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上海规划“沪派江南”乡村新动能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3月27日,上海主流媒体“三报两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同时披露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上海社科院牵头各区委办多时调研,近日由上海市委审议通过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 据3月27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称“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沪派江南”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更深更源远流长的文脉,它的内涵包括了自然水田格局、村域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及非物质文化。它们是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
众所周知,自远古大禹治水、春申君等先人疏通华亭府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汇至万里长江入海,形成千年上海小渔村、八百年城皇豫园、百年上海开埠工商业、40余年改革开放浦东浦西比翼双飞,如今大上海是世界顶尖著名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国际起级大都市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超大都市高速发展扩张,依旧占上海区域面积60%的水、田、林、路、村的村域格局和聚落肌理,亟需加强系统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否则,上海千百年来形成的乡村自然空间和历史民居文化不可避免地会急速衰落演变,乡村的自然空间特色面临挑战。若再不重视保护传承,大量代表江南农耕文明的上海优美湖荡、圩田势必会都市化连片高楼所填埋和改造。上海千百年来形成心自然肌理,一旦消失,之后难以复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据悉,此次“沪派江南”专项规划内容以大上海郊野乡村地区“滩水林田湖草荡”蓝绿空间为基底,追溯乡村空间历史脉络,提炼具有典型辨识度的“沪派江南”空间意象表达,识别构建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统筹划定148个乡村风貌单元,实施多层次、分区域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其中:
🌹“沪派江南”,“沪”是精髓。“沪”,本为人们在江海之滨捕鱼的一种工具,所以沪派乡村从来不只有苏浙的小桥流水,还有来自江与海的激荡,由此衍生出的沙滧鳞田、绞圈房子、宅沟大院是其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
🌹“六域”指,青西的湖沼荡田、佘山的九峰三泖、嘉北的曲水泾浜、崇明的河口沙岛、浦东沿海的滨海港塘和金山奉贤浦
南的泾河低地。
🌹“八脉”指,长江、黄浦江、苏州河(吴淞江)、金汇港、大冶河、蕰藻浜、浦东运河和油墩港。
🌹“十二意象”指,珠链、纤网、星络、鱼脊、螺纹、横波、年轮、羽扇、川流、疏枝、棋盘和峰泖。
据悉“沪派江南”专项规划初步确定了20个试点单元,并形成了专项行动计划安排。一是明确行动目标。计划今年启动,至2027年底,塑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二是统筹开展“十大行动”。聚焦自然风貌、村落风貌、环境景观、文脉传承等四项内容,规划明确了十个方面行动内容。三是建立实施机制。以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强化市级部门协同,通过“三师联创”设计、各类政策叠加、各项行动汇聚、强化公众参与,有序开展试点营造。
笔者认同,本轮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的最大亮点,无疑是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其“六域、八脉、十二意象”。意味着大上海在持续推进打造当代全球顶级超大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还将千百年传承的“沪派江南”一一上海特色的村落风貌保护不再囿于建筑个体的层面,而是将视野延伸到更为辽阔的自然基底、悠久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全球顶级大都市上海与千年“沪派江南”传承乡间、河滨、村落、民俗、等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为此,特赋《青玉案》为评为观。
横波鱼脊旗盘路。
羽扇动、川流去。
沪派江南新举措。
人文书院,
粉墙朱户。
四季农观处。
炊烟袅袅红霞暮。
墨宝棋琴对诗句。
湖沼荡田珠链许。
门前花草,
竹林后寓。
茗品晨操舞。
一一2024年3月28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