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苏轼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也。心安即吾乡,虽自香山居士首创,却经坡老大闻。
于诗,我独效白仙,于词,我首服东坡。无他,其诗词自心窝流出,其性豁达洒脱,仿佛天人下凡。
吾心安者,秦乡土,越乡水,故乡人也。
二、那土
忆昔在越双周时,
一再携妻乡下走。
岁齿渐老今方知,
眷恋不过家乡土。
天下何其广,
远人四方游。
家乡泥土味,
依然在心头。
离别家乡日久,
大江南北游走。
喜欢的是那越城的水,
不忘的却是家乡的土。
看了鹏花妹子关于老人喜欢在农村老家住的网文,很有感慨。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泥土不知不觉就渗入了他的灵魂。不论他走到那里,不论他习惯过上了什么丰富的城市生活,其实对家乡泥土的眷恋是深藏在心底的。
在绍兴的时候,周末无事,常带妻去乡下,自以为是对城市生活习以常了,去乡下一个不同的环境,可以诗抒情怀,但对于绍兴的乡下,总有一种隔离的感觉。
看了鹏花的网文,恍然大悟,自己去绍兴乡下,其实是冲着泥土味去的,在内心深处眷恋的,还是家乡的泥土。
写到这,耳边又响起了那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三、那水
离别越城廿余日,
稽山鉴水倍相亲。
故园风物常袭梦,
明月何方不照人?
小桥流水望青山,
黛瓦白墙入眼帘。
会稽移居廿五载,
此生注定在江南。
鹅毛大雪越乡奇,
烟雨濛濛秦地稀。
我住越乡并秦地,
雨烟雪白两相宜。
别了,
故园。
秦乡的白雪,
令人眷恋。
回了,
江南。
越乡的烟雨,
令人喜欢。
归期将近,不由又想起了我的江南了。所谓江南,又叫江东。在地理上,是长江在九江之后折向北又东流后东南所绕区域,包括今安徽东南苏南浙北的区域。唐时东南东道,宋时两浙路,元时江浙行省所在。
人人都说江南好。江南好在哪里?江南有西湖烟雨,黄山之秀,处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这里有著明的唐诗之路,白居易,苏轼念念于兹,诗仙李白死葬于此,将他的魂灵融于这青山绿水之中。
一九九八年我入会稽,移居江南二十多年了。见惯了这里的青山白云,翠树绿草,小桥流水,鸟语依人……徜徉于江南的山水之中,生命常青,诗花绽放。
一下火车,闻着这里湿润花气,心里倍觉亲切……越城已是我的第二家乡了。今生有幸,得居江南。
四、那人
相识东坡下,
同窗整三年。
分流又几载,
何期汇蓝田?
结缡小河际,
兹来廿三年。
抱玉桑梓地,
孔雀飞东南。
他乡同异客,
吾乡即心安。
相忘江湖易,
相濡以沫难。
而今知天命,
华发却少年。
与尔同携老,
顿觉天地宽。
朝朝暮暮,
鉴水稽山。
不羡鸳鸯不羡仙,
风则江畔过年年!
遥望东原下,
上下村相邻。
皇甫同赴越,
乡音日日闻。
居越廿余载,
老来益相亲。
冬夏回陕去,
春秋则江滨。
终南会稽望,
何必分越秦。
昔王巩受坡公乌台诗案牵连,贬守岭南,宇文柔奴相陪。东坡受贬海南,亦有王朝云相陪。吾逊东坡远矣,然亦有吾妻相伴,同乡同窗同桌而至同校,安危依仗,甘苦共尝,一路走来,亦吾之大幸。秦越两地,共为吾乡,凭一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