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说清明
屈化民
盛世沐春风,神州又清明。每到这个节令,想起幼时情景——
清明前夕,妈用珍藏的白面掺上白包谷面,按节俗给娃蒸一笼鸺鸺(麻雀),用椒籽做眼睛,鸟形神很逼真。哥哥做鸺鸺蛋,就是折下柳条,把条子上的嫩皮捋到枝梢,使皮和新叶拥成一团,让光枝一头吊个绿蛋。妹的手腕上,戴着新搓的花花头绳,据说这可以防油蜒。我在两个鸺鸺蛋上,各穿托一个鸺子馍,分挂在一根树枝两端,弄成一副担子,挑在肩上闪闪晃晃,走来走去。一边摆步走,一边说童谣: “鸺鸺蛋,弹棉花,腰里别个泥娃娃。拉去啦,给遗啦; 尿去啦,又拾啦……”
家乡腰市川,乡俗五百年。祭坟日与众不同,在 “一百五” 那天,就是清明节前一天。这天若逢集,往前挪一天。户内相约上坟时,我跟着父亲,跟着老院子的三伯四伯,跟着自家屋里这叔那哥,跨着笼笼,一溜带串,出街道,过大桥,走河堤,去西坡。这时天暖和,脱了轱辘袄,穿上单衫子,一身爽松,脚步轻盈。看着春杨新柳绿草青苗,望着宽宽河滩流水潺潺,呼吸春天的清新气息,心情简直嘹的太太。
来到西坡沟口,户族一支住处,老支书庆玉屋后,那几棵大树下。这里埋着我的八八爷(曾祖父)和八八婆(曾祖母),大爷和大婆,三爷和三婆。按照惯例,先给这几个老祖宗祭坟。各家拿出献祭的馒头,取出大钞打印过的方纸,各点三柱香,上香化纸钱,跪拜谝闲传。在这工夫和来回路上,父辈们反复说家族,讲家史,颂祖德,宣辉煌:先祖智昌公,创业建大街。
这位开先河的祖先,在乾隆12年,公元1748年,带五子(忠字辈)离开屈村,南迁到兴教寺(腰寺)北侧,靠寺集谋生,以种田为本,开基立户,繁衍生息。此后辈辈弟兄五,后人称老老五、大老五、小老五。到其孙辈(元字辈),勤劳发家,户户富庶。我的曾祖弟兄五个(大老五),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借机发展,占集市地利经营诸业。各盖几院瓦房,大院前房门面,连成东西街面,成为最早街道,人叫作“街北头”,是街镇之初形。屈家老小女们,各姓男女外甥,投靠大树乘凉,来了就不想走了,靠着娘家伟家拉扯,在街南端置房定居。外来商户匠人,靠街谋生立身。老街延伸几建成形,两巷双渠石铺大街,宽度超过州城主街。两行街树南北成景,一大族树冠巨枝繁。屈族成为街上的本族,屈姓成为街镇的本姓。街之本家,大户世族,产多田广。近处田地,遍布东西两坪两面坡; 远处置地,北到洛商两县交界的尧沟,东到板桥边上的东沟。现在东沟里,尚有“北头地”,地名叫到今。

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到了第四代,排号永字辈。我的爷兄弟五人(小老五),作为第三股长门子弟,在同辈出类拔翠。他们于民国初年,在国家倡导实业救国的大背景下,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大爷永瑞学祖创业,离开祖上大宅门,就是北头老院子,到西坡开砖窑、办酒坊、广置田。二爷永平,经办商洛一名二声的“新兴和”银号,开一家大药铺,在邻县保安镇置街房设分行,业务拓达商州、洛南,辐射山外的蓝田、渭南。每遇灾荒年馑,必然捐资赈灾。并在门口街心,大杨树下,设粥舍饭。造福乡里多有善举,治理街集屡建功绩,多次受到县府表彰。作为一方名绅巨富, “屈先生”声名远扬,在当时无人不知。三爷永智,在西安置房产、开药铺、做生意。四爷(我的爷)永堂,在寺院南侧办 “杏苑堂” 医院 (此后两代承业行医)。五爷永汉育六子,务农开店办肉铺......
从西坡回来,再准备一番,到街北头以东,老巷子后面的福地,给我的爷、婆祭坟。其坟位于平地,芳草成片,点缀铺垫。麦苗绿芳,散发清香。坟无丘碑,未植松柏,只能在父亲指点处祭祀。磕头作揖后,去给列位地下先人送纸奉香。二爷的坟,在这附近,放眼一转匝,不见在阿达。在这过程中,老人说家风。说长又道短,要意有几点: 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耕读传家,经业有道。商惠梓桑,医济乡亲。忠孝礼义,包容大气。“大家子” 有风范,“笔杆子” 常生辉。

年年清明祭坟,碎娃长大成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在洛南国防厂,离家不远也不近。每年过清明,若遇星期天,都要回老家。那个年代工作忙,传统节日不放假,一周只能休一天,民众生活不宽展,节日气氛不太浓。
那年清明,恰逢周日,我带妻和子回家。共祭祖坟时,男子庄重,跪行仪程。媳妇女子,围看热闹,打闹说笑,似比声高。难怪人说 “屈呀人,娃子善,女子恶,娶下媳子是老鸦窝。” 游览东坡时,我站电杆旁,给妻讲故事: 当年在此拔草,对蜂使坏撒尿,野蜂受到欺辱,结伴扑来报仇,蜇肿细嫩牛牛。
有个春天,二婆仙逝。送终之后,我趁出差,带老父去西安,给父母备老衣。扯够寿字绸布,进了中西药材,为赶在清明前回家,在三府湾搭乘一辆私人中巴。车是烂怂,一路哼哼,爬到黑龙口,卧地耍死狗。乘客摸黑在此留,住在私人店里头。当晚店主人,烧起疙瘩火,熬一大锅洋芋糊汤,调一瓦盆咸辣酸菜,让客人自个舀,吃个饱。大伙肚子咕咕叫唤,唿哩唿噜咥几老碗,喝得煎煎火火、身冒热汗,吃得滋润舒坦、美如食仙。那顿“自助餐”,咋就那么馋(chan)。
过了多年,父亲母亲先后病逝,葬于东坪核桃树西,安息之地平如地毯。永伴青山绿水,邻近列祖先辈。夏遮树荫,秋赏禾韵,冬盖雪衾,春罩祥云。高堂居于那边,偶尔托梦相见。子应元宵散灯、新春祭拜、冬送寒衣,我却长期在外,不能坟前尽孝。为子不孝,总觉惭愧。这么多年,多亏本家弟兄代劳上坟,幸有家兄代我行孝。游子之心,不胜感激。
前几年在家,给我大上坟。想起老父生前,爱说家窝之事。他说大脉系,会出大人物,也出菜籽官。我辈姑婆,嫁到张涧。她的二儿子,本名张喜勋,跟党打江山,化名叫江平,后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我的鼎山伯、让山叔、五叔、六叔,离开富裕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全国解放以后,分别担任区长、主任、区委书记等职。窖上汉雄伯,在 “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救亡呼号中,脱去学生服,参加远征军,入缅打日本,保国成功臣。家父所说,本家叔伯,多已作古。节时追忆,缅怀前辈!
进入新的世纪,国家形势更好。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孝敬美德,法定清明统一放假,职工带薪回家过节,高速公路免费畅行,政府多方保障引导。如此利民好事,古今中外少有。神州各地社团媒体、乡村户族,更加注重佳节民俗。时值华夏太平之年,屈家作为一大户族,当然引领当地节俗。

2015年,堂兄玉善专事回家,倡导族人捐资献力,敬为先祖修墓立碑,为修族谱走访多地。胞兄天时调研数年,著成《屈氏折木》族籍,宣扬始祖屈原的爱国精神,描绘族树的分支脉系。该书发放后,所收工本费,全部作为“折木助学”基金,捐献给母校腰市中学,用作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师生。因二人推动和各方支持,三县十二村分支寻根,会于故乡腰市屈村,共祭明代来商祖先。是年清明佳节,隆重举行揭碑、授书、祭祀典礼。户众积极参与,游子专程赶回。倡孝弘德睦亲,人们记忆犹新。从此以后,年年依托此节,开展德善活动,岁岁创新出彩,受到广泛好评。
以上十多年间,我却远离家乡。或居岭南,或在西陲。走遍神州看泉林,水有源头树有根。本是恋家之人,不能偕同家人,踏青祭祖上坟。子孙难表孝心,实为悠悠憾事。去年这时,我在喀什。兄妹回家祭坟,发来实时视频。我虽相隔万里,却能看景听音,借以了却心愿。感慨传统文化,搭乘科技载体。幸有微信,感谢腾讯!
清明活动,即将举行。我在边疆,难见秦岭。遥祭父母,远拜祖宗。祈佑子孙,康乐太平。胡谝一通,赋词以咏:
如梦令.清 明
中华盛世太平
春风送来清明
著文说节事
碎忆往昔情景
踏青 踏青
年年春和景明
玉楼春.老 家
十四春秋居南方
米香却想豆面汤
良园虽好祭祖远
总觉家乡是佳乡
泉河虽小源流长
柿树平凡枝叶广
老房破旧根基深
祖先坟地好烧香
玉楼春.春望
二十年来离家乡
父老乡亲挂心上
踏遍神州山和水
东西南北念梓桑
远在西域望东方
不见秦岭野茫茫
身边杨柳吐新芽
老家东坪正烧香
(2020年清明节前作于喀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