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杨柳
一江春水乍起皱,
千丝万缕弄轻柔。
春风知得在何处,
杨柳君看波上头。
"梅柳渡江春",梅鳃柳眼是春气最初萌动的迹象。然而,梅花究竟开放在雪季,真正能够显示春天来临的,是杨柳。千丝万缕迎春归,吹面不寒杨柳风。要知春天何处,须看杨柳枝头。
江南的杨柳,同水总是脱不开关系。如果你来越城,在鉴水之滨,总会看到株株杨柳,丝丝缕缕,倒映在绿水之中。有了水的滋养,杨柳更添了几分风情和温柔。冬日望似轻纱,春日堤拂春烟。到了夏日,浓荫蔽水,白鹭来去,望之顿觉清凉。
古人描写杨柳的诗不少,其中"四明狂客"贺知章写的《咏柳》别具一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大胆,形象生动,自然清新,充满了春天的活力。
相反,其他人写杨柳,皆是从杨柳的形态所引发的情绪入手,为情思缠绵之意象。其中最典型的是"灞桥柳"。
昔秦穆公为彰显霸业,改滋水为灞水,又在沿岸遍植柳树,形成霸柳胜景。而灞桥又值长安东出必经之处,古人送别,至此而止。《三辅黄图·桥》中说:“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临别赠柳,这个习俗一直传留到唐代。折柳因而成为赠别或送别之代名词。唐代还有曲子,名字就叫《折杨柳》。王之涣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语义双关,其一就是指曲子。
古人赠柳以别,吾思当有二因,一为故典,二为情景。
所谓典故者,当出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所谓情景,当思杨柳情态。杨柳依依,恋恋不舍之态也;杨柳丝丝,思念勿忘之寄也;柳丝飘拂不定,游子珍重之意也;杨柳一物,寄托的是分别之苦、思念之情和游子之愁,合留、思、游三种意象于一身,是离别之情和杨柳形态相结合的产物。
故灞桥送别,不折柳以赠而何?灞桥折柳,重归相期之盼也。
因柳是赠别之物,故离别之人,看见杨柳,就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少妇本来无忧无虑,上楼赏春,看到杨柳又青了,想起往年送夫从军,折柳以别,今年柳色又起,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后悔当初不该逼着他去从军了。"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在外的游子,看见新柳,不由自主也起乡思……
贺知章所咏之柳,应该不是灞桥柳,而是越城柳。他是绍兴人,故居就在绍兴城东的鉴水边上。城里周恩来祖居旁边,还有纪念他的贺秘监祠。这首《咏柳》,应该是贺知章在家乡写的。宋代陆游写的《钗头风》,有"满园春色宫墙柳"之句。宋离唐并不远,说明唐时赿州城鉴水边,已经遍植杨柳了。今绍兴鉴水两岸遍植杨柳,不为无故。
遍查《全唐诗》,贺知章涉及杨柳的只有这一首诗,毫无游别愁绪。这应该同他的经历和性格相关。
贺知章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是有史而载的第一位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可以说,他一生仕途坦达,退隐山阴前一直未离长安,又何离愁之有?所以他的杨柳意象是明亮的。
知章好道,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杜甫有《酒中八仙歌》,他位列其中。李白进京,他初见即喜,金龟换酒以待,洒脱之极。后来他退隐,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李白恋恋不舍,又送了他一程,赠诗以别:"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同贺知章相比,李白的运气就差多了。李白因为某种原因,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又为人洒脱不羁,虽经知章引荐为待诏翰林,在知章离京不久,就被"千金赐还",从此流迹于山野。所以他诗词中的杨柳,就有淡淡的"灞桥柳"意象了。"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就是例证。
谈完"灞桥柳",我们谈杨柳的其他意象。
柳叶醉人,细若蛾眉。柳条纤纤,若美人腰。故柳之美者,色宜嫩黄,条宜细长,款款而立,垂若舞袖,随风而动,若美人舞。"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诗)"古人常以细柳比作妇人,这就有了"曲江柳"和"章台柳"的意象。
唐代城南曲江,地近雁塔。所谓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是唐代文人经常宴饮和游玩之地。宴饮之时,常有歌妓相陪。那时曲江周围,遍植杨柳。三月春光明媚,细柳垂络,可赏可攀可玩。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望江南》,是一位沦落红尘的女子,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的。她应该就居住在曲江附近,才能就近取譬。
故此,曲江柳形容的就是那些卖笑谋生,随人取乐的烟花女子,随风起舞,不能自主。年老颜衰,无人光顾,即被称为"残花败柳"。
今日南湖附近,也种杨柳,应该就是沿袭唐风。市民经常带着家人去散心赏玩,但又有谁知道,这些杨柳的前辈,承载的是古代低层妇女的痛苦。
"章台柳",则同唐代诗人韩翃联系在一起。韩翃,大历十才子之一,就是那位写出《寒食》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诗人。韩因此诗受皇帝赏识,老而受到提拔。
韩翃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里的柳,一语双关,背后是有故事的。
唐代长安有一章台街,因位于章台(战国秦宫中台名)之下而得名。旧时这里多妓院,后世以之为妓院代称。据唐孟棨《本事诗》和许尧佐《柳氏传》载,唐天宝进士韩翃与名妓柳氏相爱,柳氏原为豪富李生家中的歌妓,后因柳氏瞩意韩翃,李生豪爽,便“以柳荐枕于韩”为妻了。
安史之乱中,二人分离。柳氏为守身,为尼。韩翃应淄青节度使侯希逸之招去了山东。三年安定下来,韩翃派人去京师探问柳氏下落,就寄上了这首诗。这首诗,是相询,是相疑,总之,韩翃满腹心事。
柳氏收到这首诗,也回了一首:
杨柳枝,芳菲洁,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夜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回诗表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有辞别之意。自己年华将逝,君既相疑,不复相见为好。
韩翊接了此诗,准备接人,不料柳氏被助唐平叛的回鹘沙利咤抢去,侯希逸手下设计将柳氐接回,侯并上书皇帝,经过皇帝圣裁,韩柳二人才相聚。
后人受此故事感动,因韩翃曾赠柳氏《章台柳》词,以首句“章台柳”为词调名。
在这里,章台柳代表的是那些深锁庭院,命运不能自主的深情女子。
章台柳的意象,后人多次使用过,例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和纳兰容若《淡黄柳·咏柳》的"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用的都是这个典故。
灞桥柳、曲江柳和章台柳都是故都长安的故事。以上意象中,人的主观情思同杨柳的客观性态融为一体,在作者眼里,杨柳乃是有情之物。然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杨柳甚是无情,冷眼旁观人世兴衰。韦庄在《台城》中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里,杨柳就是无情的冷眼旁观者。
然而,有情无情,不过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就像宋代陈景沂《杨柳》中说的:"为尔生来体态柔,因情感物寓风流。汝无血气何知觉,自是诗人想像求。"不管人们怎么想,杨柳依然站在那里,垂丝迎春到,飞絮送春回。
灞柳折别早已成为历史。曲江柳和章台柳也与我们无关。
我和养蕊当年同赴江南,渡过了二十余年。风和苑里,风则江边,有多年杨柳一行,风和苑建成时政府所植,春去秋来,和我们共渡年年。
河边杨柳掩禹台,
跨水虹桥碧镜开。
隐老无事树下过,
朝朝白鹭看飞来。
园鸟乐鸣杨柳间,
一江碧水静无澜。
午时最喜树荫坐,
半是无聊半是闲。
课后归来上江楼,
碧水日夜去不休。
两岸绿色望不断,
廊桥柳非灞桥柳!
尽管身在江南,我记忆中最深,时常记起的,还是老家村西头快和长安北佛沟交界处的那条泉和岸边的杨柳。泉水清清,缓缓流过,青草茵茵,鸟啼声声。春日时,"草长莺飞三月天,拂岸扬柳醉春烟"。夏日,爬上那荫荫的柳树,折上柳条,编一个帽圈,戴在头上,顿觉清凉了不少。
那是快乐的家园,那是难忘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