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继往开来)
·
评介程凯华教授的几部学术著作
·
【李婷】
·
程凯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他认真教学,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取得丰硕成果,先后独著、主编、出版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16部。这里评介的是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
一、《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
·

·
程凯华教授学术视野开阔。他站在世界文坛的高度,放眼整个西方文坛巨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进行比较研究,花了5年的时间和巨大的心力完成了专著《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的写作,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该著建构了自身的言说秩序和论述体例。全书由系列专题中外文学名家论组成,共20论,分4辑。第1辑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论中国现代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和郭沫若;第2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欧洲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第3辑是文学大师、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茅盾、傅雷论中国新文学史上几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女性作家冰心、卢隐、丁玲、萧红、张爱玲;第4辑是我国领军的无产革命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和著名学者闻一多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以及国学大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本书中的论主,或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为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被论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也是高等学校文学艺术专业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课程必须讲授的重点作家。程凯华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借用空间诗学、交际美学、场域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几十年如一日地仰望着中外文学的星空,不余遗力地展开自己较为独特而执着的理论思考,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被论对象的思想、精神、世界观、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作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这些巨星之间所处的时域和空间虽然跨越了古今中外,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程凯华教授的笔下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论者并不重在文学名家之间直接交往的事实收罗和展现,而是意在通过二者之间艺术交往和理论评判来考察彼此在心理共鸣和精神交流层面的跨文化、跨时空特性。
中外名家与名家的关系之所以得以展示和呈现,其缘由在该著立足于现代性情境之中,出于学者公心和学术良知,搜集与占有了大量原始资料,既借助中外名家论说名家的已有篇什和著述,又关注学界既有的诸多研究成果,从而把握了名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和心理共鸣,在阐释名家论说名家的经典性观点基础之上,着重突显论者自身当下言说的时代性和示范性,视界颇为精准,论述较为详尽。
该著是国内第一部中外名家论名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初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好评、厚爱、欢迎,成为热售的畅销书。2017年改名《中外名家论名家》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再版。一部著作在短期内再版,既取决于该著作的质量和价值,又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接受程度。这两个“取决于”也许是该著作能够再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出书难、难出书,出版理论、学术著作更难的情势下,该著作能够再版,并收入“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这无疑是令作者深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
二、《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
·

·
继《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之后,程凯华教授又带领青年学者李婷合作写成《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于201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程凯华教授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题材都是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队伍人才辈出,农村题材小说佳作异彩纷呈。这些作品,以深邃敏锐的思想穿透力,昂扬向上的思想感召力,多姿多彩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读者的欢迎,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理应载入史册。然而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例和方法进行各种各样不同的书写。据不完全的统计,已经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学史著有500多部。其中有通史、断代史、阶段史、文体史、文学思潮史、文学运动史、文学流派史等。而以农村题材为关键词的文学史著尚未见到,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缺失。为了弥补这一学术空缺,拓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为了总结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经验;为了促进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繁荣,程凯华教授以一颗赤诚之心、严谨不苟、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带领李婷合作写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
这部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比较研究、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评析自1917年文学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 。全书分3编,共14章。每编起始都有1节“概述”,概括描述该历史阶段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全貌,勾勒其发展轨迹,以求给读者一个系统、全面、完整的印象和“史”的线索。概述之后,具体、深入评析著名作家的经典传世之作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也不讳言某些作家作品的局限和缺陷,以求给读者具体、全面、辩证的感知和认知。
·
三、《中国传统美德》
·

·
程凯华教授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仅把目光聚焦在文学领域,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德的教学和研究。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60字的具体规范,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如此突出强调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不仅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化与拓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显著标志,同时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程凯华教授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遵照中央领导关于“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应进入大、中、小学课堂”,组织力量“编写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的重要指示,邵阳学院中文系开设了特色课程《中国传统美德》,由程凯华、傅治同、邹豪生、邹琦新四位教授和马万辉副教授主讲,编写了讲义。讲义在学校多次使用,深受学生欢迎。在原有讲义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他们共同编著了《中国传统美德》一书,由程凯华教授担任主编。此书于2002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了几年,经过修订,改名《中华传统美德》,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再版。
本书的内容和体例分《总论》(程凯华撰)、《修身》(邹琦新撰)、《齐家》(马万辉撰)、《处世》(邹豪生撰)、《治国》(傅治同撰)5大章。《总论》依次论述“关于道德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几个问题”。由“道德”而“传统道德”而“传统美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由大而小,由抽象而具体。这种“抽茧取丝”的行文方式,不仅使内容涵盖全面,重点突出,而且使本书的内部结构严谨有序。《总论》起到了统领全书的作用。其余4章,先“修身”,后“齐家”、“处世”、“治国”,这种体例安排,借鉴了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程序,但“齐家”之后增加“处世”,“治国”之后没有“平天下”。这是因为,“处世”论述的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修身”与“齐家”的扩大。而古代的“天下”与今天的“国”相近。所以编著者认为增加“处世”是恰当的,没有“平天下”也是合理的。因此,本书的总体设计和立意,在借鉴古代儒家的伦理程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本书编著者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原理,对“道德”、“传统道德”、“传统美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注意吸收学术界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理论研究是必要的,但理论必须指导实践。研究中华传统美德,是为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基于这一认识,编著者把发掘和揭示传统美德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作为本书的归宿点,着力探索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融合点,使传统与现代接轨,使传统美德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个目的已经达到。
曾任中共邵阳市委书记蒋建国读到《中国传统美德》后致信程凯华教授给予高度评价:“……深感各位教授不仅学识渊博,立意深远,於国於民不失为一大贡献。”本书曾荣获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

邵阳学院中文四教授(从左至右):
傅治同、程凯华、邹琦新、邹豪生
·
【程凯华简介】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李婷简介】博士,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