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静(湖南.祁东)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那份情感难舍难忘,而且越来越浓,越来越强烈,雷永松就是这样的人。他人在县城工作,隔两天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一栗柴塘村,看望他82岁的母亲,还有村里的伙伴。

我去北京前,和两位姐姐有幸坐着雷永松的车,前往他的家乡玩耍,栗柴塘村距离祁东县城有40多公里,途经金桥、鸟江、归阳、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来到群山怀抱河州的栗柴塘村。村子风景很美很美,山坡山坳的油菜花层层开放,鱼塘塘塘都在山脚下,鸡鸭欢逐,空气怡人,只有狗见了陌生人,反而畏惧地躲在柴垛里不敢出来,坡上坡下柚子树上的柚子无人摘,掉满了山坡,个个金黄。被暴雨吹打的桃花,零稀地在枝头上却昂头绽放,一条泥泞小路两边,桃花、梨花、油菜花、红白黄争相开放,遍地的野菜鲜嫩地诱人。栗柴塘村不大,红砖瓦房很多,山坡上一栋欧式独特的小楼,倒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条宽宽的水泥路,直通雷永松的家。
雷永松的家,在雷家祠堂边的左侧,雷永松的母亲早早在家门口翘首相望,看见我们的到来,脸上挂满了笑容,然后忙前忙后,为我们炒菜煮饭,虽然上了年纪,动作熟练麻利,饭菜做得色香可口,不输我们年轻人。孝顺的雷永松多次提出接母亲去县城生活,然而母亲难舍故土,不肯离开家乡,雷永松只得每月抽空探望,我们才有机会享受到田园里的乐趣。

摘了野菜,看了花拍了照,闲来无事,我走进了栗柴塘村的祠堂。浓厚的家族气息扑面而来,祠堂的门头上栗柴塘,三个金黄色的大字格外耀眼,六座小佛像在屋顶上耸立,象征着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龙珠在屋顶的正中央。祠堂共有三道门,道道门两侧有厢房,二道门的木杠还存在,斗拱,檐口,柱础,四方水槽痕迹隐约可见,三道门里虽然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大部分古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但昔日雄伟的气势还在。宽敞高大的梁上,至今还悬挂着“寿山如海,蕃蒼昌松”的古牌匾,牌匾下正中央是一座金光闪闪的神龛,雷氏宗族的祖先排位就摆在上面,雷永松向我讲述了许多有关祠堂古貌,童年的往事,清明祭祀及乡村变化。
随着岁月变迁,即将消失曾经盛满许多故事和生活的石槽,却静默厚重的丢在墙角边,散发出古韵和魅力,它曾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祠堂里的一砖一瓦,一块块匾将岁月的痕迹镌刻在每一个角落,彰显出雷氏宗族卓越的勤劳纯朴和家族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