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中道”—“丝绸之路”重要一段
文/图 董邦耀
陕西 陇县,古称陇州,关隘众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周秦非子在此崛起,主马蕃息,列为附庸;战国时,秦襄公建都汧邑,开疆启土,气势勃兴;秦始皇过“回中”,视陇为秦之西门;汉武帝登陇首,改陇关为大震关(后又改为安戍关),拒匈奴于陇山之外,故有“秦都汉关”之称;隋文帝到陇州,唐太宗狩猎渔龙川。

陇县又是历史上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通道,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都由“回中道”经过。他是中原与西北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重要驿站。
“回中道”因“回中宫”而得名,此宫所在地则因为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秦代的“回中宫”或位于今陇县西北,汉初的“回中宫”则应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水沟村西侧,“回中宫”确切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尚无法定论。“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它应建在“回中道”经过的地方,方便帝王出巡、驻跸。从“回”字的本义上理解,应是“蜿蜒曲折”的意思。而“回中道”,是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是秦汉以来著名的古驿官道之名。《史记·秦皇帝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称帝次年即首巡天下,“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走的就是“回中道”,驻的就是“回中宫”。

秦统一六国,修筑驰道,“回中道”得以初步开发,汉在今固原置安定郡,加速了“回中道”的进一步开发。到汉武帝时代,“回中道”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由安定、陇县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路。所产生的军事、经济与文化效益则影响更为深远。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关中西北的防御,亲自到北地郡一带巡视。《汉书.武帝记》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史记.二八.封禅书》记载说,“上(汉武帝)郊雍,通回中道,巡之”。颜师古对《汉书.武帝记》作《注》说:“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
“回中”确指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县。“回中”在萧关以南,有路通至长安。今陇县温水乡史家铺有一“城背后”村,该村南边有一段十余米长的古城墙遗迹,被认为是“回城”遗址。城背后村西侧的山坡上,遗存有一个高大的烽火台,是古“回中道”上的通讯设置之一。也有人认为今陇县火烧寨,即秦汉的“回城”。火烧寨距陇县城30余公里,且附近有一“点将台”,地势险要,是适宜筑城屯兵之地。

火烧寨和城背后村均位于峡口河谷地,比较开阔。溯峡口河北去,即至甘肃省华亭县的下关、上关两个地方,过上关再北行,至华亭县城,沿途有数处古烽火台遗址,历来是陇县通往华亭县的驮道。
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中,可看出当时匈奴军队的进军路线即汉武帝所通的“回中道”。《匈奴列传》说:“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帝都尉卬。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回中宫”在萧关、雍县之间,且“回中宫”距“回城”不会太远。《后汉书.郡国制一.右扶汧县》条本注说:“有回城,名回中”。刘昭对此又加注说:“来歙开道处”。所谓“来歙开道”,是指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今甘肃庄郎县西南)”所开军事通道,据《后汉书.来歙传》记述:“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经至略阳”。可以看出,自“回中”越过陇山,北可通萧关,西南可通略阳而达天水。回中、番须均在陇山东口,尚未踰陇山。
西汉时期,由长安去西域,多经行“回中道”出萧关,汉武帝“西逾陇,登空同,临阻厉河而还”,就是走的这条路线,他从都城长安出发,溯渭河河谷西行,到达陈仓(宝鸡)后,沿汧水西北行至陇县,再从陇山北麓西北而行,抵达萧关。连接长安与萧关的“回中道”,更像是一条高速战备公路。后来,汉武帝沿着“回中道”多次出萧关,巡视安定(固原)等地,部署抵抗匈奴的方略,达到了巡防扬威,巩固边塞,雄振国势的目的。并在出巡安定时接受月氏使者的献贡,彰显了武力,加强了边备,威慑了敌人,正所谓“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随后,使者、商贾越陇坻沿“回中道”走关山南下去陇西,成了“丝绸之路”重要的一段。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