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设馆授徒的杨宝
(生卒年不详),汉族,汉代隐士,名士杨震之父,中国汉代弘农华阴人。是古代神怪小说及成语"结草衔环"的"衔环"典故的主人翁。杨宝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王莽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不知去向。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建武中特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成行,而老死家中。
“衔环报恩”,传说杨宝在9岁时,在华阴山北(华山之北)发现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咬伤了一只黄雀一堆蚂蚁团团围着撕咬黄雀,于是,杨宝起了恻隐之心,将黄雀抱回家里,放置在箱中保护它又用黄花喂养黄雀,直至黄雀的伤养好了之后,杨宝又将其放走。
事件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我乃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赠送给杨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当如此环矣'黄衣童子讲完了这些话,就不见了。
此后,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均如黄衣童子说的一样"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全都做官至三公,而且品德操守方面都非常的清白。当时成为了传奇,"衔环"报恩的神话流传开来(吴均的《续齐谐记》)。
结草"来源于《左传·公十五年》,两个故事合作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施恩者必有好报。

2.曹魏文学家杨修(175年-219年)
字德祖,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母为袁氏(袁绍之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文学家,举孝廉、拜郎中、三国曹魏主薄。修为人好学,聪颖绝顶,顿悟敏慧,有俊才。《三国志》赞曰:“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阔门之谜”“一盒酥”“聪明阿瞒三十里”“鸡肋”等经典故事被一部《三国演义》吹捧得神乎其神。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但因参与立储之事,被丞相曹操借故杀之。

3.唐代诗人杨炯(650年-692年)
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著有诗词全集36首。

4.宰相文学家杨士奇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弘农杨氏五门奉系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相当于宰相)二十一年。杨士奇、杨荣、杨溥三辅国并称“三杨”,杨士奇除治国方略外,尤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主要作品:正统六年(1441年)并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并完成编著。主要作品:《东里文集》25卷、《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四卷、《三朝圣谕集》三卷、《周易直指》十卷、《西行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诗集三卷等,著录图书7297卷。
5.八府巡按杨登第的传说
自洛宁杨岭立祖第十二代孙杨公登第,系中清公之孙维杨公之独子也。出生在大清朝永宁县底后里南枣园村(即现在洛宁县底张乡南村)。幼读四书五经,聪慧过人,三榜高中进士及第,曾奉招四川,做过八府巡按。配吕氏夫人,生培元、重元、振元、观元四子。赴四川做官时,原配吕氏因上孝高堂老母下抚黄口四子,没有随夫赴蜀。公在四川又续一房太太,生儿有女,成家立业,道也循其自然。其后登第翁公告老还乡,百年后与原配合。四川一脉则在彼蜀落地生根,没有返回原籍。所遗我南枣园碑文上有爷有奶,而四川的祖坟则有奶无爷。
当然,这都是老辈人的口头传说,谁也没把它当作真事。
时至清帝逊位,中华民国初立,四川杨门后人,手执登第爷爷开据的遗嘱路单来寻爷认宗来了。当时正值兵荒马乱,军阀混战,乱世之年。南村杨姓后人,都是世代做稼人,没有见过大世面,看到来了十几匹高头大马,个个都挎着盒子炮,气势汹汹,来头很大,一定是个做大官的。
听传说,大官犯法,是要诛灭九族的,怕以后出事受到牵连,吓得谁也不敢出来接头,更不敢和人家认户了。四川人没接上头,也怕认错了门头,辗转又打听到了北村北村杨家户烟子大,人多势众不怕惹事,热情接待,便七篡八凑稀里糊涂的认下了。
到第二年清明上坟祭祖时节,四川人兴师动众,来了一干人马。当然,其中也有认真考究老谋深算之人。北村杨氏大开家庙,来者仔细详看神祗,跟登第老爷留下的遗嘱字据对不上号。人家盛情款待,当面也不能点破,当然也没有言说续家谱之事。之后一走了之,石沉大海,再也没有音信。现在回想起来,实为千古憾事。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杨族后裔,喜续家乘,不由人又想起来老辈人的嘱托——四川还有咱杨姓的一支啊!树凭根本,水溯源头,四川我杨氏一脉后裔,有朝一日再要回老家认祖续宗,我们将热烈欢迎。吾杨岭杨氏族众如果有人幸临川蜀,定当打听我族亲人的下落,特在此注上一笔!
毕竟是:血浓于水,族情万年;天下杨姓,宗归一家。
十九世云卿 口述 二十世小沪记录

6.弘农名人录(48人)
晋朝杨颖(中书令)、杨桓(金城河南灵宝杨家村)、杨氏(杨家村人后王后)。
南北朝杨贵(琅琊郡守华阴人)、杨腾(雍州刺史华)、杨引(至孝山西桓)杨摽(少帅山西山人)等四人;隋朝杨武通(大将军)、杨思恩(车骑将军山西代县)等二人。
唐朝杨享(县丞文才华阴人)、杨敏(洛州长史华)、杨士达(洛阳府长史华阴)、杨智积(上柱国华)、杨绍基(汝州史华阴)、杨士勋(四门博士)、杨升(县令仙掌人)、杨亮(上柱国)、杨思玄(上柱国华阴)、杨矩(都督国公)、杨纯(山西霍县令)、杨瑶(邛州司马)、杨和(金吾大将军山西永济)、杨燕奇(御史大夫)、杨巨源(博士山西永济)、杨孝直(郑州长史)、杨宏庆(副将)、杨乾光(刺史)、杨氏(唐懿宗贵妃)、杨牢(进士孝童)等21人。
五代杨崇本(节度使山西永济)、杨彦询(检校太尉山西河)二人。
宋朝杨琼(太尉山西临汾)、杨延龄(山西隰州司户)等二人。
金国杨邦基(户部尚书)、杨贞(隰吉经略使战死吉县)、杨妙真(四娘子)等三人。
元朝杨琛(千夫长山西翼城)、杨仁风(中书左丞山西襄垣)、杨守则(户部侍郎山西翼城)等四人。
明朝杨宪(左丞山西阳曲)、杨思义(户部尚书山西县)、杨淳(四川参政)、杨九泽(进士洪洞县令御史)、杨时光(山西离石县倾囊援军)、杨应震(举人廉洁奉公)、杨呈秀(进士誓死保国)等七人。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