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屋“文化”知道多少
文:张洪福
仰望故乡的星空,让我想起多少十屋的过往。多少煤油灯下的故事,像一杯陈年的酒,在岁月里生香,陪伴我成长。让我有了去探寻的冲动,探寻这块土地的前生后世、以及曾经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和文化思想。翻阅《怀德县志》,我惊讶的发现十屋的历史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流淌在岁月里,流淌在这块土地上,流淌在人们的心中。追本溯源,十屋镇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在这200多年刀耕火种的里,十屋民间文化像个独特的小作坊,打造一个透明的琥珀,在岁月里熠熠发光。

作者与十屋文化名人赵玉文在一起
嘉庆(嘉庆元年1796年)年间。罗、边、刘、王四户,从山东迤逦而来,他们挑着扁担,走在闯关东道路上,翻越了大清柳条编,来到了科尔沁草原上定居,与此地已有蒙民居住,共同点燃一堆篝火,听着马头琴的声响。因为共计十户。因此被称为“十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演变成了“十屋”,并一直沿用至今。
十屋的历史,注定不同凡响,在不同阶段,十屋镇的行政归属也有所变化。民国初期,十屋镇属于八区。到了1948年,它又划归六区。1949年,它再次属于八区。1958年9月,十屋镇设立了十屋公社,从此十屋的旗帜在时光中飘扬。虽然同年12月并入毛城子公社。但1959年1月,就结束了短暂出走的时光。又恢复十屋镇的旗号。1962年2月,十屋公社的西设立了桑树台公社。1983年4月,十屋公社改为十屋乡。最后,在1995年3月26日,十屋乡更名为十屋镇。

在二百多年里,十屋镇由洪荒之地,变成今天这样繁荣兴盛的小镇。这里流淌过祖先们的汗水与心血。他们在生活中盼望、祈祷,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望,除了拼命地劳作在外,还寄托于神秘的力量。于是宗教文化在这块上,一直广为流传。有案可查的宗教建筑物,有两宫,两寺,一观等。除此之外,民间流传下来,但无案可查的还有庙(含祠堂)。甚至,还有非主流的、甚至被定义为封建迷信的五仙——堂口,都是东北民间宗教文化组成的部分。承不承认,它都真实的存在过。
源远流长的两宫,两寺,一观、宗教文化建筑物
十屋的宗教文化建筑物,有案可查的有:两宫,两寺,一观
清和宫,位于十屋乡利民村,娘娘庙屯,属于龙门派,奉供的是关帝,娘娘、龙王等,前殿一间,后殿两间。占荒地十垧。光绪18年(1892年)已毁。
五清宫,位于十屋乡金家庙屯,属于龙门派,奉供的是关帝、龙王、娘娘等,正殿、禅房各三间,占地70亩,中华民国元年(1912)已毁
恩光观,位于十屋乡吴家屯,属于龙门派,奉供的是三霄娘娘,后殿3间,占荒地22亩,光绪年间已毁。
保安寺,位于十屋乡束龙带,属于临济派,奉供的是关帝、龙王等,后殿3间,禅房4间,占地26.38亩,道光十一年(1831年)已毁。
根源寺,位于十屋乡十屋村,属于临济派,奉供的是三霄娘娘,关帝,山门三间,中殿1间,后殿3间,禅间、钟鼓楼2座,同治九年(1866年)已毁。
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在这块土地上都曾经繁荣昌盛过。都曾给这里的人们无限的精神寄托和希望。在人民的心中至高无上。
要想深入的了解十屋的宗教文化,我们不但就要懂得,宫、观、寺的含义。而且也要知道龙门派、临济派的前生后世。下面我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下阐述。
宫:所说的宫,属于是道教的场所。主要是用于民间信仰的场所,多与神明、祖先崇拜有关。宫的建筑风格较为多样,有时辟有庙殿、神龛、祭坛等。宫通常用于供奉神灵,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如城隍庙、妈祖宫等。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了维护社区祥和、祈求平安的作用。
观:所说的观,也主要是道教的场所,与佛教的寺庙有所不同。道教强调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观通常是道士修炼的地方。观的建筑风格简朴,内部常设有炼丹房、修炼室、大殿等。
寺:所说的寺,通常是佛教徒用来礼佛、修行、学习佛法的场所。寺庙的建筑风格较为庄严,内部设有佛堂、经堂、僧舍等区域。佛堂供奉佛祖和众多菩萨,信徒们在这里礼佛、念经、听法。经堂用于学习和传承佛教经典,僧舍则是僧侣们的寄宿之地。著名的佛教寺庙包括大雄宝殿、天坛等。
这里顺带说一下。寺最初是指官家办公室的地方,比如大理寺。自白马驼经进京后,为了方便各路进京研习佛法的官员,特设立了白马寺,从此寺成了佛教徒活动的场所。有时称作寺庙。严格的说,寺是寺,庙是庙,不能混为一谈。关于庙后面再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 :宫、观,是指道教场所。寺是佛教场所。那么,龙门派、临济派、又是怎么样的派别呢?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龙门派是道教的一个门派。临济派属于佛教的一个门派。下面就说说、龙门派、临济派是怎样的门派。
龙门派,相信大家都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三部曲!在神雕三部曲里,提到了一个很庞大的门派——全真教。全真教,不是金庸老前辈虚构出来的门派。而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龙门派就是从全真派衍生出来的。是道教宗派全真道主流支派,龙门派承袭全真教法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 。开派祖师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龙门派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龙门派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教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丘处机
临济派又名临济宗,是中国禅宗中的八宗之一的宗派,有一花开五页之说。起源于宋朝。它的创派祖师是临济义玄禅师,强调禅宗的本质在于摆脱表象和离合,树立清晰无住的心态,以达到顿悟解脱的境界。临济派的特点在于注重参禅打坐,追求直指人心的禅理。其禅宗的讲法简练精要,强调精神的直接传递,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成分。临济派还强调“静坐不为禅”的思想,并认为“道在日常践履之中”,即事显理、即用显体,事理圆融,体用不二。

临济派门人
从上来看,那时的十屋的宗教文化并没有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佛教文化,并没有奉供观音,大肚弥勒佛等一类的印度法像。也没有天主教,基督教的痕迹。这一观点,也能从奉供的人,得到佐证。
首先我们来看看,道教龙门派,在十屋的“宫”、“观”奉供的人物:清和宫奉供的是:关帝、娘娘、龙王等。五清宫奉供的是关帝、龙王、娘娘等。恩光观奉供的是三霄娘娘。
首先我们说说关帝,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字云长,位列五虎上将之一,死后成神。但很少有人知道,关羽在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中,被奉为“关圣帝君”,也是护法四帅之一,此外,道教还尊称关羽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昭明翊圣天尊,俗称关老爷。
关帝
龙王自不用多说,没有必要刨根问底的探讨是哪位龙王。总之供奉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

龙王
这里主要说说,五清宫,清和宫的娘娘指的是哪位娘娘。查下道教能称作娘娘的,有以下十大娘娘,就是指道教神话中的十位女神仙,他们分别是:斗姆元君,女娲娘娘,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华岳三娘,眼光娘娘,土地娘娘,井泉娘娘,送子娘娘,痘疹娘娘。

碧霞娘娘
当时在东北地区信仰比较多的是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我想十屋作为东北的一个小镇,信仰应该离不开大的环境。我因此相信,十屋镇的两宫,奉供的是碧霞元君。
关于佛光寺奉供的三霄娘娘,在《封神演义》里,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截教第一代门人赵公明的师妹,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的合称。她们居住在碣石山碧霞洞,不食人间烟火,采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进行修炼,还拥有师父通天教主赐下的两件宝贝,金蛟剪、混元金斗。永恒天下,罕有敌手。后被封为感应随世三仙姑正神,是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三位女神。三霄娘娘,别名,三霄、三仙姑

保安寺奉供的是关帝、龙王等。根源寺奉供的是三霄娘娘,关帝。看到这里,人们发现,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都奉供关帝、龙王、三霄娘娘。关于道教奉供关帝、龙王、三霄娘娘,我已经做了表述,但佛家为什么也奉供呢?下面我们就一一表述一下:
佛教奉供关帝的原因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关羽的崇敬以及佛教对其形象的接纳和转化。关羽在佛教中被尊称为“伽蓝菩萨”,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一转变始于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在荆州的经历。据传,智者大师在荆州见到关羽显灵,经过教化后,关羽皈依佛法,并发誓护持佛法,成为佛教的守护神。因此,关羽被封为“伽蓝菩萨”,并被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
佛家奉供龙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龙王的神通力量:龙王具有强大的威力,能够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在中国民间,龙王治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信仰
2、龙王对佛法的护持:佛经中记载了八大龙王,他们是精勤修行的护法神,以善心护持世间。八大龙王不受龙的四苦(生苦、老苦、疾苦和死苦),受到世间的尊敬和供奉
3、龙王对佛教的贡献:许多珍贵的经典和法藏,也是从龙宫中迎请至人间的。佛经中常有六万龙王供养诸佛、听经闻法的记载
4、龙王的财富象征:龙族又是巨大财富的代表,所以供养龙王具有消除违缘,财富增上的缘起
综上所述,佛家奉供龙王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神通力量,对佛法有护持之功,对佛教有贡献,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
在佛教中,三霄娘娘也被视为重要的神灵之一。她们被尊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或“感应随世三仙姑”,具有慈悲心、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佛教徒认为供奉三霄娘娘可以积累功德、消除业障,得到她们的庇佑和加持。总之,佛教和道教奉供三霄娘娘的原因是基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仰和崇拜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保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在过去的年代,不是专业研习的宗教的人们,对佛啊!道啊!也许不是太关心。他们更多的是祈福消灾、除病,寄托美好的愿望。认的只是心中认为灵验的神或者仙。只要他们认为,能保佑他们,能庇护他们的,就是最好的神、最好的仙。至于佛啊!道啊!除了专业的修行者。其他人并不关心。这是十屋镇历史上有案可查,我姑且称之为主流宗教文化。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峥嵘,我仿佛看到了关帝,跨马抡刀的威武,仿佛看到了丘处机,剑气纵横的潇洒。仿佛看到了龙王推云布雨的风采,还有泰山娘娘,三宵娘娘,仙风道骨的英姿。他们在时空中与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并存,并深植在人们的心中。
除此之外,不被记录在案,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非主流文化。我姑且称之为民间文化。
十屋镇的民间文化,我分两个部分阐述——十屋民间宗教文化和流传在十屋镇这块土地上的风云人物及故事。
十屋民间宗教文化的建筑物,主要有庙、堂。提到庙,有人第一印象是寺庙。其实严格的说。庙,通常是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自己祖先等,供祭祀用的建筑物。它是人们祈求平安、寄托信仰的地方,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庙宇风格和祭祀方式,但都体现了人们对信仰和精神的追求。比如:奉供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有;文庙、武庙;奉供自己祖先的叫作家庙(祠堂),比如皇家的太庙,个人有祠堂;奉供当地的神祇,如妈祖、有土地庙、城隍庙;有的庙也会供奉佛像,但通常是私人打造的佛身,供人们许愿祈福使用。

除了文庙、武庙、太庙、妈祖庙、皇家太庙,其它的规模相对寺来说,比较小。在东北的村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主要是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等,都是是民间祭祀活动,不被官方记录在案。比如我撰写的《十屋往事知多少》中提到尧公庙。他们默默在存在这块土上,对整个十屋宗教来说,虽然说是默默无闻的一员。但却是十屋镇民间文化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有的村头到现在个人还用红砖等材料,砌筑小到一米高左右的小庙。

提到堂口,不得不提东北的出马仙。有人对它嗤之以鼻,官方更不承认它的存在,定义为封建迷信。但是,胡、黄、白、柳、灰的堂口,在民间一直存在。
关于五仙背后的文化解读,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有东北地区的大仙找乾隆要成仙批文,因为乾隆皇帝是人间帝王,一言一行暗合天意,到封仙过程中,到山海关遇到了阻碍。因此定下规矩,东北的大仙不准越过山海关,自此以后成为了定律。,
其实五仙不过山海关。无非是地域文化问题。山海关作为明清两代的军事要塞,不仅是民族交融的象征,更承载着文化传统的边界。清朝时期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使得汉族与满族的关系更加复杂。山海关作为文化分界线,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胡黄等精怪的封锁之势。关于五仙之说,不管你承不承认,它从没了断。还有好多绘声绘色的故事。比如狐狸报恩,黄大仙讨封等。今天写五仙的意义,不是想弘扬光大它。只是真实的记录这种民间宗教文化的生命力。
风轻云淡,月上柳梢,那首《白狐》,让多少想起自己的曾经。一个凄美的爱情,曾感动的我涕泪横流。万物有灵,皆是宇宙的生命。有多少经典,被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无非是对美好的寄托,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到了现在,十屋镇的民间宗教文化,开始供奉如来,观世音,地藏菩萨等。也开始有天主教的出现。但都没有行成太大的规模。佛教,都是在自己家里供奉,天主教,以在某人的家里聚会为主。
本人的记录的民间文化,除了民间宗教文化外,还要简单的说说十屋镇传说中的风云人物。只供人文爱好者参考。抛砖引玉。

在十屋镇,流传着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也都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有,魏大水蛇腰劫皇纲,被收录在公主岭民故事文学里。故事里说,魏大水蛇腰是东桑树台人。的确,但为什么我要把他收录在十屋民间文化里。第一,桑树台本来是从十屋划拨过去的。魏大水蛇腰,截皇杠的时候,桑树台还属于十屋西部地域。二,传说中,魏大水蛇的后人,在十屋镇前十屋村居住过。而且,与他一起截皇杠的张二当家的,刘三当家的后人,都在前十屋老五队居住。特别三当家的侄子,据说就是当时很有名财主。大家都叫他刘三老爷,因此,这个屯也叫刘三老爷屯。
和刘三老爷齐名的,北面,是与之隔河(小辽河)相望的是,韩家店韩大爷。东面十屋镇十屋村的罗子河罗二爷。西面边家店边二爷。如果说他们类似:“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一般存在。那么,前十屋村五队的姚家,就是中神通。他们在郑家屯都有买卖,刘三老爷,在成名前,是他家的伙计。虽然他们或他们的后人,有的最后走到了和人民对立的一方面。有能查到他们最终的下场。这更验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理。我也不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只是写写十屋大地上精彩绝伦的民间故事。

走在十屋街头,听从时空传来的呼啸。我仿佛看到罗二爷那火眼金睛,在如此的小镇,他就能说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旧中国。我仿佛看到了韩大爷仰天长啸,包青天你在哪里,
这声音穿透云层,在时空里回荡。我仿佛看到了,刘三老爷披星戴月,勤俭持家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边二爷,在哈拉巴山下的泡子里,驾一叶小舟,淡定的指挥人们,撒网捕鱼……
是非功过,都烟消云散。人们更多的是想知道,生旦净末丑如何在十屋镇这块土地上,演绎了怎样的故事。时光穿梭,事故继续。

不该发生的故事女主角
在改开放的70年代,国家一级作家乔迈的一篇《三门李轶闻》(三门李是十屋镇的一个村)犹如春雷,炸响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之后又拍摄成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让十屋镇的名字响亮了起来。这部电影可谓一鸣惊人。轰动全国,是当时很有教育意义的典型题材。东辽河水不停的奔流,他把天地之灵气,给个了这里的人们。十屋的精彩也没有间断过。就是在今天,这块土地的文化和周边的乡镇比起来,也不落下风。
十屋镇二里界村,走出一位“山花奖”民间剪纸艺术家,并且是“老怀德满族剪纸艺术(省非遗)”的传承人。十屋镇前十屋村,有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代民间绘画”艺人。他的作品与时代同频,获得过许多奖项。也是这个村还出现过一位国家二级作家,现代诗人,并获得过很多奖项。十屋镇的文化界从不缺乏达人,束龙带,岂能束住蛟龙,国家级二级作家在这里同样出现一位。还有,在书法领域、绘画领域、歌曲领域都有领军人物出现。

时光不老,十屋文化不衰,愿十屋文化,行成个传承,让十屋小镇被更多的人了解。十屋,生我的地方,我爱你,我把我的爱,融进十屋的每一寸里。让家乡的情怀在血液里流淌,让十屋乡镇在时空中,永远散发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