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胡同·四合院
文 | 孙玉芬
大年初六在朋友圈看到老乡发的“故乡的温暖”的视频导语。我被深深地吸引打动。情不自禁看了一遍又一遍。相信,每一个作为故乡的人,都会感受到那诉说的温暖,歌唱的深切,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渭头河村。

渭头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玉石街更是闻名遐迩。据说那是俺家乡渭头河人,清光绪十六年,淄川煤矿早期开办人,民营企业家张子佩(乳名平三,字华田)修建的。这老街经渭头河至龙口村南门的铺石路“玉石街”。民谚云:“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这渭头河老街,从南头的大红门处往北走,经渭头河南门市部,过渭一张子佩故居,再往北走,到大堰向东拐,经孙家胡同。拐角处是渭头河六七十年代标志性建筑——毛主席像。继续往北走,路过渭头河渭二北门市部,跨化龙桥,再向北到龙口。

小时候,一出孙家胡同口就是大街,这里是渭头河的中心地带。每逢三八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是热闹。沿街有剃头铺,有打锡壶的,卖货郎的,有卖糖葫芦的,有收染布的....。平日里那“梆梆梆,卖豆腐”“赊小鸡了”“来掺磨了”“打香油了”的叫卖声,悠扬动听;夏日里“卖冰棍了,三分钱一支,五分钱两支”那诱人的叫卖声,怎不让人垂涎三尺?妈妈会给我五分钱。我一溜烟跑出去,买好,又跑回家。我一支,老二一支。老三还小,我咬一点送到她嘴里,她咧开嘴笑了。早中晚可以看到上下班的淄陶工人匆匆而过。毛主席雕像那里,一大早,渭一大队第三小队社员就在那里听队长分配一天的农活。因父母的疼爱,我干农活很少。除小学放麦假跟老师“拾麦穗”五年;秋假很少干农活(妈妈出工干农活,我在家干家务)。但老街上演的“历史剧”一幕幕浮现眼前;点点滴滴都记心间。谁家结婚了,出殡了都能看到或听到。“文革”期间,还耳闻目睹大街上戴高帽子游街的人群。夜晚,站立老街两头,遥望十多座窑炉冒出的熊熊烈焰,似万家灯火,渲染了大地、夜空、村庄,更加映红了走过这条老街人们的脸庞。最有看头是春节初一早上,所见:街上满是红彤彤的鞭炮纸屑;所闻:都是“过年好”“过年好”的祝福话语。最为独特的是正月十五看玩“十五”,最过瘾。敲锣打鼓,各种扮玩,“踩高跷”“跑旱船”,热闹非凡,看得眼花缭乱,兴高采烈。满满的回忆,绵绵的乡情乡音乡愁。

我家住在孙家胡同。它与老街成不规则的直角三角形,且为“斜边”。老街由南北转东西向。孙家胡同直冲大街东西向。我家四合院在孙家胡同南北向西侧第二家。转东西向有两家;再转南北向一家,再一家过道院落;右拐,再右拐,出孙家胡同到南北向大街。七拐八拐,不熟悉渭头河的人要转迷糊的。从南头到北头走孙家胡同是捷径。那时家家都养狗,晚上走孙家胡同需悄没声的,否则引来狗吠,只能从大街上远道而行。胡同有的地方很窄,挑水需换肩,推碾的工具需侧身拿。有时还要从人家院落通过。总之,胡同弯弯,院落匝匝,人口济济。邻里之间有时和和睦睦,有时吵吵闹闹。悠悠的胡同,唱着悠悠的歌。或悠扬婉转,或铿锵坚定,或气势磅礴......70年代初搬走了一批。80年代初又搬走一批。直到1999年村里规划盖高楼。如今原来的老街、胡同、四合院随着渭头河的历史灰飞烟灭了……
说说四合院。这孙家胡同名副其实,大多姓孙。我们孙家族有三位曾祖父,五位祖父(我爷爷排行老三)。我们孙家有两个典型的四合院。大爷爷在孙家胡同西侧第一家四合院,住东屋。有三个儿子,俩女儿。三儿子在青岛工作。东屋临北、面对大街的南屋是二爷爷的。他有俩儿子,俩女儿。北屋是四爷爷的,有一个儿子,俩女儿。我大伯住西屋。南屋已破败不堪,无人住。我家住胡同西侧第二个四合院。我爷爷有三个儿子(我爸最小),俩女儿。五爷爷有三个儿子,在我家西邻两个院落。孙家族男性祖辈、父辈和我辈(顶替父辈)三代都是淄陶工人。那时我家四合院,四家人。北屋是爷爷和我们一家,可谓三代同堂。三间屋七口人,可谓“挤挤一堂”。西屋是二伯一家七口人,东屋是堂三伯一家七口人,南屋是老姑一家五口人。院中有一水磨,共用;有四个小饭棚,每天都有推煎饼糊摊煎饼的。四户人家,是是非非也就特别多,不过也有和睦相处之时。就这样磕磕碰碰、热热闹闹共住了一、二十年。

70年代初,二伯和三伯在东山和西山盖了新房搬走了。东屋我家买过来,80年又翻新,我们有了两套房。那时的大街胡同都人口密集,密密麻麻,热闹非凡。各家孩子大了,都纷纷去东山、西山,小山盖新房。庄里不再拥挤。孙家胡同对着的剃头铺两门四间还是我爷爷的房子呢。1999年10月1日是我回家陪妈妈在老屋睡的最后一个晚上,因为我村规划,旧屋拆迁,统一盖楼房。可住了40多年的老屋要拆,妈妈怎么也舍不得,心里戚戚然。老屋,是妈妈的根,妈妈的窝。也是我们的港湾,我们的家。孙家胡同四合院的故事很多很多,它们都珍藏在我记忆的宝盒里,信手拈来,随时翻出虔诚地摩挲一下,咀嚼一番,各种滋味像潮水一般涌在心头……
故乡,是根,是魂,是归宿,是我们的血脉源泉,生命的摇篮。它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我们如此眷恋。家乡文友志华曾言:歌颂家乡,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永远是我们这代人幸福生活的主题。诚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