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唐明一老师合影
↓这张照片是作者1991年在白杨店社教时的合影,左起三排第六个是唐老师,第二排右一是作者本人
师恩如山
作者:任晓明
老师是启迪人生的一盏明灯,对恩师表示感谢,感恩老师的培养教育,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常谈论的话题,而师生情谊四十年浓浓不变者,唯我与唐老师也。

司马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遇。1968年1月7日我出生于原商县三贤乡枣园村,1982年9月1日在原三贤中学读初三时认识唐老师,他成为我们的班主任,代课语文。当时他34岁,工作认真,意气风发,学识渊博,讲课绘声绘色,板书布局工整,笔走龙蛇,使我们这些懵懂少年耳目一新,很乐于听他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语文课的古文讲解,能把生涩的古文讲解得生动透彻,使得再不愿意学古文的同学都爱听他的讲解,对唐老师的崇敬、佩服几近痴迷,以至于我把所学的古文全部都能背诵下来,有些到现在还能脱口而出,受用终生。他讲解茅盾的《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情景至今我还似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唐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板书精美,粉笔字小草苍劲有力,我一直模仿,以至于我终生字迹有些与他相似。
出身寒门的我从小学开始一直学习认真,成绩位列前茅,所以始终担任班长,因之与班主任唐老师也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喜欢作文写作,每篇作文交上去他批语精美,每言中的,诚批恳导,扬长励远,还常常在班级诵读,使我作文进步很大,兴趣更浓。他又指导我坚持课外阅读,给我提供资料,拓宽我的知识视野和素材积累。还要求我在繁忙的中考学习之余不要满足于课堂作文,坚持写周记,来历练自己的文笔,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以至于我参加工作后坚持写日记,到现在笔耕不辍,这都要感谢我的恩师。
1983年仲夏,我初中毕业中考发挥失常,中考成绩没有上线,被夜村高中录取。没有考上当时理想的中专,使得我听人说唐老师曾在教师中说过“如果我班的任晓明考不上就没有人能考上”的话语落空,而我班的另一位女同学却考上了中专,我辜负了唐老师的期望。当年又撤销沙河子高中改设职中,把我们片区的高中学生统一划归夜村高中。8月底我拿着夜村高中录取通知书,父亲拉着架子车载着报到的粮食、铺盖、箱子等住校物品,我跟在后面沿312国道向东行。蜿蜒的丹江无声地向东流去,河堤老柳树枝上的知了无精打采。走到柴湾村旁,迎面巧遇骑自行车从老家张村上来的唐老师,他问明情况,说夜村高中白上,将来考取大学的几率很小,我的功底很好是年龄小临场发挥失常,应该补习再考中专,不然太可惜了。我倔强的说我嫌丢人不补习了,他又给我父亲苦口婆心的讲解一番,父亲欣然同意,调转车头强行把我又拉回来了。
9月开学,他给我报名补习,又叫我村其他学生到家叫我去复课,我仍然羞愧未去。他亲自登门,给我和家人反复劝讲,晓之以理,强行把我又拽回到三贤中学初三复读。白驹过隙,转瞬又到了一年的中考季。记得中考商州逢百年一遇连阴大雨,河水大涨,我一个人背着书包过南秦河沿纸厂翻龟山走洋桥绕道到县城广场集中,唐老师领同学们熟悉考场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把我留下,把他的手表递给我让我戴上,说考试时把握时间,叮咛我晚上给手表上发条,出生农家的我没有见过手表,晚上和给闹钟上发条一样上了一圈感觉还能转,又上了几圈还能转,以为给唐老师把手表弄坏了,第二天早上他听了笑呵呵地说没事,好着哩,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好考,我铭记在心,谨慎答题,轻松完成中考。终于二次中考被顺利被录取,这多亏恩师的谆谆关怀教导,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啊!

1984年9月,我考入商洛农校。由于我高出中考分数线30多分滑档,被没有填报自愿的商洛农校录取,加之出身农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不想上农校,当时有个别人放弃中专到商中读高中准备考大学,我思想很是矛盾。而我与唐老师两年多的相识,使我把他当成我最信任的亲人,于是我拜访唐老师,他根据我的家庭状况,劝导我上农校先就业,尽快改变家庭现状。关键时刻他给我指明了前进道路的航向,勉励我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一定要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春满商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从此教师节我和老同学百强、亚锋几十年如一日给唐老师送挂历致谢,在他离开三贤中学调往商州市委办公室任秘书前夕,又组织几十位三贤老同学买了一块匾,我自己动手歪歪扭扭又认认真真地用广告漆书写 谢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谢语,志贺留念。
1988年我中专毕业分配到原白杨店乡政府工作,我依然坚持有空就去看望恩师。记得他升任城市社教办主任后,工作十分繁忙,每当我到南楼他的办公室,他都要放下手头事务,亲切的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指点我为人处事之法,没有一点位居领导的高傲。
1990年,组织安排他到白杨店下乡社教,驻队于家塬村,我俩又有幸工作生活在一起。他时刻叮嘱我克急制怒,谨言慎思,改变我毛毛角角的愣头青脾气,指导我书写入党申请书,鼓励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快速成长。在他的悉心关怀下,1991年春,我从自己组织奋战的唐塬村千米河堤百亩新修地工地,被组织提拔调往原两水寺乡政府任副乡长,成为一名最年轻的“娃娃乡长”。由一名初出学校门刚入社会门不到3年的小伙,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临行前,他又给我讲解怎么批阅文件、怎么参加开班子会……
唐老师啊,像天空一样博大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不会迷失方向。是您渊博的知识,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人生的希望;是您宽广的胸怀,让我懂得宽容与忍让;是您慈善的目光,让我由懦弱变得坚强。当我每遇挫折灰心丧气时,是您在我心田播种希望,当我取得一点成功一帆风顺时,是您及时开出“骄兵必败”的良方。
↑这是1991年,唐明一老师送给作者的照片
1993年,我开始谈婚论嫁,认识现在的老婆之时,我首先领她到唐老师位于食品公司的家中,我把唐老师当做比父母还信任的亲人,请他“把关”。他俨然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热情接待我们,嘘寒问暖,指导生活,教导我们为人处世。
1995年清明前夕,又调入原白杨店乡政府担任副乡长的我,在一次回家接孩子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举家五口住院。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住院中的我,又被全省计划生育检查时,由于自己分管计划生育工作,而被追责免职。车祸与免职同时袭向一个一帆风顺的27岁小伙,我真的不知所措,对前途、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唐老师听到情况后又及时找我谈心,给我鼓起工作和生活的勇气。
1995年底到1997年春,我调到原北宽坪区公所工作,工作、生活面临人生最低点,时任商州区文化局局长的唐老师多次下乡看望我,鼓励我身在边远艰苦山区心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要求进取,不能随波逐流,不能灰心丧志。我就是在那时候,加入了党组织。
1997年到2003年,我调到商州区张村镇政府工作,而唐老师老家在张村,6年中间我们交往更频繁了,但他没有给一个熟人说情,没有一件因他的私事给我造成麻烦。每每我遇到工作难题的时候,他又根据自己熟悉的乡情村情授我以良方,支持我、鼓励我前进。
当时镇政府安排干部包村,我被安排在号称全区第二大村张村村,村大人多,村情复杂,前任干部不力,各项工作拖腿。我从他那里了解到实际村情后,大胆启用新人,组建新班子,开创新局面,迅速使这个后进村一跃成为全镇领头羊。
我在张村镇政府担任民政干部,当时不够年龄、不想交计划生育押金而想办结婚证的人很多,他没有谈过一个人;我负责民政物资发放,他没有优亲厚友提出给谁一床棉被、一元救济。
2003年秋,我从张村镇政府调到商州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工作,他来我办公室交谈更方便了,交往更频繁了。
我时年36岁,由乡镇工作变为城市工作,由和农民打交道变和老干部打交道,由职员变为单位领导,由以前的管理人变为现在的服务人,角色的转换确实初开始有点不太适应。唐老师时时来看望我,言传身教,把他多年的领导经验悉授予我,使我迅速适应角色,打开工作局面,也受用终生。他亲口对我说:“我们几十年相处,已经从师生情谊超越成了朋友”。虽语亲切,我恐苟同。是啊,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岂有不敬之道理!即是忘年交,但我心里更过不去敬为恩师的这道坎。以至于他七十大寿时,宾朋满座,政要云集,他委托我主持寿宴仪式,我诚惶诚恐,唯一一次直呼名讳“唐明一先生”,别扭绕口,心存自责。
唐老师一生喜好笔墨,擅长书法,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我初到军干所后他赠我“宁静致远”条幅,我及时装裱悬挂于办公室,把它当做我的座右铭。他赠我“厚德载物”的墨宝,我作为自己终生的信条,时刻以之自勉。他组织商州书画界人士创建画廊,我有幸随他参与,广识益友。
唐老师挚爱家谱,这也为喜爱家谱的我做出了表率。他历时十多年阅古籍、涉山水、访百家,续修家谱,编撰出版《唐氏族谱—“商山领袖”东园公唐秉商州张村一脉》一书,正本清源,厘清世系,为家族、为后裔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正如他文中所述“续谱不仅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开启未来,凝聚族人,唤醒族众爱祖敬祖之心和责任感,振兴宗族,达此目的,上可以告慰先祖在天凛凛之灵,下可昭示子孙,吾辈无愧,已完成应尽之责。”
唐老师喜欢乒乓球运动,他是商州区乒乓球协会秘书长,我又是我们商州门球运动协会会长,我们时常交流运动的快乐,共话健康的意义。有一次,他还千辛万苦及时把国家乒乓球名将张怡宁来陕比赛的入场券给我和百强、亚锋三人搞到手,领我们到西安近距离现场观赏高水平比赛,赏心悦目。
唐老师爱生如子。他从教几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即使从政后也关爱又加。不但对我倾注厚爱,还关心着张百强从教的进步,百强先我一年从商洛师专毕业和他共事三贤中学,他手手相传,传帮带入门,百强后来多次调动升为副校长、校长,他无私的把他从事教学领导的经验传授与百强;他还关心着张亚锋从政的足迹,亚锋后我一年农校毕业,工作过很多乡镇,他就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时时关怀,事事相助,亚锋从干事到乡长,再到副局长,无不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如果没有唐老师的恩泽与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丽之花? 啊,唐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位同学有谁不将您赞扬!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暑往寒来,我们三位学生40年从来没有直呼唐老师的名字,即使职位变迁别人呼“唐局长”,我们也叫唐老师没有改口。我们一起漫步,一起交流,一起欢乐,一起陪伴他度过人生。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学得一点承受挫折的勇气,懂得一点待人接物的道理,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那都要感念我的恩师----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