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民强十首典型“残疾人诗”总评

1《我要站起来》
那一个夜晚
火,点不着灯
摇篮里的我
还在做着甜梦
一声惊叫
伴随一夜的哭啼
天亮后,双脚
再也无法站立
从此
在我所有的
记忆中
没有用脚
走路的经历
小伙伴欢快地
追逐奔跑
象一头小豹
一匹小马驹
而我,我只能
拖着
一双残腿
在泥土中
爬啊,滚啊
大人们看了
都会扭过脸去
我对妈妈说
我想
用脚走路
娘猛地
将我搂进怀里
我对苍天喊:
我想
站起来!
苍天
突然
下起了
大雨。
2《聋哑人用灵巧的手来说话》
土沙罐用醇香的美肴说话
小板胡用优美的琴声说话
苦栋树用绚丽的木纹说话
满山红用奇妙的药效说话
聋哑人用一双灵巧的手说话
土沙罐被炽烈的火暖过
小板胡被百鸟的歌熏过
苦栋树被七彩的光抚过
满山红被甘美的泉吻过
聋哑人的手被友爱的手紧紧握过
3《生活在召唤》
夜雾中,一双颤抖的脚移向一口阴森森的水井
秋蝉在凄凄地悲哭
秋叶在沙沙地咽呜
呵,水井里是一个安静的世界
再没有希望和痛苦的折磨
没有自尊和自卑之分
没有健全和残缺之分
那边,一扇明亮的窗口
飘来一朵朵生命的笑声
笑声象是从另一世界传来
那么遥远,又那么陌生
生命的手竟然这般软弱无力
挽不住我跌跄的步子声声
突然,我发觉有人坐在井边
一个外国人,和我一般年轻
这个我象在那儿见过
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
他名叫保尔·柯察金
他是一块钢铁,一块黄金
在海滨公园的长椅上
他也曾产生过死念
一股强烈的生的责任感
责令他将手枪放回口袋中
今晚,他牢牢守护着这口水井
守住了一扇通向地狱的门
他从井台上严肃地站了起来
两道蔑视的目光逼得我满脸羞红
啊,我竟是胆怯的
不敢勇敢地面对痛苦而勇敢地生活
我只能吞下一瞬间的剧痛而不敢呵
不敢一步步艰难地攀向人生的顶峰
心底一扇生的窗子打开了
井边的保尔却已无影无踪
只听那遥远而陌生的笑声
正大步地,大步地向我走近
4《我的琴》
这该死的琴
四根弦
没有一根弹得动听
有的尖利得象要崩断
有的混浊得象破鼓声
呵,我的理想、事业、
爱情、家庭这四根弦
一根也弹不出悦耳的声音
咳,都怪这张破损的琴
我恨不得将它丢入杂草
丛生的沼泽
连同一切希望
连同我这残疾的生命
咳,该死的琴
该死的病
但我还要忍耐
我还要寻找动听的琴声
我不相信,我这张琴
弹不出生活的强音
我寻找着,我寻找着
忍受着过多的失望
忍受着过多的酸痛
呵,事业的那根弦
终于不负苦心人
又一根弦变得动听了
又一根弦变得动听了
一曲美妙的乐曲从琴中飞出
去拥抱这个世界上
不幸而又幸的残疾人
如果一是张完好的琴
纵然能弹出绝妙的乐声
也不值得过多的赞美和歌颂
而我却自豪了
因为我深深懂得
这乐音里包含了多少欢乐中的坎坷
多少坎坷中的喜欣
因为这乐声,这美妙声的母亲
乃是一张破损的琴
5《奇迹和残缺人连在一起》
都说创造奇迹的人
生命的鲜花艳丽,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
奇迹和残缺人连在一起?
我听到过用嘴咬住笔,
画出的作品全球赞誉;
我听到过用脚趾扳动枪机,
瞄中的目标弹不失虚。
瞎子,竟登上雪山,
跷子,竟长跑百里,
独脚英雄跳高竹竿频频高,
床上勇士写下论文一集集。
呵,我明白了,
残缺了,不是青春和生命的完结,
是另一个旺盛的生命的开始,
就象病树又抽出新的嫩叶。
残缺者和希望连在一起,
残缺者和智慧连在一起,
残缺者和坚强连在一起,
所以,残缺者和奇迹连在一起。
6《残疾人之歌》
我盼望有这么一种甘露,
能使一切残废得到复苏;
我盼望有这么一种春风,
会把一切残缺重新雕塑。
都说有这么一种春风、甘露,
不在天涯,也不在云雾飘渺处,
有个朋友悄悄地告诉我: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制度。
7《花丛中,有一双忧郁的眼睛》
花丛中,有一双忧郁的眼睛,
多情地望着我远去的身影?
我知道,你深深地爱我,
你的心是那么纯洁、柔情,
可是我怎能接受你的爱情,
我是个残废人,残废人,
我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麻烦,
我会给你带来连绵的不幸,
你可想过,这是一种牺牲,
一种平常人难以忍受的牺牲。
花丛中,有一双忧郁的眼睛,
多情地望着我远去的背景?
或许你已有十天十夜的考虑,
决心把悲欢系着我的命运。
不,你是只小鸟,没有绳索,
会自由地飞向蔚蓝的天空;
不,你是只小鹿、没有雪撬,
会飞速奔向雪白的峰顶。
我不是绳索,我不是雪撬,
我只能是祝福你的幸福的爱神。
花丛中,有一双忧郁的眼睛,
多情地望着我远去的身影……
莫道我的拒绝是那么随便轻松,
我的心在揉碎,我的泪在喷涌。
我知道我拒绝的是一个难得的幸福,
也许它永远也再不和我相逢。
回去吧,姑娘,可爱的姑娘,
我爱的灵魂已献给了艰难的生活;
回去吧,姑娘,可爱的姑娘,
我爱的翅膀要飞向事业的前程。
8《年轻的白桦树》
这是棵年轻的白桦树
这是棵幸福的白桦树
它有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要成为一株建造大厦的顶梁柱
一道残酷的闪电
把他梦的花蕾打落
他粗壮有力的树干
绝望地跌垂干枯
那一滴滴乳白的树胶
是他痛苦中流出的泪珠
那一张张焦黄的树叶
是他青春在衰落
怪闪电,闪电无知
怪自己,自己无辜
望着四周绿滋滋一片
他又是嫉妒又是孤独
认命吧,一辈子庸庸碌碌
沦落吧,化作腐叶烂木
唯有抗争,不绝的抗争
向生活讨回失去的欢乐
他把每条根须深深扎入泥土
他用树叶储存每一颗光珠
每天夜里,能听到他昂扬的歌
从碗口粗的伤口飞出
一年了,他长出新枝
又一年,他满枝碧绿
终于长成个俊美的小伙子
几年不见还真难将他认出
这是棵年轻的白桦树
这是棵不幸的白桦树
这是棵闪电砍不倒的白桦树
当然要成为建造大厦的顶梁柱
9《姑娘和拐杖》
她深情的目光
抚摸着这很米黄的拐杖
啊,拐杖,拐杖
你是我心上人的翅膀
他借着你飞呵
劈断闪电,抛远了风浪
象一只倔强的鹰
从深深谷底飞到九霄之上
拐杖啊,你一定知情
他爱怎样的一位姑娘
呵,她应该象你一样地忠诚、体贴
呵,她应该象你一样地给他勇气和力量
她禁不住用手抚摸着拐杖
默默地将双眼羞涩地闭上
梦里,她也变成了他的一叶翅翼
托着他在天宇里飞翔
10《山沟里,有一位瘫痪的大娘》
—反俗话“人老珠黄不值钱”而吟之
山沟里,有一位瘫痪的大娘
在一颗珠子黄了,碎了,失了音响
七个年轻姑娘飞来了
把大娘认作亲娘
七只凤凰飞来了
把珠子润得滚圆滚圆
七片彩云飞来了
把珠子擦得铮亮铮亮
七个闪光的音符飞来了
用七色光给珠子镀上悦耳的音响
在祖国这个翡翠的托盘中
有多少颗珠子亮了,圆了,有了音响
11《暴风雨之夜抒怀》
暴风雨,似要把我这颗
年轻而又憔悴的树——
我残缺的枝干和枯黄的叶子
从这个世界上扫除
为什么——闪电
你却轻轻地将我抚摸
是同情我的遭遇
不愿再给我痛苦
为什么——狂风
你总是绕边掠过
还稍来一句深情的话
“要自我珍重啊,小伙”
为什么——你们
都不让我死
都盼着我,盼着我
挣扎着活
啊,闪电,你说
你要把一切腐朽的送进坟墓
这么说,我并不腐朽
我还能长成大树
啊,狂风,你说
你要把一切多余的卷入江河
这么说,我并不是多余的
我还有一定的用途
啊,我尚存青春的活力
啊,我还有奋斗的日出
一个善良而又温暖的社会
慈母般的对我瞩目
2022.3.23 陈虚炎整理

【赏析简介】陈铮,笔名陈虚炎,杭州诗人,编剧,文艺评论家。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子曰,重庆诗词协会会员,浙江省之江诗社会员,杭州乌托邦青年文学家名誉社长,杭州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副主席,西子湖诗社副秘书长,杭州诗社执行秘书长,中国格律诗研究协会,董培伦爱情诗研究协会,西溪文化研究会,宋韵文化,水浒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员。长篇小说《天下正人田锡传》,长篇诗评《诗歌创作中的人格映射论》作者。
🔘陈虚炎浅评:
这次,我的前辈兼好友,桑老师一下子发了个十首诗的小集子给我,让我做个总评。诗歌是他偶然在百度发现的,本想搜索自己的几首老诗,结果复制还要收费。那些诗是十年前他随意发到网上,可据他从残联渠道了解,因为许多省市开残疾人朗诵会会到网上搜索相关诗歌,而他的这些诗歌点击和复制率极高,于是百度看到商机……
尽管已经评论过多首他的诗歌,也都是认真评论,不过再次看到那么多优秀的诗篇,还是不禁心头一震——这桑老究竟是怎样一位不知疲倦,为“民”诉苦,且心怀天下,勇气昂然的残疾人斗士啊!瞬间崇拜之情暴增,那么,总评就不能像单独诗评那样“草草了事”了。
记得就在去年时,我帮他简单打字并整理了他的新诗集,有近250篇诗歌,里面关于残疾主题的至少占了80%以上。也就是说,残疾人主题,几乎成了他写作的绝对中心。为何他会如此关心这个话题,在诗评之前,我想有必要和读者做个介绍,简单说明一下。
据我了解,他曾经有所面瘫历史。其实对我而言,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甚至称不上残疾,可他却因此参与了十几年无工薪残疾人公益工作,拿起他的利器——笔,为残疾同胞们写了一个个或纪实报告或在现实基础上加以虚构的小说故事,还有无数励志人心的诗歌,这些文学作品很多都登载于报刊或杂志,有些收录成散文集出版。就同样作为写作者的我,看到这些作品,就知道其中一定花费了极大的气血和精力!光常年采访收集这些素材这点,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坚持下来。这些年,他就像一位“独臂大侠”,以一人之力独挑大梁,为残疾人遭遇的种种社会不公而打抱不平,直到今天早已退出残联工作的他,仍旧不往初心,坚持写作关于残疾人主题的作品。这种坚韧的耐力和不屈的斗志就像印刻在骨髓里的精神,每每渗透入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打破残疾之耻,永攀人类高峰”的斗神之印。
自然,他为残疾人同胞的付出,也同样收获了这个团体的真诚的感激与社会各界的好评。后来他被评选为省市残联荣誉委员。我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回报。我不知道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作家有多少,至少在我的圈子里只接触到他这一位。我总有感觉,他为残疾人所写的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作品之巨,应是同行里的绝对翘楚。但是,不能因此就断言他在这个特殊领域就是绝对权威和大佬,毕竟在我印象中,还有个几近被神话了的张海迪。张海迪,作为不屈的斗士,早已被人们铭记于心。而桑老同样作为“为残疾人发声”,仍默默奋战在草根作家舞台的以笔化戈的优秀作家先锋,却从不爱露头脸,一直“隐姓埋名”着,这是十分可惜,也是不公的。所以也想借此契机,以我微末的名声及文笔,为其正名。至少,也可让世人知晓,世间还有这样一位专为残疾人呐喊的,才德兼备,勇力感人的民间作家。我想,无论现实的文学地位如何,张海迪与桑老仍旧是有可比性的,因为残疾人题材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是小众化的,且以我对桑老的了解和判断,其几近半生对残联兢兢业业的工作,已付出了他生命的大部分激情和光热,可见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与热忱之浓,对残疾人生命价值的思考之深,对残疾题材相关所创的作品数量之多,以及这些作品对残疾同胞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广,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家中所罕见的。
桑老目前是浙江作家协会会员。一次作家宴会上,他喝了不少酒,吐纳出真言:若是这些年将精力全部投入文学,他或许早就成为中国知名作家,至少也是中国作协的作家了吧。是呀,因为为残联做公益工作不可能都是写作,还有许多具体事务和相关杂事,他不能全身心投入写作,哪怕是一些帮残疾人代言的文章,也不过是山雨来临前的“大声疾呼”,真正的山雨,他并未显露,或者说,即便是关于残疾人主题,他也只是发挥了他一小半的文学潜能。难以想象,若他当年全身心投入自由创作的写作人行列,以他目前的文学积累看,该当厚重到何种地步?
所以,有了上述对桑老的认识,回头再看他的这些小诗,真的太不值一提。我知道,对桑老而言,这些诗歌不过是他表达肺腑之情的一些小小的呐喊,而这些呐喊底下对残疾人的同情,远远不及诗歌内容所展现的万一。他并非要表现诗技,只是单纯想要让世人了解残疾人的心声,仅此而已。
“他要站起来”——他要向世人宣告,残疾人也是正常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思,可以说正常人有的一切欲望,残疾人都有。他们缺少的,仅仅是一部分肉体或功能。然而,这不能从本质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啊!功能的缺失,并不代表价值的缺失,价值是由人的意志决定,而非由肉体决定。就像《奇迹和残缺人连在一起》里的例举的事实:“我听到过用嘴咬住笔/画出的作品全球赞誉/我听到过用脚趾扳动枪机/瞄中的目标弹不失虚/瞎子,竟登上雪山/跷子,竟长跑百里/独脚英雄跳高竹竿频频高/床上勇士写下论文一集集”,铁证凿凿,不可否认。然而,事实虽然无可否定,在实现奇迹之前,残疾人的内心却一定经历波澜,他们也会在悬崖绝锋处产生挫败感,迟疑,焦躁,矛盾挣扎,从而逼问自己:究竟是跳下去,就此认输;还是傲然站起,立于巅峰?这时,保尔柯察金出现了——“他从井台上严肃地站了起来/两道蔑视的目光逼得我满脸羞红/啊,我竟是胆怯的/不敢勇敢地面对痛苦而勇敢地生活/我只能吞下一瞬间的剧痛而不敢呵/不敢一步步艰难地攀向人生的顶峰”;“这该死的琴”也懊恼地自责——“四根弦/没有一根弹得动听/有的尖利得象要崩断/有的混浊得象破鼓声/呵,我的理想、事业、爱情、家庭这四根弦/一根也弹不出悦耳的声音/咳,都怪这张破损的琴/我恨不得将它丢入杂草丛生的沼泽/连同一切希望/连同我这残疾的生命/咳,该死的琴/该死的病”,以及怀有大志的白桦,仅仅因为一次闪电那残酷的伤害,所透露的绝望:“望着四周绿滋滋一片/他又是嫉妒又是孤独/认命吧,一辈子庸庸碌碌/沦落吧,化作腐叶烂木”,这些个懊丧的悲凉心声,无疑证明了“缺失”给人心灵造成的难以挽回且难以承重的打击。可是,即便如此,只要认清自我的“残留价值”,依然能笑面生活啊!甚或,认清这种价值仍是误解,因为价值并非固有,而是通过创造得来。那便连残留的认知也随即打破,明白自己不过是肢体残缺,而对整个创造力完全是没有任何影响,就如同“琴”在反思后的觉悟:“如果一是张完好的琴/纵然能弹出绝妙的乐声/也不值得过多的赞美和歌颂/而我却自豪了/因为我深深懂得/这乐音里包含了多少欢乐中的坎坷/多少坎坷中的喜欣/因为这乐声,这美妙声的母亲/乃是一张破损的琴”.是啊,应该骄傲的是,残疾反而可能是一种庆幸,他离“奇迹”更近了——“残缺了,不是青春和生命的完结/是另一个旺盛的生命的开始/就象病树又抽出新的嫩叶/残缺者和希望连在一起/残缺者和智慧连在一起/残缺者和坚强连在一起/所以,残缺者和奇迹连在一起。”这是多么深的感悟!也正因为残缺了,他需要用别的东西去弥补残缺。而那些所能填补残缺的,显然只有顽强之精神与人性之美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矣?所以,只要客观理性去认识和看待残疾,认清残疾的利与弊,认清残疾者自身的价值,认清真实的自我,就不会出现低人一等或妄自菲薄的悲观情绪。《暴风雨之夜抒怀》里,“狂风”这么说:“你要把一切多余的卷入江河/这么说,我并不是多余的/我还有一定的用途”,那些暴风雨、闪电和狂风本是外在阻碍的象征,而在对话中,他们似乎说出了不符合身份的劝导之言。其实这里隐含了一种转化,也体现了作者的一些世界观。这些外在阻力即是心之烦恼,而烦恼即是菩提,烦恼同样是通向智慧的阶梯。作者的世界观是,要将外在阻力和困难,化为激励生命的斗志,从而在创作潜意识中就进行了人格式互换,通过类似多人格间的讨论,将原本的内心独白又进行了一次巧妙转化。这些落实在文字中,几乎是无意识的,但一旦呈现于文字,其思想或思维方式也便现出了端倪。归根结底,诗人是在向这个社会追讨残疾人的价值啊。是的,作为人的价值,本该平等无二的价值。“唯有抗争,不绝的抗争/向生活讨回失去的欢乐”,这便是真实心声的吐露。然而,这种价值真的能够平等吗?它“理”应平等,但实际并不平等,所以才要抗争,要努力,诗人清晰地看到这点,并承认这点。“他把每条根须深深扎入泥土/他用树叶储存每一颗光珠/每天夜里,能听到他昂扬的歌/从碗口粗的伤口飞出”,这才是残疾人应有的态度!因为如果自己不努力,而仅仅期望社会同情,获得的只能是虚伪的认同,甚或更无尽地嘲讽。这也是非常正能量的观点,诗人并不希求世人给予施舍:不依靠他人,也不指望同情——他要自己取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利。“劈断闪电,抛远了风浪/象一只倔强的鹰/从深深谷底飞到九霄之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那不凡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志气。他们的爱情和所有渴望一样,都是那样纯粹到令人感动。只是残疾人的爱情,似乎天然就有阻力,这种阻力并非来源残疾本身,而是残疾人内心的自卑。所以呵,“她应该象你一样地忠诚、体贴/呵,她应该象你一样地给他勇气和力量”。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若人人都能像他的恋人般,做他的翅膀,残疾人又与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呢?
宴会上,十来个诗人或作家吃着运河羊肉,喝着白酒,彼此开心畅谈。当天月亮很圆很美,当天桑老笑得很憨很甜。有谁能看出他的面瘫?至少我是从来没看出过,也从来没在意过。
2022.3.29于凤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