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幽远 情韵和谐
——古诗《清明》赏析
文||胡采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系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他生活在公元803年至公元 852 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年间进士。在他的不少诗歌中表现了同情百姓疾苦的一种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意境深远,情韵和谐,是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广为传诵的名篇。
全诗共有四行,可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描绘出清明时节色彩良斓的幽美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句扣题,即清明季节里,雨下个不停,“纷纷”这个叠音动词,在此用得极妙,足以描摩春雨的特征。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淅淅沥沥的细雨,在温馨的春风中,飘飘洒洒,迷迷濛濛的繁密景象。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泥泞难堪,行人难以行走,愁苦之情,陡然倍增,好像神魂将要脱离躯体似的。
诗人触景生情,思绪缕缕,愁思连绵,在这春雨霏霏的村庄道路上,步履维艰,匆匆赶路的真实感受跃然在字里行间。
第二小节,诗人展示出一幅神异的春风牧童图画,以及烘托出杏花酒家生机勃勃的气氛。
第三句和第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提出设问:“请问喝酒的店家在什么地方呢? ”“哦!就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诗人在读者眼前展示出一幅景致——在雾气茫茫的春雨中,在烟雨弥漫的村道上,有个放牛的孩童,神气地骑在牛背上,头上戴着青色斗笠,背上披着一件绿色蓑衣,手里握着一管褐色竹笛,他神情镇定、专注地回答路人的询问,还手指杏花村方向的酒旗。
读者还可以展开想象——“酒旗”下的另外一个场景:一位貌似小家碧玉的村姑,面若桃花,形色喜悦,正在小店里春风满面地张罗着生意,款待过往客商饮酒喝茶。杏花朵朵在春风春雨中簌簌飘落,一时间空气之中散发出杏花扑鼻的香,杏花的芬芳,酒味的醇朴,令人陶醉,此时此刻,迁客骚人,荣辱皆忘,心旷神怡,乐而忘归。可真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矣!
全诗吟来琅琅上口,语言通俗自然,条理清晰,结构谨严,意境深远。音单独谐,情景交融,不由得令人心生共鸣,令人读后身临其境,韵味十足。也难怪这首七绝诗能够千百年来,妇孺皆知,广泛流传,影响颇深。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