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岁岁年年年相似
年年岁岁岁不同
——笔者
散文诗:《年 是 什 么 》
年——是终点亦是起点。
他携走的是你所有的旧事,
开启的是你未来的新篇。
年——是四季的循环。
他翻越的是你过往的岁月,
增添的是你无奈的苍颜。
年——是一艘航船
他满载的是你全部的行囊
驶向的是你眷顾的家园
年——是一颗心愿。
他赐给的是你想要的幸福,
驱散的是你不快的愁憾。
年——是一场团圆。
他凝拢的是你家人的满堂,
奉上的是你久违的年宴。
年——是一种温暖。
他脱下的是你身后的冬装,
拉开的是你身前的春天。
年——是一份眷恋
他淡化的是你部分的记忆
挥不去的是你对故人的怀念
年——是一道甘甜。
他准备的是你爱吃的佳肴,
呈献的是你盘中的盛世华年。
年——是一处风景线。
他展现的是你眼前的都市灯火,
忆起的是你童年的袅袅炊烟。
这就是年——
置一盆鲜花,
贴一副对联。
这就是年——
辞兔除尘布新,
迎龙续绘图卷。
这就是年——
接财请神
供谱①祭先
这就是年——
秧歌浪扭,
爆竹腾焰。
这就是年——
走亲访友,
把酒言欢。
这就是年——
旧符撤去,
新桃再添。
这就是年——
围坐一盆炉火,
共赏除夕《春晚》
这就是年——
酸甜苦辣,
柴米油盐。
......
年——
体现的不仅是仪式感,
他是上古传承下的习俗,
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
①谱:指族谱(家谱)。每逢春节,很多地方都有请神送神的习俗。请神前,在家里把供桌放上,贡品摆好,族谱挂在供桌的正上方,完事进行请神仪式,把故去的亲人请家里过年。
——只争朝夕

《春 感》
兔被撵,
龙登殿。
天增岁月人增年。
新岁添,
鬓发染。
时光如烟,
青春难捡。
叹、叹、叹!
花满天,
斗奇艳。
华夏贺春闻炮燃。
国泰安,
人团圆。
梅花争绽,
盛世华颜
赞、赞、赞!

卜算子《除 夕》
一夜连两岁,
五更年分家。
除夕此刻将尽夜,
子时龙下榻。
欲把玉兔挽,
留去不由他。
暮鼓敲罢待晨钟,
腊别旧岁刷。

《打油诗》
“初三”正返途,
下站便“十五”。
“五一”别说远,
紧随是端午。
十一再招手,
蛇马急出炉。
日如过山车,
年若潮起伏。
时光似流水
转瞬即消无
白发催人老,
青阳逼岁除。
岁月歌一首,
人生酒一壶。
朝夕莫虚度,
韶华别辜负!

《东北的冻梨》
东北的冻梨
是一道记忆
冻梨肉嫩多汁
酸甜适宜
冻梨从外面捡到盘中
立马散发出凉气
盘子放到餐桌上
冬天顿时被它托起
当水把冻梨身上的冰融化
它露出黑褐色的果体
这黑吧溜秋的颜色
多像质朴的东北大地
这密密麻麻的麻点
连成关东文化的长堤
冻梨被缓开的那刻
口水欲滴
厚厚的肉
薄薄的皮
咬上一口
甜而不腻
东北人过年
冻梨是不可缺少的水果之一
没有它的年三十
那叫什么除夕
冻梨
我要赞美你
不仅因为爱吃你的果实
更欣赏你开花时的美丽!
早上上街遛狗,看到路边卖冻梨,买了二斤,也算品尝一下小时候的冻梨味道。

《风 筝》
风筝总觉得自己刚健
幻想着试冲蓝天
可不管风多么给力
他还是触碰不到云巅
因为在他身上
有线的羁牵
风筝就是从前的我
那时翅膀还未丰满
飘摇不定
举步维艰
握住这根线的正是父母
他们引导我飞向安全的岸边
为我把控飞翔的方位
怕我坠入深渊
这根线父母不会放手
因为我是他们的牵念
风筝就是今天的我
已经飞的很远
不再是看管的孩子
成了男子汉
霍然回望
发现我是一支断了线的孤雁
虽没有了拉扯
却缺失了照看
我喊着爸爸妈妈
也寻觅着那根栓我的线
所有的一切
再也找不到从前
从此我失去了方向
挂在了北风摇晃的树尖
漂泊起落
时隐时现
今天看见公园里有人放风筝,欣赏之余,不免联想到很多。我小时候就像此刻的风筝,被父母手中无形的线牵着,矫正我前行的方向。

《春 分》
和风三月入春分
南北冷热显差温
云蒸日暖风梳柳
雪化冰融雨覆尘
山羊出圈啃嫩草
村中清河漾鹅群
耕牛奋蹄犁沃土
选种育苗忙田人
山青地翠百灵唱
水绿天蓝草芽新
静等杜鹃润红色
结伴赏花踏绿茵

《东北的农村火炕》
东北的“三九”天,
那叫冷若冰霜。
农村唯一能取暖的,
就是烧热的火炕。
火炕有烟道的功用,
也是一家几口人共用的大床。
火炕上常有笤帚、针线笸箩,
还有大“炕琴”、小“烟筐”。
搭脚的被子放在火炕一角,
火盆坐在火炕的中央。
小猫也趴在火炕的旮旯,
俨然主人的模样。
烙烙火炕能让人缓解疲劳,
更益于腰、腿健康。
干完一天农活,
只要往火炕上一躺,
那是一个全身的舒服,
也是一种心情的快畅。
如果在往炕头挪挪,
那就是一个烫、烫...
躺下不到几分钟,
起伏的呼噜便开始作响。
此刻的你,
已经早已进入梦乡。
串门的邻居们也不客气,
进屋就直接坐在火炕上。
盘上两条大腿,
围拢在火盆旁。
大烟锅对着火盆取火,
吐出的烟雾便直冲房梁。
冬天的火炕很有趣,
不像夏天的火炕荒凉。
每逢冬天农闲时,
火炕便成小“市场”。
火炕上坐满了老人、孩子,
还有小伙、姑娘。
他们来自前后院,
都是街里邻坊。
打开毫无主题的话匣子,
便聊起了家常。
什么东家短,
什么西家长。
什么鸡鸭鹅狗,
什么猪马牛羊。
什么栽地瓜、土豆,
什么种大豆、高粱。
偶尔还会给孩子搭桥牵线,
介绍对象。
火炕不仅仅是“猫冬”的去处,
更像是交流生活的学堂。
火炕不仅仅是温暖,
更是阳光最多的地方。
火炕热乎乎,
屋里暖洋洋。
火炕像一团燃烧的烈火,
点燃了人们对春的希望。
七嘴八舌的聊天,
聊出了关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火炕上的故事,
写满了庄家人质朴、平凡和善良。
我就在火炕上出生,
也是从火炕上起航。
火炕是我童年的一幕,
永远在我的记忆中收藏。
尽管今天生活在城市,
依然对火炕留恋、难忘!!


本期制作:翠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