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清明习俗
特约作者:饶晓辉

清明者,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此外还有踏青、放风筝、植树、等习俗。

作为体现自然变化的时令,“清明”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而得名,隐喻人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同时,又因为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也蕴含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故而才有数百上千年来,延袭下来清明祭扫的传统。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同时也会进行祭拜和祈祷。这个节日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清明节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被认为是一个“清心明理”的时刻。这个节日代表着一种清明的境界,即心灵澄明、头脑清醒、思维清晰。在这个时刻,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清明节也代表着一种敬畏和感恩的心态,即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近段时间以来,网上一直有这样两种说法:其一,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60年不遇,也是民间所说的无春年。古有:无春闰年不上坟,上坟祸事临家门。其二,清明节前后十日,朋友间微信不问候早安之类的祝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说其一,农历今年无立春日以及2024闰年有366天。由于今年的清明节不是我们熟悉的4月5号,而是提前在4月4号。不但相对少见,再加上今年是民间所说的“无春年”。没有立春,意味着阳气不全,好多重大的事情比如嫁娶,建房,祭扫等等,古人就会心存敬畏和比较忌讳。于是乎,也就有了网上清明当日不祭扫的各种说词。对于其二之说,我认为那是无稽之谈,心若清明,步步生莲,友在心间,善在人间,一声问候,一生朋友,问候早安,何须择日?

既清且明,敬天敬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改变,我们要理性去看待和了解传承传统文化。古籍《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心中既清且明,就不会被蒙蔽和迷惑。那么,关于今年清明不上坟的说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古语有云:前三后四。意思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都可以去祭拜。如此一来,我们不是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清明的祭扫时间。
心中有清明,顾大义而不计小节。古籍《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清明扫墓体现的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血脉亲情,转发给您的亲友,无需纠结。不管是什么年份,清明节缅怀先祖,慎终追远都是中华孝道美德,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