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的创作与流传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公元前87年卒。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世代为史官,祖辈均从事历史资料的记述和整理工作。司马迁之父叫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一直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曾有心编订《春秋》之后的史事,可惜壮志未酬。司马谈患重病后,把儿子叫到床前吩咐道:“余死,你必为太史令,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开始了《太史公书》的史书创作。期间,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宫刑,后改任中书令。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继续所著史籍,经十四年的艰苦努力,日亱继夜撰写了无数梱的巨量竹签,终于在55岁那年开创性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编写工作。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政绩)12篇,世家(诸候兴亡)30篇,列传(重要人物)70篇,及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各种典章制度等),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后,当时存有两部,一部置于司马迁在朝廷的工作场所,另一部作为副本存放在家中。但因书中披露了许多宫庭秘事,不少内容还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因此朝廷一度认为史记是“谤书”,因此石沉大海,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
司马迁临终前,把留在家中的《史记》托交其女儿。司马迁的女婿叫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当过宰相。杨敞生有两子,长子杨忠,次子杨恽。杨挥自幼聪颖好学,杨恽稍长懂事后,其母就把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儿子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成年之后,又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到了汉宣帝后,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一时期,杨恽见朝政清明,想到其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应是重见天日之机,于是上书汉宣帝,要求将《史记》公开流传。自此,《史记》才得以在较大范围流传。
唐代时,文学宗师翰愈、柳宗元等对《史记》十分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等大家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从而使《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注释和评价《史书》的书也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了。
2024.03.26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