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20万尾中华幼鲟放归长江三峡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 新华网、央视网武汉3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3月28日,在湖北宜昌三峡下游宽阔水面,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组织开展中华鲟保护宣传和增殖放流活动,20余万人工尾子二代中华鲟当众放归长江。
视频显示,3月28日上午,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晴空如洗、江水澄碧。上午9时许,随着工作人员打开放流槽,一条条中华幼鲟从放流池中游出,通过滑道滑入长江。据介绍,现场放流中华鲟中,包括15龄成体中华鲟10尾、幼鱼20万尾、2龄中华鲟700尾、3龄中华鲟120尾等。3月28日,专业鱼类科研工作人员事先给中华鲟,精心植入声呐标记。
新华网称,此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拉开了2024年中华鲟系列放流活动序幕。按照国家农业部部署,2024年全年农业农村部将组织流域放流中华鲟100万尾以上,为历年来放流数量之最。
资料显示,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通常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千米的溯流搏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在上世纪未均偶有出现。但受工业化发展,生态环境突变,野生中华鲟逐步几乎绝迹。人工繁殖培育放归、恢复野化成为刻不容缓!
作为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中华鲟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扩大中华鲟增殖放流规模是恢复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重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华鲟繁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24年度成功培育超过百万尾放流规格中华鲟幼鱼,对中华鲟保种计划意义重大。
笔者从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获悉,从今年起,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增加中华鲟保护经费投入,加大人工保种力度,扩大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规模,加强科研和监测,实施栖息地修复,计划通过3至5年达到年增殖放流500万尾的规模。但愿功夫不负有心人!衷心期待:这些放归大自然的中华鲟能按万分之一的科研预测比例,如同中华大熊猫一般能最终恢复自然种群,陪伴中华民族一起迎来伟大的复兴!为此,特赋《阮郎归》为评为观。
东风三峡镜湖宽。
春来澄碧閒。
幼鲟数万放归澜。
畅游摇尾欢。
仿锤体,
顶尖冠。
四须长吻鬈。
千年腊子棘鳞缠。*
回游江海间。
注*腊子,系中华鲟古称。
一一2024年3月29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