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奔跑》 作品连载
第一章 被季节框住的记忆
春
老 房 子
作者:李 霁
主播:英 子
想想我由海滨迁到市区也有些年头了,说离开,不关距离的事儿,是心和视线离开了。
不久前,姐来电话,说海滨的桐花开了,然后谈起往事。“还记得吗?”姐说,“咱家住过的老房子要拆了。”她的话让我一下子很沮丧。姐说的老房子曾是父亲单位的职工宿舍,后空闲下来,成为我们迁居海滨的第一个家。
老房子是欧式建筑,一间客厅,两间耳房,三间正房,外带前后小院。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在葱茏树木的掩映下,它暗红色的瓦顶,白色的砖墙,结实的窗子和木门。屋内的地板已经褪去了光鲜,却旧得恰到好处。
从我房间的窗子可以看得见后面的院子,春天时,那里绿草茵茵,野花摇摆,藤萝繁盛,别有一番情致。更有趣的是,入住的第二天,院子里就来了对燕子,衔来泥土草根,在房檐下“大兴土木”。没过多久,雏燕孵出来,两只成燕又忙乎起来,飞上飞下,来来回回,捉虫喂食。雏燕们只管张着大嘴巴,叫个不停。到了夏天,雏燕们长大了,可以自如地飞了,直到一天早上,它们全家出门,再也没有回来。
前院有块荒地,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俩把草拔了种上黄瓜,把地平了架上蕃茄。正好我放暑假,就一天三遍地拉着管子浇水。当然,除了浇水,还要施肥、间苗、除草,总之侍弄得无微不至。秧苗长势喜人,茎须顺着支架不断向上攀升、蔓延,开罢花,眼看要把支架压垮的时候,终于结出果实,黄瓜顶花带刺,蕃茄也青里透红,但不知是种子先天不足,还是果实发育不良,模样瘦得可怜。忍不住摘下尝尝,黄瓜生涩无味,蕃茄则酸如饮醋,倒是当初随手插在角落里的扁豆,铺天盖地挂满篱笆,清炒,凉拌,爽口爽心。
到了秋天,院子里会落满树叶,是后院几棵枫树的叶子。有时我躺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书,会朋友,或者一个人坐着,只等有风吹来,太阳下山。风从某个方向吹来,在庭院里闲逛,天空自然是无语的,叶子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很难用言语形容那份独有的宁谧。 可不久,院子就热闹起来。母亲的同事从平房迁入楼房新居,就把她饲养的三只母鸡托付给我家照料。父亲连夜把煤棚改成鸡窝,还铺上厚厚的稻草,三只鸡从此安营扎寨下来。这三只鸡体态不同,毛色各异,分别被唤作大白、芦花和小黑。大白身高体壮、霸气十足,芦花温顺可爱,小黑则懦弱胆怯,天黑时这姐俩都要等大白安顿好了才敢回窝。
要说它们才是院子里真正的主人,在草坪上踱步,在泥土里刨食,后来干脆跑到院外去,半天见不到影儿。但不管在哪,只要我拌好吃食,叮叮当当一敲食盆,时间不长,就见它们一路狂奔而来。姐说这在生理学上叫条件反射,我更愿意相信是我拌的食物很合它们的胃口。嫩绿的白菜叶和金黄的棒子面,软软的,光看着就够美味的了,它们也不含糊,每天准“咯咯哒,咯咯哒”下个蛋来回报主人。
那段日子,回想起来都是清亮透明的,而现在,老房子要被拆掉了,我想被拆掉的不只是房子,曾经的光阴,有过的赏心悦目,还有多少至今仍打动着我们?
今年的春天来得还算早,才三月中旬,天空已经蓝得耀眼,阳光更是令人目眩。昨天,我去一家休养院参加培训。碰巧的是,院子里一间老房子正在修葺,房顶瓦片重新漆上暗红色,所有木门窗、雕梁和地板以及残缺的部分都被小心地黏合和加固,尽量保持着原貌。我的内心忽然有种感受:在很多时候,忘怀其实是超乎我们所能负担的奢侈。
一间老房子延续着过去的记忆,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它时刻散发着雅韵兰香的气息,幽居于你我的心灵深处。

春天的雨说来就来,老房子屋顶的瓦片被仔细地洗刷着,有清亮的雨珠从檐上落下来,滴答、滴答,一直下到夜半。我对窗而立,昏沉的灯光照着密匝的雨脚,外面的世界全成了想象,我在深情款款的夜雨中,蕴藉了诗意,于是提笔写下:
今夜
我愿意化身为雨
我来
你的孤单已经远离
我在
你的忧伤已经过去
我为你下了一夜的雨
一夜的雨
就是积贮了千万次的情意
作者: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韵》杂志执行主编。国家二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曾入选《全国知名作家走进秦皇岛》《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策划主编了《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潮水在倾情咏唱——走进北戴河新区》等文集。
主播:李超英,网名:英子。退休前从事工会工作。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常务理事,秦皇岛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秦皇岛头条”主播。愿用声音传递文化,用文化丰富生活。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