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书法家康玉峰
作者:邓书俊
春日的一天,和老家的几位书法家喝茶,聊天。有人问我:“你认识康玉峰吗?他是当今书坛里的一位实力派,你应该写写他。”此后,我记住了康玉峰这个名字。
真正认识康玉峰缘于“渭川乡贤群”,这是一个近四百人的大群,群里藏龙卧虎,大多都是书画界的精英。康玉峰在群里很少发自己的作品,因此,对其书法作品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我和他成为微信朋友后,这才有幸欣赏到他的墨宝。
对于书法,我虽然是个门外汉,但也收藏了很多书法作品。康玉峰的书法,涉猎广泛,遍临碑帖,却始终以康务学为宗,写一手“孩儿体”书法。其作品以行书见长,兼学草书、楷书、篆书。其书法用笔沉着稳健,粗广厚重、侧锋多妍媚,中锋求浑圆,中侧兼用,尤其在跪翻锋上出现一画两头齐,突出西夏碑刻的遗风。整幅作品在表达情绪与特征表现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章法形式上给人一种新鲜感。若以实力派书家誉之,非为过也。
1955年,康玉峰生于武山县咀头乡吴山村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晚清的私塾先生,他一生饱读诗书,精于书画,家乡泰山庙留下来的匾额上书“泰岱独尊”几个大字,就是曾祖父的亲笔题写。康玉峰从小听着曾祖父的故事长大,每当村里有人夸赞他的曾祖父时,他就感到很娇傲,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向曾祖父一样,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咀头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山区,自古就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康玉峰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缺吃缺穿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买不起学习用品,但康玉峰爱写字,就自己创造。没有砚台,就用砖石打磨,这个过程可能最费时间,有时需要几天才能“挖”出满意的砚台;没有墨锭,就用锅底灰冲泡,拌上点干土当墨汁;没有纸,就在砖石上写,或用木棍在地上画。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才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为学习书法打下了基础。
纵观古今,每一位书法家对写字都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属性,就像婚姻初期对情人的迷恋一样忘我。比如书法家钟繇,因为喜欢写字,睡觉的时候以被为纸、手为笔还要练习,被子都被划出洞来。还有一位就是王羲之,因练字太痴迷,馒头蘸墨汁吃的津津有味。康玉峰上初中的时候,开始临摹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的名贴,以及曹全碑、魏碑等传世碑帖,并拜陇上书法家姚毅为师。
由于偏爱书法,他的学业并不突出,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走上了打工的路。
从没吃过苦的他,经人介绍,便来到武山砖瓦厂。砖厂的活虽然辛苦,但每月49元钱,算是当时的高工资了。那时候,一张白纸五分钱。为了更好的练习书法,也为了有钱购买书法练习的笔和纸,再苦再累,他都会咬牙坚持。工余饭后,当工友们都打牌喝酒时,他就显得很另类,不是读书法理论,就是挥汗如雨提笔挥毫。每每看见漂亮的字,总要驻足琢磨,心摹手仿,遇到高人总会不揣冒昧,认真求教。临帖写字,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
1978年,改革开放后,康玉峰因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受到村支书的赏识,成为村里的一名社办老师。闲暇之余,他刻苦钻研文化知识,通过自学,有了函授大专学历。因他教学经验丰富,经过县上考核,转为公办教师,后又调到咀头乡新泉小学。对于书法,他始终不离不弃,在有了一定的腕力、指力和笔法后,他最终选择了北派书法康体——康务学为师。
2015年,康玉峰离开自已心爱的工作岗位,退而不休,全身心的投入书法中。康有为说“遍临百碑,自成一家,融会贯通,博涉约取,是为成功之路”。坚持不懈的练习,让他的书法有了一定的造诣,作品曾多次参加中省和本地书法展入选并获奖,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当地群众的赞许。
作者简介:

邓书俊,天水武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泥土的馨香》。迄今有许多散文、评论、史志类等作品发表在《农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民主协商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等十多种报刊。

