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诗词,先太白后东坡
文/宋梅
儿时初读古诗,当属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未曾见过瀑布的我,仅凭这四句诗,便在脑海中勾勒出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对庐山心生向往。那时,我虽不知唐诗宋词,也不懂绝句律诗,更不明对仗押韵,却因李白的诗而喜欢上了古诗,对诗仙充满敬仰之情。
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和《春夜洛城闻笛》,将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送别之情描绘得细腻动人;《行路难》《蜀道难》则将世间艰难刻画得入木三分。工作后,我去武汉培训,恰巧是三月,站在黄鹤楼上,俯瞰长江,江面上船来船往,却再难寻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画面。李白的诗,或豪放不羁,或凄美悲壮,令人回味无穷。
读李白的第一首长诗,当属课本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令我印象深刻,让我在少年时便懂得为人应耿直、正直,不轻易低头。李白被后人尊称诗仙,不仅缘于他对酒的钟爱,还因他的诗作流芳百世。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得无比凄美;《将进酒》更是豪气干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句句振奋人心。即便是唐玄宗的命题作文《清平调》,也能将杨贵妃的美刻画得如仙女下凡,不着痕迹。我的青少年时代,大都是在吟诵李白的传世佳作中度过。
后来,读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禁为之一震。李白笔下的庐山已是登峰造极,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而苏轼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描写庐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着实耐人寻味。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将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我为女儿取名“乔”,便源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希望她如词中“小乔”一般美丽。我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他在中秋佳节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道尽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哀伤。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尤擅画墨竹、枯木、怪石,在书画领域独树一帜。在政治上,他虽几经起落,却能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喜爱美食、擅长烹饪,东坡肘子、东坡肉等名菜至今流传。苏轼可谓是最接地气的文学家、政治家、实干家。
李白和苏轼相隔三百年,一位是浪漫主义诗仙,一位是豪放派词冠,他们在诗词中常以明月寄相思,以酒抒豪情,留下无数经典。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儿时诵读的诗词,令人终生难忘。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选两位诗人咏春的诗句作为小文的结尾: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责编:许壮楣


五子天地文化传媒5周年庆,读者投稿选登。
微刊制作: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