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 机会多多
众所周知,国家对乡村振兴有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五大振兴,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明确方针,不可谓不清晰。
但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类似,主要还是国家意志、政策语言,要走向主流、市场,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还需一种更精炼、通俗易懂的市场化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乡村振兴的本质,即是——乡村建设与运营。
“乡村建设”,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它始于1930年代遍及中国大地的乡建运动,以晏阳初、梁簌溟、卢作孚这“民国乡建三杰”为代表,一代知识分子深切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必须改变乡村,要拯救中国,必须建设乡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土地改革到农民解放,从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都给中国乡建提供了力量源泉。
以“民国乡建三杰”为代表的民国乡建运动,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反倒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农村的革命——人民公社与集体经济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建设工作,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且一脉相承、从未间断。
今天,我们的乡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虽然还有相当差距,但以一个百年历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和扶贫攻坚以来的巨变来看,中国广袤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从农业生产初步现代化,到县乡工业园四处开花,从农民的安居乐业到农保、新农合的基础福利普及,“今天无疑就是中国农民最好的时代”。
所以,中国的乡村,其实已经振兴了——只不过是上半场,即“硬件”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