修理柳条,父亲用多少,我给他修理多少,有时柳条用完了,我还会从树上给他再砍一些下来。由于我的帮忙,一个星期日,编两三个箩筐或一个柴篓子不成问题。选用编箩筐、柴篓子的柳条最好是秋天,因为春天的柳条刚长出来太小,夏天的柳条又嫩又脆,而秋天的柳条劲道,编成的箩筐、柴篓子结实耐用。编成的箩筐、柴篓子等干上十来八天,柳条的水分蒸发出去后就能用了。柳条去了皮还可以编笊篱,笊篱最难编的是“媳妇头”,父亲编笊篱也是一把好手,可惜我没有学会。
由于经常给父亲帮忙,后来我也学会了编箩筐、柴篓子。有一次,我正在离家不远的柳树林中编箩筐和柴篓子,忘记了时间的迟早,学校早已上课了都不知道,被上地理课的老师告知了父亲,父亲从柳树林中找到了我,把我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没吭声,只是默默地把我送进了教室,随即离去。事后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班主任在班会上对着同学们批评我,真没想到,此事一直未爆光。从此以后,我便吸取了教训,再不敢耽误上课去编箩筐、柴篓子了。
由于父亲和我都会编箩筐、柴篓子,所以我们家从来都不用买现成的,就这一项也省下了不少钱,不光我们自家省下了不少钱,我们把多余的送给乡邻们,也让他们省下了不少钱,为此乡邻们都念我和父亲的好呢。
作者介绍:
王子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二中语文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写作,作品集有《散文》、《小小说》、《当年往事》、《参悟文》、《游记》、《征稿文》、《日记》、为父亲撰稿文。曾在《快乐老人报》、《张家口悦读》、《七十年师范,育桃李满天》(柴师七十年征文)、“纸刊《白鹭文刊》[名家精选特刊号]散文专栏、小说港”、《现代作家》等发表过数十篇,偶有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