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水城,大美聊城。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原创首发】
追思抗战时期聊城教育家哈东亮
文/哈宝泉(山东)

又是一年清明至,追思前辈正当时。
哈东亮,名哈庚明、哈庚卯,学名东亮,字壁岑,聊城县哈庄村人。生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卒于1959年农历正月初四,寿享85岁。对东亮先生的认识和形象定位,我是一步步完成的。以前只知道先生很有学问,一生供职教育事业;近几年随着对先生生平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一位清末至民国聊城教育先辈、名人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直至2021年,庆祝共产党建党百年,2021年4月19日《聊城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探访孙堂小学革命遗址 ——聆听抗战烽火中的读书声》对先生的描述,这位冒着敌人的炮火、积极投身抗战的聊城教育家形象才真正挺拔、高大、明亮地树立起来。现采撷先生生平片段,以飨读者,以志纪念。
“活字典”
我从童年记事起(我出生于先生去世一年后的1960年),便知道先生在哈庄村周边村庄乃至聊城县城以南一带著名的雅称“活字典”。说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无所不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点都不过分。这从他给3个儿子起的名字“儒林”“书林”“墨林”便可见一斑。再如他的字“壁岑”,壁者,陡峭的山崖和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又称“东壁”)也;岑者,小而高的山,泛指山;壁岑者,壁立千仞、超越平庸也。又如他为自己起的学名“东亮”,面对清末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祖国,先生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在世界东方早点明亮起来、鲜亮起来、屹立起来。更见先生之学识,“活字典”名副其实。
聊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图片
创办“聊城县第一高小”
1919年秋,官府剿灭了盘踞在孙堂村(哈庄邻村)的一伙土匪,将其土地、房屋、财物没收。时在聊城县城教育部门任职的东亮先生获知其信息,立即和孙堂村村民孙潘林(生卒不详,应与先生年龄相近)向官方申请,将没收土匪的财物用于建学校。先生又利用他在县上世纪末的孙堂小学城的人脉、影响,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在1920年5月建成了孙堂小学,共建教室15间,当年招生145人,一至五年级都有,时称“聊城县第一高小”。先生被官府任命为该校第一任校长(应是兼任或荣誉校长,因先生此时已在县教育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并且主要职责就是劝办小学,后面将说到)。
学历及任职
哈庄哈姓族谱记载先生:“单级总所毕业,曾充(任)丙等小学校长,又充(任)劝学员,又以劝学员兼代理劝学所所长”。这段记述道出了先生身份的三个重要信息。
其一,学历。“单级总所毕业”,即济南“山东省立单级教员养成总所”毕业,时间应为1910年前后。资料显示,“河北涿鹿人王曜西(1872-1955),1910年在山东提学使司任普通科副科长,专办各县小学诸事,并创办‘山东省立单级教员养成总所’”,为清末培养单级学校或班级教师的机构。学员分甲种、乙种两类,甲种招收已获各项教员凭照或现任小学教员免受检定者,学习一学期;乙种招收初级师范简易科及师范传习所毕业生、现任初等小学教员或改良私塾老师,学习两学期。以先生当时年龄(35岁左右),他入总所学习时的身份应是小学教员或改良私塾老师。
其二,毕业后继续从事小学教育,并担任“丙等小学校长”(具体是聊城县的哪所学校、担任校长几年无考)。
其三,担任聊城县“劝学所劝学员、代理劝学所所长”。劝学所,清末民初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颁行《劝学所章程》,于各厅、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各地学务专管机关,劝学所设总董(所长)一人,综核各学区之事务;每学区设劝学员一人。劝办小学是劝学所的主要任务,劝办所成立后创办了大批近代新式小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就全国而言)。劝办所民国初年(1912年)被废除,1915年复设,唯章程有修改,1922年改为教育局。
从先生1910年毕业从事小学教育,担任丙等小学校长的经历推论,应是1915年劝学所复设后调入聊城县劝学所工作,先是任学区劝学员,后因工作业绩突出,兼任代理劝学所所长(县教育局长)。
致力师范教育
龙年行大运。今年春节后,一碑刻爱好者的偶然发现,竟填补了先生教育经历的重大空白。那位碑刻爱好者在距哈庄村2公里的石瓮屯村,发现了先生撰文的一块石碑,该碑身高150厘米,宽85厘米,厚25厘米,卧于石瓮屯村村内一条道路的旁侧,与其他石块一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晒太阳、乘凉聊天的坐具。应是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村民将此碑弃于此地。

【永垂不朽】碑碑文拓片
该碑为“永垂不朽”碑,碑文因破损严重已无法辨认,应是为该村某位仁人志士所立(问了该村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皆不知碑主人是谁);但左侧落款处却清晰明了:时间,“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旧历四月二十四日”;撰文,“聊城县师范讲习所所长、聊城县教习会会长、聊城县自治协进会会长哈东亮”。
从先生的三个职务看,此时的先生在县里已是德高望重之人。
故被石瓮屯村的 乡贤请来为“永垂不朽”碑撰文。也表明先生被官府任命为县师范讲习所所长已有经年。聊城县周边的莘县、茌平、高唐县的师范讲习所成立于1920年,冠县、东阿、临清县师范讲习所成立于1921年,没有查到聊城县师范讲习所成立时间,但查到东昌府(应即聊城县)师范讲习所成立于1921年。据此,先生于1915年后任劝学员、兼代理劝学所所长,应是在代理所长任上,于1921年前后被官府任命为聊城县师范讲习所所长,开始致力师范教育,为聊城县小学培养教员。随后又兼任“县教习(教员)会会长”,再后又因其地位和影响,兼任教育之外的职务“县自治协进会会长”(两个会长职务是官府任命还是推选无考)。至1924年旧历四月二十四日撰写碑文时,已身兼上述三职。
先生何时卸任师范讲习所长?是否一直担任所长至抗日战争(1937年)开始讲习所停办?已无从考证。资料表明,聊城县师范讲习所1935年还在招生--“1935年夏,张振维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本想去中学深造,但考虑到家庭贫困,父母负担过重,自己应尽快自食其力,于是考入‘聊城县师范讲习所’”(《黄土埋忠骨时代祭英魂--缅怀张振维烈士》,作者张振民、张桂林)。假设先生担任所长至1937年,他的所长任职达16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他培养了多少师范生,这些师范生又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像张振维烈士)?数字真的已无法统计,只能说先生居功至伟!

在“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当老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拿起“文化武器”,在敌后根据地兴起抗战教育,在战火纷飞下,建起一座又一座校园,有力支持了抗日救国。从1939年到1945年,鲁西地区创办过45所抗日高级小学,简称“抗高”。先生亲手创办并担任(兼任或荣誉)第一任校长的孙堂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11月15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及部下700余人壮烈殉国,聊城沦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并于1940年4月成立了聊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范筑先将军,同年10月,聊城县更名为“筑先县”。1941年,筑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侠和教育科长唐立全在孙堂村原孙堂小学基础上创办了抗日高小,时称“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
“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成立后,因抗战爆发讲习所停办、赋闲在家(哈庄)的先生,不畏艰难,怀着炽热的抗日情怀,主动请缨到该校任语文教员。据当时的学生孙永茂(1929-2022)回忆:“学校的课程主要有语文、算术、政治时事、现代革命运动史等,内容都是为抗战服务的。东亮先生的语文课学习内容有‘我是中国人’、‘青抗先’、‘八路军’、‘妇救会’‘民族英雄范筑先’等,还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用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民子弟,少数为抗日家属子弟,只要学习好、有觉悟、有一定工作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几个月后即可参军,参加革命工作。谭浩庵、韩学水等聊城革命烈士,都是从这里走出去参加革命工作的”。
1944年冬,日寇扫荡频繁,奉上级指示,全校师生背起背包打游击。“当时,我们都是坐在砖块上,把双腿当作‘课桌’,报纸就是教材,日寇扫荡时,师生们还要跟着部队转移,与敌人周旋。”孙永茂说,“在打游击途中,学校依然抓紧教学,学生在树林里上课,在破庙或群众旧屋里住宿。年逾花甲(实为69周岁)的学校老师哈东亮因行动不便,夜间行军时手持树枝由学生搀扶步行。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依然高涨。”
孙堂小学革命遗址纪念碑
在抗日烽火(1941年)中诞生的“筑先县抗日第一高小”,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培养了300多名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亮先生作为学校老师中的一员,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敬仰。(此部分内容参考2021年4月19日《聊城日报》相关文章)
多才多艺
先生的一生,不仅知识渊博,且多才多艺、爱好广泛。2018年,一位教育同仁将其家族收藏近百年的哈东亮先生画的四扇屏裱好赠与了我,因为这是哈姓先辈的手迹。我对这位同仁不胜感激之至!原来这位同仁的长辈当年与东亮先生交好,四扇屏为东亮先生赠之。

《骑驴观泉》画题跋墨迹
先生所画四扇屏分别为:《清泉石上流》、《渔舟白鸥》、《独钓琅玕》、《骑驴观泉》。在《骑驴观泉》上有:“时维癸亥嘉平之月写意于聚星斋南轩下,壁岑”的题跋。其它三幅皆只有“壁岑”二字,无印章。题跋考证:①“时维”之维,语气词,无实意,用于句首或句中。如王勃《腾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通俗讲即“时间是……”。②“癸亥”,为1923癸亥年,时年先生48岁。③“嘉平之月”,即腊月(农历十二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④“聚星斋南轩下”,室名,应为先生书房,或朋友书斋,亦可能是文朋笔友相聚之处。 

《骑驴观泉》画迹局部
此四扇屏皆画水,两幅有“泉”字,想必先生亦爱水也。仔细观之,此四扇屏乃国画小写意,其色彩清丽淡雅,线条寓动于静,构思巧妙,用笔柔美,遥山近水,天高云淡,童叟偕趣,画面简约而富内涵。题跋行楷书自然大方,刚柔相济。欣赏其四扇屏,给人以无尽遐想和审美之愉悦。定当用心藏之。
四扇屏画于1923年腊月,正是先生身兼三职、公务繁忙之时。在百忙之中,先生仍能有此闲情逸致,足见其气定神闲、闹中取静之功力。
先生回眸应笑慰
今年是先生辞世65周年,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一生供职、致力、热爱的教育事业今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他供职的聊城县(现东昌府区及市属三个开发区大部)和聊城市的其他7个县(市、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评估认定标准。现正在向更高的目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标准前进。

现在的孙堂小学
2017年,他亲手创建的孙堂小学也乘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的东风,借改变农村学校薄弱办学条件之政策,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占地15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2座教学楼,12个教学班,规范化、标准化、花园式的新校园。招生范围为孙堂村、哈庄村及周边共12个自然村的孩子。
2014年,他在抗战期间当语文教员的孙堂小学革命遗址,被聊城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立碑纪念保护。现已成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021年《聊城日报》等多家媒体以“探访孙堂小学革命遗址--聆听抗战烽火中的读书声”“建校百年育人才,红色传承守初心”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还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在他辞世10周年后的1969年,哈姓后辈中有一个小学童走进先生创办的孙堂小学读书。再10年后的1979年,这个小学童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读书,该校后来改名叫聊城师范学院,后又改名叫聊城大学。在先生任劝学员、兼代理劝学所所长(县教育局长)100年后的2013-2019年,这个小学童担任了聊城市教育局长,将先生热爱的教育事业光大传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行践履之。正是:先生回眸应笑慰,教育定有后来人。
写于2024年·清明
(作者曾任聊城市教育局长,现任聊城市关工委常委、综合部部长)

哈宝泉,1983年7月参加工作,聊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在职研究生,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多年在市、县机关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原任聊城市教育局长,现任聊城市关工委常委、综合部部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专家;聊城大学客座教授,聊城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聊城大学学科教学(语文)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论文答辩评审委员会主席;聊城同心国学院特聘教授;东联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聊城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青岛出版社特聘文化专家;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山东高等学校产业教授。
哈宝泉多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近年受邀在全国各地为学校校长、教师、青年学生、企业家、国学院和相关社会组织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百余场,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他立足学术、笔耕不辍在中央及省级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门外说棋·关于人生的另类解读》《运河浣笔·教育篇》《运河浣笔·静思篇》《运河浣笔·人生如棋篇》等著作。主编《聊城教育大写意》四卷——《雄关漫道真如铁》《敢叫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学术文章(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一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气概及产生原因》被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收入《求是先锋一一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同年该文章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刊登;(2)首创和总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被党建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并收录到大型文献史册《党的建没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教师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网站转载,引起热烈反响。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的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