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葱茏的明德茶乡
⭕ 刘 云 魁 茶 道 专 家

(南充明德茶乡)
海拔800多米,是西南地区种植茶园的绝佳高度。但要想登上营山县的明德茶园,却需绝佳的勇气与毅力。
一进入明德乡,车就开始喘着气爬坡,而且一坡连着一坡,有时甚至贴着悬崖峭壁走……不过,那山间坡地盛放的油菜花不时闯入视野,给我们带来浓郁的春意,也给我们无畏的力量——最美的风景总在崎岖的路上。
汽车蜿蜒盘旋半个小时,终于登上山顶,高耸陡峭的陈大寨却蓦地减了脾性,坡地温柔起伏,勾勒出蜿蜒的曲线。
绕过一坡,铺天盖地的绿汹涌而来,一畦一垄的茶在蓝天白云之下,澎湃着春天的诗行,铺展着春天里的第一缕新芽。
明德茶,云端茶,山顶云雾丝丝缕缕,萦萦绕绕,微风吹过,茶香浮动。
我想,一定是这终年氤氲的云雾,孕育了明德茶袅袅回旋的香、口舌生津的美。
明德乡种茶历史悠久,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挥毫题字“水可明心,茶可明德”。明德茶叶从此名噪一时。
春茶易得,头采难求。此行刚刚好,恰遇明德茶农春天第一采。
第一采是要有些仪式感的,明渠村茶山守护人站上茶园最高处,向着层层叠叠茶园吆喝“采茶啦——”!采茶女工早已挽上了白底蓝花的头巾,穿上了同花色的布衫,等待春天里的第一采,等待春天里的第一叶新芽。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茶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采茶女工手指翩飞,娴熟地折下嫩芽放入篓中,不经意低头,便是一篓青绿。采茶是不易的,采摘时食指上托,拇指下按,利索折断茶梗,断不能用指甲掐,否则茶叶根部变红,影响茶的品质。
一斤茶,约六万个芽头,也就是说,一名女工必须重复采茶动作六万次,从万千茶树间采出。
走进茶园的云深之处,把自己淹没于万千绿意之中。草木无情,但亦宽厚仁慈,允许我们倾注一切爱意,出其温柔地作出回应。明德茶,像忍不住的春天,恣肆汪洋4000亩,绿了一山又一坡,将山连着山,村连着村。
在明德,人与茶栖居,明德是茶名,亦是地名,像一道光照进明德人的生活,也照进明德人的心里。
最甘甜的茶,来自最苦的劳作;最柔嫩的茶,经炒制才沉淀出生活的况味。我想,无论是蒙顶山茶,还是峨眉雪芽、黄山毛峰、明德茶,无论茶生长何地,都概莫能外。
我们爱茶,喜欢把自己交付于茶,交付一杯茶的时光,看茶踮起脚尖翩然舞蹈,时起时落时沉时浮。这是茶的旅程,也是人的旅程;这是茶品,也是人品。
水可明心,茶可明德。此行明德,心中植下一片葱茏。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青茶漫山岗,三月采茶忙。
待到归来时,围炉话家常。
六万次的翻飞轻取,方有一斤头春茶。一杯呢,一杯春意浓浓的头春茶里,又有多少茶头浮动着,诗意着温馨的春情?记住了明德采茶的仪式感,更感知采茶姑娘那姆指与食指的轻巧配合。不见一丝红迹的碧缘,让我忽儿觉得,春意来自姑娘们指尖,每品一口新春茶,就忘不了那些白底碎花。周老师您好!才看到您转发我的公众号的文章,谢谢您的推介。
节选,方志四川《植下一片葱茏》(作者为 王玉芬)有改动

作者简介:刘云魁,65年生,湖北天门人。
早年为“文青”,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其后事茶,有系列学术论文、教学成果。
现为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羽茶道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