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泪的嘱托
作者:杨成礼
这是被称为“老山故事王”的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老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讲师团讲师王锦志战友给我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老山作战前夕,何琳随车送蔬菜到驻扎在南温河的作战部队。车过南温河大桥时,已是傍晚,夜色渐浓。只见大桥护栏边坐着一个人,何琳下车一看,是个年仅十七八岁的解放军战士,两眼红红的,眼角留有泪痕,面前放着一小袋怪味胡豆,一瓶白兰地牌白酒已喝了一些,她上前关心地问道:
“小同志,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这里?”
士兵抬头看了何琳一眼,没有吭声。
何琳说自己在麻栗坡县商业局蔬菜公司工作,名叫何琳,今天来这里给部队送菜。
军民鱼水情深,送菜拥军,似乎拨动了士兵情感的心弦。
“小同志,你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了,说出来看孃孃能不能帮帮你?”何琳亲切地问;
“没有,没有。”士兵连连说;
和蔼、温暖的话语,让士兵的拘束慢慢消失,像拉家常一样与何琳聊起来,他告诉何琳,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
士兵没有说他是什么部队的,但主攻老山的118团就驻扎在南温河,士兵无疑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
“部队明天就要开拔了。保家卫国,我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士兵对何琳说;
献身祖国,士兵说得云淡风轻,声音不大,但语气非常坚定。顿了顿,士兵有些腼腆地又说道:
“孃孃,不怕您笑话,我非常想家,特别是想妈妈,她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还没有尽孝呢!我越想越难受,难受得想哭,又怕战友看见,就悄悄跑来这里,想一个人静静待一会儿。”;

士兵的一席话,让何琳心里也很不好受,强忍住泪水,拉着士兵的手,动情地说:
“孩子,想家是人之常情,你年纪轻轻就扛枪打仗,保卫国家,了不起!”说完,拍拍士兵的肩膀,安慰道:
“别难过,打完仗请个假,光光荣荣地回家看妈妈。”士兵轻轻点了点头。
时间在慢慢的过去,何琳急着送菜去部队,但又不放心士兵一个人在桥上,于是,她劝士兵:
“孩子,你出来时间长了,战友们也担心,还是赶紧回去吧!”
“孃孃,跟您说说话,我心里好受多了。听您的,我现在就回连队。”士兵说完,敬了个军礼,与何琳告别。
刚走了几步,士兵又转回来,说:“孃孃,托付你件事,打完仗,您到烈士陵园看看我。”
“别乱说,你一定会好好活着回来的。”何琳急忙打断士兵的话。
士兵又给何琳行了一个军礼,小跑着走了,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桥头的夜幕里。

1984年4月28日凌晨,老山作战打响了,麻栗坡县全民动员,参战支前,何琳虽然忙得昏天黑地,仍时刻为士兵的安危揪心。一天,总算有点时间,她急忙往5公里外的烈士陵园奔去。

何琳忐忑不安地走进烈士陵园,看到一排排前面插着一块上面写有名字的木牌的新坟堆,心里一遍遍祈祷着千万不要看见士兵的名字。不幸的是,就在第一排,那个她最不愿看见的名字就出现了。何琳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心如刀绞,疼痛万分,瘫坐在地,嚎啕大哭。施工的工人,吊唁的群众,纷纷围拢过来安慰她。

过了好一会儿,何琳止住哭声,悲伤地说,烈士不是她的孩子,哽咽着给众人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今年, 老山作战已经40周年了。当我落笔这篇短文时,非常幸运地寻访到已经93岁高龄的何琳老人。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但士兵叫什么名字,老人想不起来了,留下些许遗憾。转念一想,其实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士兵的英名已经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本文作者:杨成礼,原云南省军区边防15团政治处主任,转业后任德宏州环保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