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景”与“影”
丹 舟
在环城公园,看到一石上书有晚唐诗人韦庒的《夏夜》。朋友便吟诵起来: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他把最后一句中的“景”字,读成风景的“景”。读罢,沉思良久,乃狐疑地自言自语:“这诗,好多语句挺难理解的。”
我便当了回翻译,逐句做了解释——
“傍水迁书榻”,就是把书塌搬迁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开襟纳夜凉”,好理解,就是打开衣襟享受夜晚的凉快。“星繁愁昼热”,是说繁星满天,预示着明天是一个酷热的天气,这令人忧愁。“露重觉荷香”,但此刻,露水多了起来,使荷花更加清新,我觉得香气怡人。“蛙吹鸣还息”,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蛛罗灭又光”,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正吟秋兴赋”,我正吟诵《秋兴赋》。“桐景下西墙”,不觉然,梧桐树的影子已经移下了西墙。夜已深了。这里的“景”,读“影”。
朋友有些吃惊:“明明是个风景的景字么,怎么就读影?!”
“这‘景’字,在现代汉语里,基本有三重含义:一是姓;二是尊敬,比如景仰、景慕;三是景致。但在古代,‘景’同‘影’。”
类似的例子,在古文里还不少。比如,“见”和“现”也是通用的。“图穷匕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个“见”字,都当“现”字讲。
朋友释然。
(2024年3月26日星期二)

胡永嘉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