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祭祖日 诗意清明节
杨宇峰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同时又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其实古时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天。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源自一则传奇故事。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欲立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便进谗言,废原太子申生,并贬逐非自己所生的重耳与夷吾(后为晋惠公),为了躲避骊姬的陷害,重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先后流亡到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流亡途中,他们受尽了屈辱,吃尽了苦头。
有一天,他们走进卫国境内,因饥饿寸步难行,重耳饿得晕倒在地上,这时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19 年之后,重耳结束了流亡生活,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
又据传,晋文公执政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当别人提醒介子推时,他因不愿争功,便和母亲隐居到了山西省绵山中。晋文公知道后非常后悔,便带领大臣上绵山寻找,但介子推避而不出,山深林密也确实难找,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下令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为了他的母亲也会走出来。
谁知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就是不见介子推的影子。再次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靠在一棵烧焦树皮的大柳树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鞠身下拜,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古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看时,原来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写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爱庶民。柳下作鬼吾不愧,荣华富贵视浮云。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莫忘昔时千般苦,常铭天道是酬勤。”
重耳看罢,把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旁。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为他在绵山上建立祠庙,并决定把绵山改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全国禁忌烟火寒食一日。这日恰在清节前一天。
第二年寒食节,重耳领着群臣来到介山,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清明节,素服徒步登山祭祀。见那棵柳树已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重耳把那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取枯柳复活,重见清明万象之意。并把清明节这一天定为祭祀介子推日。
自此,清明节扫墓祭祖,便在民间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一天除了人们上坟祭祖外,还到郊外游春踏青,尽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蛊然之美。
更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一天,或缅亲低吟,或赏景放歌,或感怀咏诵,留下了诸多的绝佳诗词。为清明节平添了几许诗意,使清明节更加充满了一种韵味。
在吟咏清明节的诗词中,当数唐.牡牧的《清明》影响最大,人们大都会背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色彩清淡,细雨如愁丝,路人断魂魄,借问酒家,引出牧童和杏花村,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另外还有许多古人的佳作,皆是文词隽秀,不失为诗坛中的一颗颗明珠。如:
唐·白居易的《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诗人清明月夜,独绕回廊,踱步有思,尾句“遥听”、“暗看”更是神来之笔。
宋.秦观的《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作者陶醉于清明的春光中,虽然吟出“莺儿狂,燕儿狂”,“桃花香,李花香”的美妙诗句,但毕竟思念亲人,心中惆怅,怎能不“歌一阕,泪千行!”
宋·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欣赏佳节清明,大自然一片生机,百花盛开。但又感慨人生苦短,归去无奈,更觉得坦然处世方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清·周淑媛的《思亲泪》: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作者的思念亲人之情,跃然纸上,读来震憾心魄,感人之深。
宋·高翥的《清明祭扫》: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人将清明祭扫的悲痛写的真切,但深知逝去的不会重生,活着的还是要振作起来,继续面对红尘。清明节,过的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份心底的念想。失去的不能再来,拥有的更要珍惜。
唐·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此诗写清明节“生死别离处”的祭墓情景,尾句“暮雨人归去”,看似萧条,实则是一种弃死向生的象征——暮雨过后必有晴朗的明天。
清明节的佳诗多矣!读者可翻翻书,尽情地品赏,从中感悟诗意的清明节那种博大的文化内涵,始知为什么清明节的习俗能够久而久之地传承至今,而且国家还将清明节定为假日,黄帝陵在清明节由地方政府举行祭祀大典,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敬重祖先的传统美德是多么的重要!
亲情祭祖日,诗意清明节。这便是中华民族慎思追远,延血脉而不忘祖根的人文情怀!
2024年清明节前夕于润心斋
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