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春意,就在瓦檐的雨滴里 语石
有朋友嘱我,回到江南遇到春,与春多住些日子。
回到义乌老家,正遇阳春三月,滿山遍野,青绿尽染;房前屋后,姹紫嫣红。然,最美不过江南烟雨,最入心的还是春雨漂洒的日子。 迷离的雨景中,老街有一种静谧的美。洗涤过的店铺墙脚显得典雅古朴;雨水中的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雨滴融入石板与河卵石的苔藓间,增添了一抹绿色;街巷的转角处,雨滴落在簷角上化成了清脆悦耳的音乐;雨伞下闪过靓丽与时尚,又多了几分光鲜。 在家中二楼走廊上,透过瓦檐的雨帘,朦胧中似乎看到整个春天都装进这小小的天井里。几竿翠竹从墙角里斜出,竹叶在风中摇曳,映在白墙中,就是幅立体的,有声的江南水墨画。花架上烂漫的,墙头上伸爬过来的月季被雨点浸染,滋润、晶莹、清香。花醉,人亦醉。
夜深人静,立窗前,静听屋檐下雨滴点点,点开了尘封记忆;凝视那一串串雨丝,勾连起过往片断。
记得刚上小学不久,春雨纷纷。夜深了,我躺在被窝里睡不着,妈在煤油灯下边缝补衣服,边哄我睡。她说,有钱人家把天上落在自家院子的雨水看作是财富,一滴雨滴就是一个铜钱。要么你数数今夜我们家的屋檐能落下多少铜钱?听了妈的话,我数着数着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看到妈妈还在穿针引线。迷迷糊糊地问:"妈,你怎么还没睡呢?"你还没数到一千一万呢!数到了,妈就睡"。于是,妈继续全神贯注地缝补着,无尽的雨滴陪伴她。而我又在继续数雨滳中睡着了。

上了初中,学校的礼堂兼饭堂是茅草屋顶。春雨中的礼堂茅草屋檐下的点点滴滴,常让我望得出神。有一次,我正望着礼堂雨滴发呆。班主任老师走到我身边,像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这滴嗒滴嗒的雨滴,在有的人眼里是财富,在我们的心里就是一分一钞走过的时间,同样十分宝贵啊。我听懂了这其中的含义,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初中学业,顺利考上省重点高中。
参军入伍第一年,连队驻扎在皖南山区的某卫星发射基地,住的是老式平房。一下雨,看到瓦檐的雨滴,就让我想起了远方的家,想起雨夜里缝缝补补的妈妈。有一次,指导员`发现我看瓦檐下的雨滴很专注,就走过来对我说"我看你特爱看瓦檐下的雨滴,看出其中的名堂了吗?" "有什么名堂?"你别看那小小的雨滴,软软的,但冲一个地方滴,久而久之,地上就砸出了一个一个的坑。你看到了吗?“细想了这番话,让我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从此用了几十年的坚持与努力,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转变,从普通战士到政工干部的成长。多年后,遇到老指导员,还回忆起了那一次的"雨滴对话"。他还开玩笑说"军队需要有文化的人,当时看你是个苗子,就鼓励你安心在部队多干几年。谁料想你竟干了一辈子!比我干得都久。惭愧,惭愧!"。我忙说,”那时我年轻单纯,受您那次'水滴对话’的启发,才让我认准了目标,穿了一辈子军装。你是我的引路人”。

这两年,我爱回老家的老屋住住。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床上听着瓦檐的雨滴,容易想得很多也很远。有时居然会想起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断粮断水多日,仍坚守在坑道里,他们忍不住用干裂的嘴唇与舌头去舔头顶上的岩石渗出来那一小滴一小滴的水,用生命的极限,争取最后的胜利的情景。而今,雨滴悠悠地滴,我们静静地睡。这不正是人们心中祈求的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吗?

前两年,老街重修,大祠堂重建,还新增了戚家军义乌兵源的展览馆。让我们对抗倭先辈的陈年旧事更鲜活,更刻骨铭心。春天的雨夜,我就爱在临街老宅的楼上打开窗户,看一街宫灯亮了,雨水从瓦檐下滴落,如同一串晶莹的珠子,闪烁着淡淡的光。听雨滴敲打着街道的青石板。看着看着就似乎看到了,先辈们驱逐倭寇后,随戚继光北上时,与亲人在雨天惜别的场景:夫妻相拥而泣,儿女声声呼唤,父母牵手男儿的生离死别。此刻啊,雨滴,也是泪花。深明大义的先辈们,擦干了泪水,舍弃了儿女情长,义无反顾从老街出发,一路北上,到达京都蓟门集结,正巧遇上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然而,这批刚从抗倭前线下来,山一程,水一程,日夜兼程的"南兵",不顾军装单薄,不怕疲劳,在风雨中列队候命,纹丝不动。如此的军容军纪、如此的素质,着实把养尊处优的京城老爷兵震惊得目瞪口呆,不可思议。随后,他们就奉命跟随戚继光修长城,守长城,终老在长城,开枝散叶在长城脚下。但他们至死也没忘记故乡。据说,他们的坟头都朝着南方,朝着家乡,这是他们的对亲人最后牵挂,这也是他们对家乡最终的思念。此刻,我家瓦檐的雨滴啊,就像是先辈当年的泪水,滴在老街也滴在我的心里。
春雨绵绵的日子里,瓦檐下的雨滴,貌似单调、柔软。其实,我们在单调中看到了精彩,那精彩就在落地溅出的水花里;在柔软中看到了力量,力量就在反复滴落的坚持中。正因如此,享受春天,不仅有放飞的美好,更有静思的美好。放飞的是心情,静思的是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