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继往开来)
·
浅谈程凯华教授主编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
【李婷】
·
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始于1974 年。
最初的任课老师是程凯华、庾文云、邹琦新三位。课程开设之后,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教材问题。当时在全国通用的现代文学教材主要有: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各类高校根据各自培养目标的设定,相应的课程设置也会有所区别,对于教材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此时的湖南省还没有一部针对湖南省办学特征和办学层次的现代文学教材。于是,程凯华先生开始考虑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做好前期准备。
·

·
早在 1986 年,程凯华教授就编著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问答手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手册》用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题型编写 200 道题目,把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比较全面、详细的题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中文系学生、自修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学生,以及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员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参考读物。
1988 年,程凯华教授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颜雄教授、衡阳师专中文系的毛代胜教授共同主编了《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湖南省师专协作的通用教材。此前,湖南 9 所师专(邵阳、衡阳、岳阳、益阳、常德、怀化、零陵、郴州、娄底)和 1 所师院(湘潭)都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教师讲课都是自编讲稿或讲义,采用的正式教材是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唐弢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专家、学者、教授合作写成的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编撰史上的创新之作、厚重之作、经典之作,是首部国家级高校教材,其重要性、贡献性,不言而喻。但也不庸讳言,它虽内容丰富,却缺乏简明性,还难以适合三年制师专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为解决这一困难,颜雄、程凯华、毛代胜三位教授发起、组织师专同行协作编写、出版了这部《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部教材既具有一般文学史著观点正确、持论公允、材料确凿、知识精准、求真务实的共同性,又有它的独特性即条理性、简明性。很适合师专中文教育专业教学之用。程凯华教授作为这部教材的主编之一,从制定编写原则和体例、拟定编写纲目,到写稿、审稿、定稿,都积极参与,倾注了大量心血。颜雄教授认为,这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程凯华功不可没。
·

·
时隔一年,1989年,程凯华教授又与广西河池师专的韦启良先生、湖北咸宁师专的刘诚言先生、海南师院的詹行锋先生合作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南五省(区)师专通用教材。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叙述自 1917 年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阶段的史实,下部叙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史实。编者把这 2 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统称“现代文学”。他们这样做的主要根据,一是现行师范专科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注明了“含当代”的;二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虽然有很多理由可以区别开来,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性远远超过差异性。他们认为,“现代”一词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文化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正是以其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和所表现的现代精神而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其中最明显的是以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他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仍属“现代文学”的范畴,不过在叙述上,为简明方便起见,他们有时还使用“当代文学”这个术语。在编写体例上,本书按照文学运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顺序编写,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持论公允、详略得当。程凯华教授担任这部教材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做了富有成效的协调统筹和审稿工作,同时编写了大部分章节,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10 年之后的 1998 年,程凯华教授独立主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简明教程》,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邵阳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几位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在编写中,他们既注意肃清“左”的和“右”的影响,净化教材内容,又注意克服过去教材中的“偏枯”现象,丰富教材内容,同时注意吸收现当代文学最新研究成果,更新教材内容。他们能够在已有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着拨乱反正、稽古钩沉的工作,消除极左政治对文学史研究粗暴干涉的后果,避免了过去庸俗社会学经常出现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及因人废文、爱屋及乌的错误。这部教材被湖南省教育厅审定为湖南省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

·

·
上个世纪末,学术界倡导打通“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主张重写文学史。对于这一倡导和主张,程凯华教授在参加中南五省(区)师专协作通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的编写中早有考虑并付诸实施,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合并统称“现代文学”。当学界提出要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时,程凯华教授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2004 年,程凯华教授联合湖南省其他几所高校中文系的同行,由他与邵阳学院中文系的邹琦新教授、怀化学院中文系的谭伟平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21 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于这部教材的名称,程凯华教授在他亲自写的《前言》中有详细的说明。程教授指出:我国“五四”以来至当前的文学,不少文学史家习惯上把它拦腰截断成两个时期,即 1917 年《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以后至 1949 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之前的文学叫“中国现代文学”,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当前的文学叫“当代文学”。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根据。只不过一种更多看到的是两者的“同”,另一种强调的是两者的“异”。程凯华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进行了历史溯源和比较研究,并吸收以往的文学史著的编写经验与已有学科研究成果,认为“现代”与“当代”从词义上说是同义词,“现代”已经包含了“当代”的含义,所以有了“现代文学”的概念,就不必再用“当代文学”的名称了。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的本义是表示时间,是一个时间概念。作为时间概念,“现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现代”,也许到了下一个世纪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视作”古代”,“现代文学”也许会叫“古代文学”了。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不仅不会再使用“当代文学”的概念,而且也不会使用“现代文学”的概念。因此这部教材没有继续沿用“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个名称,而是以上个世纪以来同中国文学密切相关的现代白话文和使用频率极高的“新”字来命名,以“新”字取代“现代”和“当代”的概念,把“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合并为“中国新文学史”,以“新文学”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沟通起来,从而克服“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在时空上的局限。从称谓上来说,编者认为不仅 1917 年至 1949 年这一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可以叫“中国新文学”,而且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当前这一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也可叫“中国新文学”。“新”在何处,“新”就“新”在文学观念新、文学题材和主题新、文学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新。
程凯华教授在《中国新文学史》这部教材中清晰地呈现了他独特的新文学史观。这种新文学史观,不仅规避了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文学观念的悖论之处和矛盾所在,而且也避免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浪潮中出现的文学理念的局限与不足。
整部《中国新文学史》分为上、下两部,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二是作家的创作成果,而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为主。根据这样的内容,编者采用了略具新意的体例和编写方法:先用 1 编叙述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然后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4 种文学体式分列 4 编,在每编之前先用 1 章概述某一文体的历史发展轨迹(实际上是浓缩了的文体发展简史),然后又依据流派、风格、题材、内容再分若干章节分析本文体的主要作家作品或流派特征。将宏观审视的概述与微观考察的抽样分析、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理出各种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线索,并便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纵向和横向比较,显现各种文学现象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揭示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对于在两个历史时期都有重大创作成就的作家,例如巴金、老舍、曹禺,本书还是分别在上、下两部中分段分编分章分节评述,这样有利于叙述各阶段的文学面貌,同时与作家本人的文学道路也是一致的,合起来看,仍可以得到完整的印象。
《中国新文学史》于 2004 年初版,2006 年第二次印刷,2009 年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从 1986 年到 2004 年,程凯华教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主编了 4 种不同类型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和相应的文学作品选与参考读物。他主编的系列现代文学史教材,在湖南省是除了湖南师范大学凌宇、颜雄、罗成琰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外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提升了湖南省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程凯华教授在伏案写作
·
【程凯华简介】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李婷简介】博士,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