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安福内八景
作者/说话的云

序章
我出生的地方在澧水流域和澧水一级支流道水流域上的一个小县,名叫临澧县。打小时候起,心灵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为什么会有这种自豪感?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终将老于斯的这个县虽然不大,1210平方公里,45万人,但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有名人。特别文化名人最能发挥“风向标”作用,不知不觉就会自然产生传承和比较效应。最初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有三个人,楚国大夫、辞赋家宋玉,革命家、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知名女作家、“纤笔将军”丁玲。后来就有更多的人进入脑海,比如申鸣、辛树帜、黄道让,还有现代两院院士黄宏嘉等诸多人物。再后来,慢慢对地域和地域文化生态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除了亚洲最大的青山水轮泵站外,临澧之最也在心目中有了粗浅的概念。最高的太浮山,最威武的将军山,最孝道的刻木山,最厚重的古老山,最低海拔的沔泗洼,最长的澧水支流道水,最浪漫的合心阁、最爱情的停弦古渡,最文学的放舟湖等数不胜数的风土,这些临澧县有口皆碑的景点,都有着对应的文化典故。
随着年岁的增长,或者说见闻与阅历加深,我越发对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地域文化生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很荣幸生活工作在这个空间,竟然蕴含如此神奇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想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安福内八景进入我的视角就一点不奇怪,我曾在临澧县的县委、政府部门和乡镇工作过,这些景点所在位置我都知道,对景点流传的故事也略知一二。我想系统地进入一次深入浅出地探讨,主要基于它们曾经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乡愁,也终将成为我、我们或者我们后代的乡愁。
先得弄清楚为什么取名安福内八景,缘由临澧县以前称安福县。临澧县地处洞庭湖西滨,古为荆楚之域,春秋战国属楚。从秦开始就有建制,两千多年来,楚文化和湖湘文化一脉相承。公元1729年,即清雍正7年,始设县,称安福县。县城位于裴家河。1914年即民国3年,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改名为临澧县。
有内八景就有外八景,闻名遐迩的安福内外八景始于汉代,基本定形于清末民初。安福内八景指在临澧县城范围的景点,安福外八景是指临澧县城范围之外的特色景点。内外八景只是一个相对的分界概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前尚在城域外的部分景点也慢慢进入县城规划区范围。整个临澧县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像一座大花园。从临澧县城出发,所有乡镇抵达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车程,内外八景均在花园内唾手可得之间。内八景指:飞磐石声、绣水玉带、泮池夜皎、奎楼照熙、书田春馌、署柳夏凉、灵桂秋芳、仙桥冬洁;外八景指:墨山耸翠、道水拖蓝、看花芳岭、峨句平台、古老危峰、观音幻迹、楚城夕照、汉垒秋风。曾几何时,安福城内外八景由盛至衰,逐渐淡其光芒。特别是内八景部分景点已然消失殆尽,不仅现实中肉眼搜寻不到痕迹,而且知道名称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说,安福城内外八景从形式到内容一度被历史的档案或者人们的记忆深埋。
随着新时代来临,传统文化再次刷新,逐步激活,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近十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坚实,安福内外八景逐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县委兴产业、连红线、建新区战略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景点被纳入招商引资和乡村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经济社会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一直尝试用新媒体表达方式来表现这种变化,但我觉得再现代的影像技术也没法拍摄出灵魂,唯有文字更灵活呈现时空转换和思想碰撞。
“书味忆道水,家乡念太浮。”此句是黄右昌赠给林伯渠的诗句。黄右昌是著名诗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林伯渠是同乡,也是道水书院的同学。这是1938年两人在重庆会晤时的唱和。道水和太浮山是临澧地标,安福美景荡漾在他们的诗意之中。同样也激发我们深藏在心底的诗情画意。
安福外八景我踏访了一个遍,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了八个章节,遗憾地是内八景已然消失。我曾尝试到内八景所处位置搜寻那些久违的记忆,可惜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好在柳林公园里有几处图文作了介绍。既然内八景已融化在城市建设之中,那我就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扫描,试图跨越时空对记忆进行触摸。

第一章 飞磐石声
题记:始于传说。明代天启元年,有一磐石突然飞到了真武庙(今烽火乡沔泗村)前,成为真武庙前的镇庙之宝。到清朝乾隆四十年,县城重修学宫(临澧一中前身),这年五月十五,磐石竟从真武庙飞至学宫前。此石如同大鼓,叩之有声,悠扬清脆,宛若神器。遂将其置架悬于钟楼一侧,供人赏玩。
安如磐石,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从此你立成一尊雕塑,成为莘莘学子的定神之物。学宫前,那石头喊出的声音,是清风,是流云,是朗诵,是歌咏……
每一个黎明,你和芨芨草、剪剪风相拥,沐浴万道霞光,把红红的朝阳高高托起。每一个白天,你忠诚固守在东南一隅,让朗朗的书声从头到脚浸染,仿佛是一个正在得道的雅士。每一个黄昏,你凝视泮池发出柔和的波光,一同与莘莘学子定格柳树下捧读的剪影。深夜,你自然是一个忠诚卫士,把学子们苦读一天的疲惫抖落进甜美的酣眠。
如果山不再青,水不再流,月不再圆,你还能偏居一隅,发出悠远的叹息?
能,一定能。即便风雨侵蚀,你的肉身不在,那份岁月沉淀,带给人心灵的安稳和沉寂还在。
那种激励和启迪依然还在耳畔回荡。
你已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而是一道闪电,深沉植入安福学子的骨髓。

第二章 绣水玉带
题记:源自马安山。这条溪流水,从马安山深处,带着绿树青草的芬芳,迤逦而来。西门入县城,挟裹城市的热情,扑向道水。波流瀛洄 ,宛如彩练,又如白腰带,给美丽的安福城平添几分英姿。曾任知县徐胜赞曰“玉带水”,后人不断予以修饰,便成“绣水玉带”一景。
在安福城西,循着潺潺的声响,你能找寻到一条忘溪;追逐着流水的踪迹,你能打探到忘溪的前世今生。
不是投怀送抱,也不是虚以委蛇,马安山,只不过把一辈子积攒的热情,倾注于这一带碧波,给繁华与落寞的安福城增加灵动与柔情。
顺着花开的路径,带着绿色的使命,在包容、净化与游离之间,她用柔软的手,轻轻拭去城市的忧虑和疲惫。
世世代代,多少人徘徊在她身旁,荡涤和浸染灵魂,试图皈依。那清澈的溪水,是流韵的放歌,也是甘醇的美酒。
也是醉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在渐行渐远的漂泊中迷离。
针绣的水,玉练的带,从此把一座城市和城市的人潜了。

第三章 泮池夜蛟
题记:寓意深远。学宫(临澧一中的前身)大门前西南位置有一泮池,面积二亩有余,池塘中四季水波清澈,鱼翔浅底。冬有碎萍,夏有莲荷,春有柳影,秋有流云。每逢月夜,水月交映,相得益彰,尘氛尽涤,俗虑冰消。传说中有蛟龙伏于水底,偶遇月圆时分,可见其现身推波助澜,吐故纳新。引申理解,学宫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别瞧不起这不起眼的院子,其间可藏着龙、卧着虎。
源自地宫深处的泉,豢养这一池的碧波和碧波里的传说。
天生是为读书人而活。可洗却莘莘学子满身的疲惫,也可赋予莘莘学子满腹的经纶。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汇八方四面之灵气,只为伴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耳不闻窗外事,寒窗十年,只为一朝求取功名。这窄窄的水域,可止息内心的潮汐。
谁能缚住蛟龙?不用担心,只要心有丘壑、胸有成竹,不用呼风唤雨,一样可以走出暗夜,一样可以跃入龙门。
你在,功名在,江山在。
泮池,你是他日游子内心的沧海。

第四章 奎楼朝熙
题记:安福城的地标。县城东门内文昌阁前,有一座称得上标志性的建筑叫奎星楼,又名八方楼。曾是县城最高建筑,每天最先迎来第一缕阳光,一度成为安福城居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奎星楼上接云天,下连九脉,八面临风。四周绿树环绕,百步之外道水缓缓东行。登上顶楼,极目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可以直抒胸臆。
一座楼,玲珑八方,站在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笑看云卷云舒,站成人们心目中的景仰。
风拂过,雨打过,雷电骚扰过,奎星楼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固守在县城东大门,不挪子午。层层叠叠,飞檐挑角,无论如何审视,都是大镇别出心裁之风水;玉树临风,气宇轩昂,不管怎样挑剔,恰似小城众星捧月的灵魂。
她就那样静静地守望着,用博大的胸膛吐故纳新,包罗万象。一次次阴晴圆缺,一拔拔人来车往,守尽云开雾散,守老岁月风霜。
你不必怀疑她的诚意,你也不必计较她的蔑视,岁月可以沧桑,可以衰老,她不会。
就如同初升的太阳,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她永远都是小城居民心目中的精神凸地。

第五章 书田春馌
题记:典型的田园春耕图。清代西斋署(今安福镇四季红社区居委会)旁边,官府有数亩良田租给农民耕种,据说是由训导唐廷琇捐赠所置。每年阳春三月,这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鸡鸣犬吠、男耕女馌。特别是丈夫在田间使牛耕作,妻子挎篮给丈夫送饭的场景唯美,确是一幅太平盛世“夫唱妇随”的温馨画面。
在江南,随处可采莲;在江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江南,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
安福城郊,正是最典型的江南。勤劳的农夫把冻得僵硬的土地犁开,春天就轰轰烈烈的开放起来。燕子南来,杜鹃声声。在家织布的妻子把饭做熟了,送到正在使犁打镪的丈夫身边,三寸金莲,把田埂踩得花枝乱颤,连水牛也开心得哞哞直叫。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千多年,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如同一部记传体通史,把最广袤的江南最普遍的剧情,编成最直观的书画长卷。你别不信,来一次简单的穿越,回转一百年,你就是画中长袖善舞的挥汗公子,或娇媚柔弱的挎篮娘子。
你有理由做回这样一次主人翁,因为你的上辈、今世和来生都是属于江南,属于这块土地,你就是这块土地长出的庄稼,或者风景。
我相信,我也是。
我感觉只要我一接触这块土地,内心瞬间就变得强大。

第六章 署柳夏凉
题记:一棵树的阴凉。在西署斋(位于现安福镇四季红社区居委会)前,有一株古柳树,相传是训导凌莹所植。此树吸纳天地日月之精华,长势非常茂盛,有数丈之高,树干粗大,三人才能合围,枝叶遮蔽的树阴一亩有余,成为西署斋镇署之宝。每到农暇,特别是夏天,人们在此纳阴,谈天说地,成为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一棵树的四季,可以长出嫩绿,长出锋芒,长出柔情,长出沧桑,长出年轮,那株古柳树也是如此。
在西署斋前,这株柳树长啊长,从一颗幼苗开始,经历一次次风霜雨雪考验,从春到冬,从冬到春,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拔节,就像一个人,慢慢长成了一位智叟。那成千上万的枝条,那枝条上的细叶,正是他的思想。
他内心里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要给季节,特别是炎热的夏天装一个空调,挡风雨,遮阳光,这个朴素的愿望成为他生长的力量。后来,一身睿智的他,果然枝繁叶茂,在方寸之地,构筑起一处庇护的港湾。
如同他身后的西署斋,从其存在开始,就试图给民众创造福利,人们也一度充满了期待。
可是,时间是一把杀猪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没了,兵没了,树也没了。
但那些曾经的夏天、曾经拥有的阴凉尚在,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貌似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王朝所建树的功勋,尽管已锁进历史的深处,偶尔翻出来,足够让人长久玩味。
一个人,其实就是一株树,只要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一丝阴凉,足矣。

第七章 灵桂秋芳
题记:神奇的丹桂树。文昌阁(位于现安福镇文化街社区居委会,临澧县第一完小院子后)内,有两株丹桂树,婀娜端庄,俊秀挺拔。每到秋天,芬芳馥郁,香醉十里。据说两棵树的长势能预示临澧县这一年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如东边一棵长势好则文科成绩好,西边一棵长势好则理科成绩好,若两株长势均好,则文理科考试成绩皆好,特别是二十世纪抗战初期在民国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屡试不爽。
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一个香绕人间的秋天。
在道水河边,文昌阁内,用一对比肩的架式挺立,不是显耀,而是把内心积攒的能量长出来,长成一种自信模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用一种热烈的昭示,赐予你汲取知识琼浆的力量。
在人境,从来就不缺少读书人;在人境,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把书读成最好;在人境,从来都需要头悬梁、锥刺骨的激励…我仅为读书人而活,把读书人内心耕耘一万遍的春天长成秋实。
香吻送情,香飘多彩临澧,情满沅澧福城,请接受这神灵的熏陶,从此每个安福儿女更加聪慧睿智。
一张一弛,举案齐眉,你别多心,我的存在只为你的需要——
从此成为彼此的月光图腾和取暖依靠。

第八章 仙桥冬洁
题记:一座心愿桥。县城南门有一石拱桥,又名柏家桥、迎龙桥,成为当时县城通向道水南岸、望城城郊的唯一桥梁。相传此桥不止被人们所喜爱,甚至还得到仙人青睐,曾有仙人曾卧于此桥之上,故称仙桥;又传言,隆冬时节,大雪飘洒于桥上,即落即融化,十分干净,利于通行,非常神奇。仙桥冬洁,其实寄托了人们对纯洁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一座桥,通向南岸,通向外面的世界,通向未知的领域,成为连接你我、连接南北东西、连接时间空间、连接美好憧憬的纽带。从此,向世人表明了开放与包容的姿态。
春天建一座画舫,夏天造一叶方舟,秋天描一道彩虹,冬天塑一处王宫,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每一天都是一幅画,每一天都是过去的向往,每一天都是未来的渊源。那座桥分明每天都在为这个小城编织童话。
经过的,有络绎的行人,迤逦的车马,还有风云、雨雪、日月、华年……这座桥实际是一艘船,渡完今天渡明天,渡完今世渡来生。
只有桥下的流水默默流淌,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把一座桥的倩姿印在波心,传播到更广阔的流域,传到大海。
没有什么比摆渡更大爱的奉献,彼岸是繁花世界,彼岸是蓬莱仙境,彼岸是童话宫殿,此岸到彼岸只有一个心愿的距离。
就守着这一方城池度人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