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 厨
李勤锋
随周三读书会的文友们去采风,来到了地处泉城东南部山区的小村——彩石街道的黄歇村。
黄歇村是历城区农业农村局的帮扶点,李岳是第一书记,常住该村。副局长赵彤把村里的事放在心上,提出了文化振兴的思路,策划安排了这次采风活动。

参加采风活动的文友合影

黄歇村瓦屋脊战斗战场
这个村与我原生的村庄略有不同,从村子所在的位置观察,这是个四面环山的村庄,外出的路,是随山岭沟壑的走势而生出的,这比我所在的村子多出了一面山。从村庄写满年轮的一面面石墙,一栋栋石头垒起的老房子看,黄歇村是被山岭挡在里面的故事。
其实,去农村采风,尤其是山区的农村,我没有多大兴趣,生活在农村的人,把能不能离开农村,作为有没有出息的符号。我不能因为在城市待了几天,就在文学里矫情。农村的坛坛罐罐,草草木木,鸡鸭猪狗,偷鸡摸狗,那是长在心里的记忆。
城市成长起来的作家写农村的美,大多是奔着好奇和需要去的;农村出去的人写故乡的文章,也大概只说了好的一面。我每次回家,看到村里那个佝偻的老人,就会想起她那唯一的儿子与她吵架时,说的让老天都震惊的话。已分家单过的儿子,为了财产与老人吵架,老人实在气不过就说了一句:“别和我再闹了,我死了东西都是你的啊”,这儿子竟然回了一句:“你到啥时候才死啊”,话里的言外之意,竟连一点遮羞布都没有。
来到黄歇村与驻村的第一书记先聊了起来,这位工作在城里的年轻书记,倒是很接地气,没有满口的豪言壮语,聊了村子里的村民生活,聊了村子里的老人们“幸福院”,有一句话他说的很有眼力,也是他一年多驻村得出的心里话: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就是剩下了老弱病残的老人,守着这些老房子,再过多少年,恐怕就没得村子可以帮扶了。

著名作家、书法家李炳锋先生捐赠书籍和书法作品

周三读书会副秘书长党永新发言

著名作家杜维先生发言
转了一圈回来,看到村里的书记在和几位大嫂,给我们忙活做中午的饭。
组织采风的通知里说的清楚,吃饭,大家AA。读书会的这点挺好,到哪里去搞活动,不强人所难,也不给人添麻烦,人家给咱做饭,咱自己掏钱付饭钱,各自安好,有点“茶清无是非” 的清淡感。
村里的几个人,为了给我们这几十号人做饭,一直忙不停,村书记既指挥,也亲自炒菜、端菜。我想去帮厨,就凑了过去。
在单位里,职工食堂是我亲自管的,我一直这样想,单位的领导,首先就是要让大家吃上饭、吃好饭。记得有一次,职工聚餐,给大家做了三、四桌大餐,吃完饭,大家都一个比一个快的离开了,我又和食堂的师傅收拾洗刷碗筷,有几个职工可能没看到我离开,或想起了收拾碗筷的事,又折了回去,一起收拾了饭后卫生。现在想来,都是难得的回忆。
帮厨的第一菜是和谢刚书记的合作,他炒了前半段,我接手了后半段。炒菜的锅应该是一口五印的大铁锅,这类锅大部分原产山西省,民间称为山西铁锅,是生铁铸造品,就是把化开的铁水,倒进模具里制成,特点是锅厚,民间锅巴只有用这种锅才能烙出来。这种锅用之前一般有“开印”的程序,就是用带油的东西先“油浸”几次,再用谷糠打磨打磨,用起来就不生锈了。我拿过谢支书的菜铲子,连续翻了几下,用铲子的回力的大小和声音,估摸着这口铁锅有厚度,翻菜的“嚓嚓”声也清脆,知道黄歇村的这口锅,成色不错,应该是村里的一口老锅。果不其然,出锅的炖菜颜色纯正,色、香、味具佳,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什”,没有好锅,做不出好菜。
文友们陆续回来了,也加入到帮忙的队伍,我问支书:“一共几桌?”
“五桌,盛五份差不多”
“好~嘞,没问题,菜不够,汤来凑”我随即打趣。盛了五小盆,量差不多,还在锅里留了少半份。
“还留下干啥,匀匀都盛上它”支书说。
“专门留下的,给忙活一上午的几个大嫂留着的”我说。
人员陆续上座了,凑到炉边看炒菜的人也多了,看的几个大嫂有点不好意思了。我又到了小炒的炉子旁,问了一下大嫂:“想炒啥?”
“再炒个西红柿炒鸡蛋,就这一个了”
“好~唻,我来炒”,我拉着做生意的人招来顾客的长音,调侃到。
鸡蛋炒西红柿有两种炒法,一种是先炒西红柿,再放鸡蛋,叫懒锅炒,是自己家里吃、不待客才用的炒法,既省事,也便于两者融合;另一种是先把鸡蛋炒好,起锅,再炒西红柿,西红柿炒熟,把炒好的鸡蛋放进去,放盐拌匀即可。大宗的都用后一种炒法。
把锅刷净,生火倒油,油热,勺子下锅,把热油一搅,油从锅底,陀着上漫,似有烟又无烟时,将打匀的鸡蛋下锅,这技术就来了,要把蛋汁从锅底向上匀搅,烫熟一层,用勺子揭起来,再向上匀搅一层,熟了再揭起来,连续几次,鸡蛋汁也差不多都成型了,把炒好的鸡蛋用铲子均匀分好,翻几下,出锅;再差不多用同样的方法炒好西红柿,把已炒好的鸡蛋倒进去,加盐,在锅里打几个滚,西红柿炒鸡蛋就做好了。
做西红柿炒鸡蛋的锅,一用就知道是个现在的普通铁锅,很薄,动作稍一慢,就会糊锅。
“大哥,忙的差不多了,快吃饭去吧”秘书长就怕我吃不上饭。
“千算万算,不如自己生火做饭”,这顿饭,花钱不多,吃的别有情趣。

作者本人在帮厨做饭

黄歇村的石碾
天公作美,风和日丽,黄歇村的风景民情,历历在目,成诗道来:
群山逶迤抱古村,春风和熙沐锦春。
清泉淙淙走小径,古碑巍巍诉古今。
炊烟淡淡青云画,石墙层层叠血亲。
山水烂漫春色美,青松留得做故人。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