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罗宗志文集卷六•高崇文萃》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倾力创作的散文、纪实、评论文章(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为作者的作品、书籍写的序及评论)共40余篇,有的在各种文学报刊及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有的曾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现整理成集,名曰《高崇文萃》,将陆续在都市头条推出,为新时代文学增添隆重的一笔。
《罗宗志文集》总共分为六卷,卷一为长篇小说《乡魂》(已出版);卷二为长篇小说《乡梦》(待出版);卷三为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待出版);卷四为诗词集《翰苑心韵》(已出版);卷五为诗词集《翰苑清音》(待出版);卷六为散文集《高崇文萃》(待出版)。欢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亦欢迎作家学者为本文集撰写序或评论。文稿将一并辑入文集并赠送作品集及作者亲笔书法作品,以示鸣谢!
(作者微信号:gc894357378 通讯邮箱894357378@qq.com)
学员上学读书
一九六二年全国第一所农村夜校
——上岗夜校诞生记
在四会偏西山区黄田镇,有一条自然村叫上岗村,一九六二年三月,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农村夜校——上岗夜校,掀起了一股学文化知识、学农业技术的扫盲热潮,一时轰动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学习,成为全国业余教育的一面旗帜。
左为罗谷标
事情缘起
黄田镇(当时为公社)上岗村有一个热血青年叫罗谷标,他喜欢看书学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每到夜晚,他常常组合一些同龄人或在自己的家,或在村前的一棵榕树下讲笑话,讲故事,讲一些人生的哲理。由于当时经济比较落后,村里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人们文化知识薄弱,对文化生活渴求热情高涨,听故事的人不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越来越多,常常到深夜才散去。有一晚不知是神差鬼使,还是心血来潮,罗谷标向听故事的人提出办一间夜校,让大家一齐学习文化,问大家好不好?大家几乎都异口同声赞好!罗谷标感到十分欣慰,要他们回去问问家长同不同意?这样一来,办夜校的事在上岗村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一些家长对罗谷标说:“如果你能办一间夜校,让青年们白天出工,晚上都来读书,正正当当学文化,当然是一件好事。”从此之后,要求读夜校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人来报名,一连几天就有18个人报了名。
罗谷标(左2)在辅导学员学习
夜校诞生
万事开头难。说办夜校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拿什么做教室?罗谷标想到村里的粮仓。这粮仓是上岗村历史上教私塾的地方,村里人都习惯叫书房。但自从体制下放,上岗村分成三个生产队,书房就分成三份做粮仓了。要动用必须经得三个生产队长的同意才行。也许因为办夜校是件正义的事,几个队长不但满口应承,而且很配合,立即派人将里面的东西搬走,打扫干净。后来罗谷标找来一块旧黑板,又向黄田小学借了一块小黑板,按18个人不同层次分低、高两个级别进行教学。这些条件解决了,教师又如何解决?两个班要有两个教师才行,自己负责高级(成年)班,低级(少年)班找谁好呢?罗谷标意识到,这个教师不容易找,因为这个人要有一定的文化,肯吃苦负责。他一个个地摸底推敲,最后想到罗丽珍。她时年16岁,刚刚小学毕业,为人聪明,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当罗谷标找到她说这件事时,开始她不愿意做,主要是怕自己没有能力教好学生,怕会被人笑话。但经过再三鼓励动员,她终于答应做少年级的教师。解决了教师问题,又面临照明和学习台凳如何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番的研究和思考,最后决定由参加学习的人自带台凳和火水灯,老师也自带一支梢为光亮一点的四号火水灯,然后每人每月交4角钱供购买火水和粉笔之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总算有了个头绪,可算万事俱备。
一九六二年三月,上岗夜校正式开学。教成年人学习文化不同于小学生,小学生是打文化基础,而成年人则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才行。当时夜校就编了语文、珠算、农业技术三门课程,尽可能做到什么实用学什么。从开学几个月以来,上课坚持风雨不改、从没间断,学员都热情高涨。原先还有几个青年不相信夜校会办得成功,认为迟早会散伙的,一直持观望态度。可是出乎他们意料,夜校不但没有散伙,而且越办越好,报名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由开始的18人,变成22人,到后来成50多人。夜校开办以来从没有人缺过课,哪怕是刮风下雨也都是座无虚席。罗丽珍带的少年班还组织了个文艺宣传队,学唱歌跳舞,到周边村寨进行文艺演出,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罗丽珍带幼儿班
领导重视
一九六二年秋,广东省委宣传部一位叫张斌的处长从怀集回省城路过黄田,顺便检查黄田公社的业余教育工作。时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周瑞友接待了他们。张处长问:“你们黄田是不是办了间夜校?”周书记随口答是。但其实他心里根本没底,因为上岗夜校到底设在哪里、有多少人、谁当教师他都没有了解清楚,只听说有一间夜校。于是他当即叫手下的工作人员去了解情况,然后再作具体汇报。而张处长是个实事求是的领导,认为耳闻不如眼见,晚上他叫周书记陪他和他的秘书去夜校看一看。那晚夜校两个班刚好合成一个班讲农业技术知识课,时值秋稻分裂孕穗期,讲课内容是怎样杀稻包虫、用什么药、怎样用药等问题……因为个个都聚精会神听课,没有人走动,所以没有人知道外面有领导进来。领导看到这种场面,非常满意。第二天,周书记就约见罗谷标,说:“昨晚省委宣传部的张处长和他的秘书来夜校听课了,他们很满意,说你们把教育和生产结合得很好,很联系实际,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张处长回到省委宣传部后不久,南方日报的记者和省教育厅的报道组,加上省委和县委宣传部一共来了十几人,专程来上岗夜校搞调研、写材料。县路线教育工作组的程昌良也列入调研组进行写作。当时他们约罗谷标谈话,叫他介绍创办上岗夜校的经验和感想,当时罗谷标却是傻头傻脑,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经验和感想。后来南方日报的记者叫他谈一谈是怎样创办上岗夜校的?罗谷标这才如数家珍,一五一十将在他家讲故事开始,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讲村民学文化的热情,讲人的思想面貌的转变,讲团结友爱做好人好事,讲了一大堆。记者们都认真地做着笔记。
不久,南方日报就登出了题为《压倒邪气》的长篇报道,一时轰动了广东省整个教育界。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形势,办起夜校后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成效显著,社会风气好转,正气压倒邪气。随后人民日报也以《压倒邪气》为题转载了南方日报的报道,同时还发表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评论。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都先后转载了南方日报的文章。紧接着南方日报农民版也发表了题为《罗谷标有骨气》的报道。随后,广东省画报、广东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先后进村拍摄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片和撰写广播稿。新闻播出后,一时间,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罗谷标也代表上岗夜校出席了省的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被评为省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
上岗夜校文艺演出,活跃文化生活。
风气好转
创办夜校的消息在新闻媒体报道后,一下子就把上岗夜校搞得沸沸扬扬。这对上岗夜校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鞭策。夜校的人数一增再增,由原来两个班增加到三个班,人数也由原来十几人增加到五十多人。向阳、下岗、章坑等邻近村也有人来参加。县里还派了邱可发、邱克辉两个干部来上岗村协助办好夜校。由于课室不够用,农忙时生产队要做粮仓又要停课,后来肇庆教育局拨来500元,用松板在大跃进时建的旧饭堂楼上重建了四个课室,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还增加了夜校教师,由长进比较快的青年来担任,能者为师。此时夜校的规模相当于一所普通小学的规模。所不同的是,小学的教师都领工资,而夜校的教师却没有任何报酬。大家没有一点怨言,只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都想为青年人学文化、为净化社会风气做点贡献。青年们在夜校不但学到文化知识和农技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的思想品质大大提高。一些平时赌博的、偷偷摸摸的青年都改邪归正。例如村里有个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叫李进,在自留地种了十多棵番棯(番石榴),每到成熟时就摘去卖赚几个零用钱。但村里有几个青年很不道德,每到成熟时就利用晚上去偷老人家的番捻,老人家无奈之下只好拿条木棍坐在番捻树下守卫。就算备受蚊叮虫咬也不敢走开,因为一旦老人走开那些青年就又去偷他的,害得他老人家根本没法睡觉。可是自从办了夜校之后,这些年青人都进了夜校学习,李进的番棯就再也没人去偷了。他老人家常常夸赞办夜校好,连人的思想道德都教好了。事实的确如此,夜校常常组织带领大家一起做好人好事,如补桥修路、清洗水井、打扫村头村尾卫生、帮一些五保户挑水等。大家同心同德,互助互爱,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主要是因为有了夜校这么一个正正当当的学习场所,大家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正确的引导。
罗丽珍演出节目
名声远扬
自从上岗夜校的事迹传播开后,知道了办夜校的不易和艰辛,不少单位部门都伸出援助之手。广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省委送来了600多册图书;四会县委和县教育局也送来了300多册各种图书;省委宣传部还委托广东出版社的关汉同志,专程前来协助上岗夜校建好图书室;还得到肇庆教育局的拨款和黄田公社的支持,制订出借图书的管理制度,选出图书管理员,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有了图书室之后,村民在学习之余,一有空就来图书室里看书,又多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
上岗夜校出名之后,许多慰问和支持的信件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来自上海的,北京的、也有山东、湖南、湖北和内蒙古的……山东驻军某连学习了解放军报有关上岗夜校的事迹报道后,很受感动,连队发起了捐款支持上岗夜校的活动,一共捐得人民币57元;四会教育局的文章在南方日报发表后,也把几十元的稿费寄来了。这使上岗夜校的学员们爱到极大的鼓舞。广东省教育厅当时还作出决定,竖上岗夜校为全省业余教育的一面红旗。红旗竖立起来了,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就多了起来,有曲江的、仁化的、徐闻的、罗定的、云浮的、怀集的、广宁的……在当时的一轮半载,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使得罗谷标成了个大忙人,应接不暇。他一个农村青年,“吃”的是生产队的工分,接待一天就意味着失去一天的工分,而他乐此不疲,想到为村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为政府、社会的业余教育做出了榜样,感到十分欣慰。
(本文根据罗谷标回忆录并与罗丽珍、程昌良访谈记录整理。《四会文史》第33期采用,并发表于2019.12.12《西江日报》。旧照片由罗丽珍提供。)
作者在四会市楹联学会
罗宗志个人简介及创作成果
个人简介:
罗宗志:(笔名高崇,书斋号:隽逸轩),汉族,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人,归国华侨侨属,四会财政局退休干部。2006年参加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第一期(总第十期)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广东(肇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汉诗协、中诗协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都市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与人联合创办四会市诗词学会、四会市楹联学会并任执行会长。2013年创办《玉城》杂志并任执行主编;2019年与人创办《楹联大观》杂志并任执行主编;《龙甫文史荟萃》《人文罗源》《罗源风采》等书籍执行主编。
创作成果:
著有长篇小说《乡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文学》连载)《乡梦》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一部、诗词集《翰苑心韵》(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翰苑清音》两部 、散文集《高崇文萃》一部、诗文合集多部。作品发表散见《中外文艺》《世界华文作家》《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文学》《财政文学》《作品》《贵州文学》《齐鲁文学》《诗词选刊》《雅剑诗刊》《珠风小说》《商海儒风》《香港散文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西江日报》《肇庆作家》《西江文艺》《星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微信平台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创作笔会征文二、三等奖;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财政系统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创新大旺》全国诗词楹联征文三等奖;《广东文学院》主办的“星湖之春”征文三等奖;广东观音山全国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金城杯•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肇庆作协、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征文诗词类一等奖等多项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奖。作品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卷(汉英对照)》《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诗词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肇庆当代新诗选》《肇庆作家文集》《肇庆文学》等大型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